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研究 | 阎纲 :《黑掌柜》为什么好?

注:本文发表于1962年。

《黑掌柜》为什么好?

阎纲

郭澄清通知的小说《黑掌柜》(郭澄清 | 短篇小说 :黑掌柜),在9月22日《群众文艺》上发表以后,大家都说它好;商业工作者尤其觉得好,而且感到亲切。经一位朋友的推荐,我也把这篇小说找来细细地读了,果然不错,在感动中受到教育。惊喜之余,就对着这短短篇幅的铅字琢磨:《黑掌柜》为什么写得这样好?

黑掌柜其人

当然,首先是黑掌柜这个老售货员的精神可嘉、风格高尚。他身兼四职,是售货员,也是会计、炊事员和经理。工作忙是可想而知的。但就在这十分繁重的工作中,他以自己的勤恳和才干,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作为会计员,他从社员们购货情况掌握社员的需求和消费、节省和铺张,用记日记的方式记账,夹叙夹议论,把一本会计的流水账目,变成社员的生活日志;作为售货员,他不但对柜台业务熟练到“手是  子”“手是钩子眼是秤,心眼就是定盘星”的程度,而且凭着敏锐的眼力,能够在买主未张口前推想到他们要买些什么:

“你怎么知道我要买黑色的(布)?”

“嘿!老哥,你老两口因为没儿女,连孙子、外孙都耽误了,买别的颜色去给谁穿?”黑掌柜说着把布匹打开,“要多少?老哥!”

“七尺半!……”老汉话刚落地,只见黑掌柜一手抓住布头,一手拿尺量布,戈壁伸了几伸,“嘶拉”一声,布就撕开了。那个快劲,就象变魔术一样。

除此而外,他还在社员吃饭的时候,挑上个货郎担送货上门。

还借着串乡送货之便,调剂农具的余缺。

还把钱分成把,把糖包成包,消除集日社员购货时的排队现象。

夜深了(尽管已经纯熟到“手是钩子眼是秤”的程度),仍然把盐“挖起一碗放在手里掂掂,然后又倒在秤盘里称称”,再……,又……,无数次地倒腾着、“练习练习”,因为“把式要常踢打,算盘要常拨拉,这一着一天不练也就摸不准!”

黑掌柜的事迹还有吗?还有,不但有,而且很多;又可以说再没有了。这不太奇怪了?不奇怪,按作品里写的看,似乎主要就这么几件;可是按黑掌柜这样的人来看,我又敢肯定地说,他的模范事迹远不止这些。

《黑掌柜》的艺术

关于《黑掌柜》艺术表现方面,需要谈及的不少,这里只想说说它在故事安排上如何结构矛盾这一点。

乍一看《黑掌柜》这个题目,好象作者要在这篇小说中揭露一位“黑”心肠的商业人员似的;再接着看小说开门见山那封告状的信件,又好象这个预料有八九分的准头。其实,这完全吃了望文生义的大亏。

读者看了一个作品的标题和开头以后,不了解作品要说些什么,或者初步有个猜想,但读完作品证明这些猜想与作品写的完全相反,并不证明读者就笨拙,却往往证明了作者的高明。一些善于“诱骗”读者兴趣的作者,经常来这么一手。

这一手,应该看成是《黑掌柜》的作者艺术构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凭着它,作者向读者单刀直入地提出了作品的主要矛盾,也就是提出了作品的戏剧性的冲突。小说创作离开矛盾冲突吸引不了人,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作品的矛盾冲突提得是不是巧妙得当,展开得是不是引人入胜,处理得是不是合情合理,却不是每一个作者和每一篇作品都掌握得恰到好处的。《黑掌柜》到底怎样?我们研究一下它头尾的安排,就知道作者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组织才能了。

《黑掌柜》无疑是赞扬黑掌柜这个商业战线上的老把式的先进事迹,但是就作品选定了的具体材料和事情来看,较多的是些对黑掌柜怎样磨练自己的手艺、怎样通过购货情况掌握社员的生活情况等等的描写。作者意图很清楚,他是想使读者从这一系列描写中,看见一位勤勤恳恳地贯彻党的商业为农业生产、为农民生活服务的政策的商业人员。这些事情因为(按狭义的理解)只发生在黑掌柜一个人身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作者的困难:单纯地表述这些事迹,很容易变成不大好演的独角戏,事件孤立起来,读者感到单调、平板。写小说,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提出矛盾冲突和围绕矛盾冲突,才便于引起阅读的兴致,才便于克服单调、平板。正是在处理这个难题上,《黑掌柜》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例证。

