《孙膑兵法》· 地葆(9)
以武学打开世界
【原 文】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1),直者为刚[纲],术[屈]者为纪。纪刚[纲](2)既得,陈[阵]乃不惑。直者毛产(3),术者半死。
“凡战地也,日其精(4)也。八风将来,必勿忘也。
“绝水、迎陵、逆淄[流]、居杀地、迎众树者,均举(5)也,五者皆不胜。
“南陈[阵]之山,生山也。东陈[阵]之山,死山也。东注(6)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也]。不淄[流],死水也。
“五地之胜(7)曰:山胜陵(8),陵胜阜(9),阜胜陈丘(10),陈丘胜林平地。
“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11)。
“五壤之胜(12):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
“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13)、□。
“五地之杀(14)曰:天井、天宛、天离、天X[隙]、天柖。
“五墓(15),地也,勿居也,勿□也。
“春毋降,秋毋登。军与陈[阵]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16)。”
【注 释】
(1)阳为表,阴为里: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表里,外内,这里指有利、不利。
(2)纪纲:纲领,要领。
(3)毛产:生产,与下文“半死”相对。
(4)精:指日光,晴天。
(4)八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古代军事学认为风的方向、大小、疾徐与战争胜败有关。
(5)举:指发动战争。
(6)注:流往。
(7)胜:优于。
(8)陵:大阜,大土山。
(9)阜:无石的土山。
(10)陈丘:众多的山丘。陈,陈列。
(11)藩、棘、椐、茅、莎:指各种杂草灌木。
(12)五壤之胜:战国阴阳五行的理论认为,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五行相胜。又认为东方属木,色青;南方属火,色赤;西方属金,色白;北方属水,色黑;中央属土,色黄。
(13)斥:盐碱地。
(14)“五地之杀”句:杀,不利,削弱。《孙子·行军》言险地有:天井、天牢、天罗、天隙、天陷五类。天井,四面高峻、中间地低,好像天然大井。天宛,即天牢,三面绝壁,易进难出,好像天然牢笼。天离,即天罗,草深林密,好像天罗地网。天隙,道路狭窄的深沟,仰望只见一线天。天柖,即天陷,低湿泥泞,车马难通的地带,好像天然的陷阱。
(15)五墓:疑指各种墓地、坟场。
(16)右周毋左周:周,周匝环绕。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军阵的右侧或左侧。古代军书多认为军阵右背山陵较有利。
【译 文】
孙膑说:“军事上讲地,山南向阳为有利;山北背阳为不利。大路是纲,小路是纪。掌握了地形的阴阳纲纪才能正确地利用地形,部署阵地。大路是生地,小路多半是死地。
“凡是作战地域,日照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能忽略从各个方向吹来的风。
“水源断绝、面向丘陵、处于下游、驻扎在不利的地势、前面有森林阻挡,遇到以上五种情况,都不要掉并作战,打起来都不能取胜。
“驻扎在山南,是有利的地势;驻扎在山东,是不利的地势;向东流的江河,是有利的地形;向北流的江河,是不利的地形;江水不流,也是不利的地形。
“五种地形的优劣比较是:山地胜于丘陵,丘陵胜于土山,土山胜于小土山,小土山胜于有树林的平地。
“五种有利于作战的草是:藩、棘、椐、茅、莎。
“五种土壤的优劣比较是:青土胜于黄土,黄土胜于黑土,黑土胜于红土,红土胜于白土,白土胜于青土。
“五种必招失败的地形是:山谷、江河、沼泽、盐碱地[□。]
“五种不利的地形是:天井、天宛、天离、天隙、天柖。
“五墓之地是不祥之地,不可以驻扎军队,[勿□也。]
“春天草木茂盛,要防备敌人的埋伏,不要从高处向下进攻;秋天草木凋零,无处隐蔽,不要向高低仰攻。驻军和布阵都不要忽略前方和右侧的有利地形,要向右方迂回,不要向左方迂回。”
【读 解】
地形像一切客观条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这就有一个抓主要矛盾、抓纲纪的问题。纲举则目张,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什么是主要矛盾?就地形而言,就是有利与不利的矛盾。哪些地形有利,哪些地形不利,这就是军事“地理”的纲纪,它关系一个军队胜负或可生可死的大问题。
有利与不利并不是绝对的,在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中,它们是对立转化的,有利可能变为不利,不利可能变为有利。所以孙膑在这里除了讲阴阳的对立统一,又讲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他说什么“青胜利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你不要认为这不科学,是神秘的唯心论,也不要作教条主义的机械理解。我们古人的智慧常常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实说,很富于启发性。这里说的五色相胜、不断循环,就是把万物互相联系对立转化这个抽象的真理给了你一个感性的启示。让你去理解和感悟真理,也就是占有真理,与道为一,而不是告诉你真理是什么这类抽象的概念或绝对的答案。
人们常常把说得明明白白的东西才当作真理,其实说明白了的东西未必是真理。比如你介绍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明明白白,但你永远说不完这个人的全部,而全部是永远大于部分之和的。又比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不管人们用了多少文字来说明它,这些文字同《红楼梦》原文的篇幅比起来,虽然已达到了九牛一毛的比例,但到底只是《红楼梦》的点点滴滴,永远也不可能与《红楼梦》的丰富浩瀚相比。真理是一种整体的存在,谁能用语言把它剥离出来呢?所以智者孔夫子说:“天地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地就具有了真理。
真理并不是一句漂亮的话,也不是“什么是什么”这类绝对的等式。恰恰相反,有时一句朴实的话,或2 2=5这类荒诞的数学,却包含了充分的真理。总之,真理不是由谁告诉你,更不是由谁强加于你的,真理是启发你自己去感悟的。
有人说孙膑这段文字充满了“牵强附会的唯心论”,实在冤枉了古人“不予欺”(不欺骗我们读者)的真诚态度。这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比科学的事实更为重要。前者是科学之父,而后者只是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