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国徽上的秘密:背后刻有8个人的名字,他们是谁?做了什么
提起天安门,相信每一位华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相传在600年前,朱棣曾召集全国上下的能工巧匠建造而成。当时的主设计师傅名叫蒯祥,他有着十分独特的设计想法。一经提出之后,这种风格便受到了朱棣的喜爱,因此便令他担任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直到三年后,这项工程才得以完工,只不过当时的天安门还只是一个木制结构,远没有今天天安门的气韵。
天安门后来成为了明、清两朝皇朝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曾命名为“天门”,清顺治八年,才改名为“天安门”。天安门这个标志性的建筑,悄无声息纪录着中国的历史,但天安门国徽背后所刻印着的几个名字,却鲜有人知。据了解,天安门城楼的国徽,是经过第一机床厂19号铸造车间的班长焦百顺和他同事们一同招稿完成制作的。
当时正逢新中国创立之初,因为铸造设备、工艺先进,沈阳第一机床厂脱颖而出。因此被选择为国徽的唯一制造商,焦百顺和同事们一同揣摩铜、铝的自容点,以及期间必要的制造设备。没有华铝罐,他们便自己制造,没有真空设备,他们则想尽办法取代。为追求工艺不变,确保国徽花纹鲜明清晰,焦百顺还亲自去到内蒙古去调砂子。
国徽制造期间,机床厂里几十名车间师父,吃住基本都在车间,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徽被提前整整20天时间给铸造了出来,这项光荣的使命就此完成。1951年,在天安门广场上,盛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典上,第一枚100厘米的金属国徽,被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而被选择挂国徽的师父,都是根红苗正、技术又好的师父,指挥部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全部刻在背面,以示对其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技艺的肯定。而这一做法,自从1951年开始,便一直被沿用至今。据说人民大会堂后来更换外立面时,也会在大理石砖后面刻写下工匠的姓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