作者是这样安排的:在没有展开对黑掌柜正面描写之前,作者先向读者布下一个疑团,开门见山地把社员检举他短斤缺两、黑手经商的信公布了。接着是群众对黑掌柜“作黑买卖”这件事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的反映。作者这一节描写,不但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作品的主人公,巧妙地介绍了主人公的身世,而且提出了作品的基本矛盾,把读者陷入疑阵,使你欲罢不能。正是在这个时候,负责调查这件案情的“我”,自自然然地被作者推出场来。案情这么严重,上级又派专人调查,这时,读者无论如何也要看个水落石出了。“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读者的视线,所以说读者不能不跟上“我”跑,通过“我”的眼睛去看看黑掌柜的所作所为了。

从这里开始,作者才展开了对黑掌柜的正面描写。“我”是黑掌柜举止动作的观察者,所以作者让黑掌柜(虽然仍旧是只身一人的)把他的模范事例(虽然看起来是零星细小的)当着这位客人的面目自我表演一番,在旁的这位客人又对此不时的“惊讶”、“懵头转向”、“好奇”、“赞叹”以至于“越看越笑”,就不但不使读者感到单调、平板,反而觉得事出有因而美不胜收了。你看,这一招儿多妙!

还有妙处。矛盾(检举信的“疑团”)的提出,为了服务于(引出)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的描写;一当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引人入胜地诉诸于读者,应该说这个矛盾的服务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就作品艺术的完整性要求,这个矛盾的本身必须有个交代,也就是说疑团必须消除。矛盾的解决是出人意外的(甚至是出奇制胜的):并非黑掌柜有意耍奸使滑、少给买主份量,而是丁芒种的老婆为了节约,把钱扣下来一部分积存起来,有意给丈夫少打了酒。等事情闹大到黑掌柜受屈蒙冤,好心的老婆把谜底揭破时,丁芒种主动来小店里认了错,至此,案情的真象大白。这个“误会法”的结局,不但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促成了作品的完整性,不但从侧面烘托了黑掌柜的大公无私,而且幽默地带出一个公社社员喜悦生活的小插曲,读来满有兴味。此乃“一石三鸟”之法。

一系列的艺术上的描写和安排,使黑掌柜这样一个人在读者心目中活了起来。当一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活起来以后,人们就会在作者对人物事迹有限的描绘中。想见出人物有限事迹背后无限的情景。因为“有限”是对“无限”提炼的结果;而这些个“有限”,却又经过了作者精心的安排。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读起来亲切,作者和读者感情上易于交流。但是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写作品,作者不能够直接进入“我”以外其它任何人的心理描写,往往为作者的人物刻划造成一定的局限。《黑掌柜》同样受到这个局限,但是它弥补了这个局限带来的不足。《黑掌柜》通篇有关“黑掌柜”的刻划,采用了对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的描写,人物的一切(包括心理活动),都从对话和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从而也加强了读者的实感。对一般创作者说来,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作家欧阳山谈自己创作经验时说过:写小说无非是“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的安排”两点。

其它

读了《黑掌柜》,我很高兴。它向我们打开了另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天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广阔的天地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随着农业、工业的发展,作为农业、工业之间的桥梁的商业工作,会愈来愈发挥它巨大的社会作用,而且已经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肯定是罄竹难书的。可惜我们的文学对它们反映得太不够了。去年以来,我们仅仅读到了骆宾基的《在山区收购站》和管桦的《葛梅》等有数的几篇。这种大不适应的现象,一定得设法改变才行。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提到《大公报》《群众文艺》版的工作。对于组织创作、培养作者及反映商业工作者这一方面军的先进事迹上,《群众文艺》版作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经常出现较好的作品就是有力的说明。象郭澄清的这篇《黑掌柜》,即使放在今年全国的短篇小说中,也肯定在水平之上。因而,我在盼望作家们、作者们大力反映商业工作的同时,也盼望郭澄清和其他一些在这方面已经显露出才能来的作者们,运用自己实际工作中丰富的见闻,创作出更多的、比《黑掌柜》更好的作品来。

(本文原刊于1962年12月15日《大公报》)

参考阅读:

郭澄清 | 短篇小说 :黑掌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