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影恶迹

畏影恶迹

【拼音】:wèi yǐng è jì

【释义】: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出处】:《庄子·杂篇·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 ,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一天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

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唤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走了过来。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渔父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孔子听完两位学生的转述后,长声叹息,走上前向渔父行礼后,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又被久久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灾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渔父悲悯地改变面容说:“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避离而逃跑开去,举步越频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来越快而影子却总不离身,自以为还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终于用尽力气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阴暗处就会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静止状态就会使足迹不复存在,这也实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细推究仁义的道理,考察事物同异的区别,观察动静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恶的情感,调谐喜怒的节度,却几乎不能免于灾祸。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0)

相关推荐

  • 《庄子》渔父:一个人不执着于表象,才能看到“真”的东西

    <庄子>渔父:当你不在执着于表象时,才能看到"真"的东西. 01: 表现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真的,真正的东西也未必会表现出来,一个人总将自己的思维执着于表象上,就会造成本末 ...

  • #每日学论语#11.9【2017-4-5】

    #每日学论语#11.9[2017-4-5]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yī))!天丧(sànɡ)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孔子说:"啊,这是上苍要毁灭我啊!这 ...

  • 渔父注

    (世论皆以此篇为伪,然吾观之却未尽然也.失意于外者,欲求全于内也.孔子亦未能免俗也.杂篇可谓逸事也,而逸事常得其真也.)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成玄英疏云:"缁,黑也.尼父游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