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2018年1月31日晚,天幕中上演了“月全食血月+超级月亮+蓝月”三景合一的天文奇观。月全食、蓝月亮、超级月亮,这三者本身并不是非常罕见,但超级蓝血月全食却是150年来首次出现。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蓝月由英文blue moon 直译而来,意为“罕见的事情”,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蓝色月亮。天文学中,“蓝月”是指一个月中的第二次满月,相对罕见。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正是因为满月难得,纳兰容若才会以“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来感叹世事难圆的遗憾。《白虎通》记载,“玦,环之不周也”,《说文》释:“(玦,)玉佩也......佩如环而有缺”。以环代满月,以未闭合、有“缺失”之环(即玦)代残月,形神兼得,以精美玉器之实述世事难圆之意,更显愁绪。

人龙纹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龙形玦 商 武丁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玦依赖于“环”而定义。何为“环”?中国古代玉器中,有外观相似的环、瑗、璧等,均为圆形器物,中有孔,汉《尔雅释器》中定义,“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宋《尔雅疏》中注,“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即边宽大于孔半径者称玉璧,孔半径大于边宽者称为玉瑗,孔半径与边宽相近者称玉环。

良渚文化 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肉倍好

战国 勾连云纹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好倍肉

谷纹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肉好若一

璧、瑗、环之定义较为严谨,根据孔与边的长度精确区分,而玦虽依赖于“环”而定义,但相对尺寸并未有明显界限,从出土器物来看,圆形或类圆形、中有孔、不闭合的玉器可统称为玉玦。有孔径与边宽相近者(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 玉玦),有边宽远大于孔径且缺口连而不断者(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兽形玦),有缺口较大、孔径远大于边宽者(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猪龙),有厚度较小呈扁圆者,也有厚度不可忽视、浑圆立体者(红山文化 珠形玉玦)。

玉玦,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 故宫博物院藏

玉兽形玦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藏

大玉龙(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藏

珠形玉玦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不同形制的玉玦,共同点似乎只有“不闭合”。有学者认为,玉玦的不闭合,与用途或有关联。

玉玦在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史前东亚地区从8000年前到4000年前,在中国大陆的北方、南方和台湾地区,日本、朝鲜都出土有玉玦,存在一个玦文化圈。玉玦被发现时,多位于死者的耳部,且缺口向上,应为耳饰,这也是目前最权威的说法。中国玉器研究会会长杨伯达先生就将“玉玦”定名为“玦形珥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玉器专家古方先生称“玉玦”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耳环”,“玉玦应称玉珥”。玉玦缺口处适夹耳垂。

玦 新石器时代

兴隆洼遗址4号墓内出土了一具8000年前的女童尸骨,右眼眶内嵌有一件玉玦,身旁填土内出土了另一只玉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解释为“以玦示目”,是我国出土最早的“玉眼”。正如用“玉瑱”填耳、用“玉琀”堵嘴一样,均为填补死者九窍的“玉塞”。取代明目的最好是圆体玉珠,其次为扁圆玉环或玉圆片,使用“玉玦”并不多见。所以,若解“玉玦”的唯一用途或主要用途为“玉目”,似欠恰当。

女童头骨及项圈、玉玦

大型的玉玦往往有钻孔,故也有“环佩”之说。于钻孔处穿绳,系于腰间,如同玉环、系璧,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记载,说明作为佩饰使用是存在的。

玉猪龙 红山文化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另一种说法则是玉玦不仅有装饰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礼仪功能,古人认为可以通过玦来听从上天或神的指示。以玉猪龙为代表的兽形玦,往往出土于逝者的心胸处,或为沟通人心与神灵的法器。

玉龙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玦的用途虽未有统一定论,但其形态、雕刻技艺不仅反映了历史长河中玉器的发展,也显示了纹饰的演化,承载着图腾崇拜的思想,同时孕育了装饰意识和礼仪制度,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