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哪儿可以辨别真伪

  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民国的银锭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是形成不了丝纹的。因此,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但是在清和民国之后,这种细纹可以人为控制,所以对清和民国的银锭,我们无法单独通过此种办法进行鉴别。

  真正的银锭造型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像大家常见年画中的样式,唐朝时常见有圆饼形、长条形;至宋元时常见有平首束腰形、弧首束腰形;明朝时常见有船型;至清朝时,各个省份各种形状更是千姿百态,除翅宝造型外,还有方形、圆形、牌坊形等各种造型。另外银锭在铸造过程中,还要经历很多道程序,形成边侧的铸纹以及底部的蜂窝,真正的银锭表面并没有年画中的半圆凸起,而是在震荡过程中表面有轻微下凹,四周还有多层波纹,与大家所见样式相差很大。另外银锭经过时光的沉淀后,表面会形成一种浅黑色的白银包浆,紧紧的附着在银锭表面,有的甚至不见银色,不再有刚铸造时的宝光夺目。所以当人们见到这样的银元宝后,要么不识,要么质疑,难以接受。

  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其品种颇多,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各种规格。一般的银锭内都铸有收入来源、产地、年份、成色、炉名或银匠姓名等内容的铭文,内容历代不尽相同。通过研读铭文,可以鉴定银锭属于哪个历史时期,收藏者只需了解银锭上的铭文知识进行收藏即可。明清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而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厘金局”、“官钱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铸造的官锭还要镌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钱局”等;私铸银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兴盛昌、震远钱局”、“裕记汇号纹银”等等。两者的地位不同,其收藏价值也是无法相比的。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 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0%-93%,含铜4%-5%,含锡1%-2%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市场上出现的渡银伪锭,其色泽浮而无光,新的时候色泽还亮丽,但气孔决无多彩的金黄 色宝光,时间一久就会露出铜色;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新时色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色,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但仍无雪白色的宝光;市场上低劣的铅质假锭,新时色泽黯淡无光,久后外表变黑色。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它的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药物,使银锭表面变成带黑色或其它颜色的花包浆。

  别看银锭是一种古代货币,但是其存世量并不多。1933年,中国币制最 先废用银两,加上大量白银外流,因此银锭在市场上总存世量较少。另外,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银元宝因历史性和珍 稀性,举世难寻,收藏价值极高。明清银锭在铸造工艺、重量、铭文及形制上都更为规范,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传世或出土的古代银锭, 在当时已经被视为古董, 高价购藏的例子, 比比皆是. 银锭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的差额, 便是银锭的古董价值. 每件银锭的古董价值都要视乎其品相, 罕见程度与年代. 从我的观察中, 一件普通的清代银锭, 品相一般, 它的古董价值, 至少也是它的基本价值的两三倍.还有, 白银能够抵抗浸蚀, 并不像陶瓷, 玉器, 邮票或钞票般要极度小心处理与保存. 银锭即使已上千百年, 仍然完好, 无需特别的护理. 意外地把一件罕见而贵重的银锭弄破, 机会是等于零.附加价值除了上述的两大因素外, 其实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 可增加一件银锭的商业价值的. 这些因素, 统称为附加价值.

(0)

相关推荐

  • “银锭无钧,不可夸富”

    银锭的重量有的相当于我们2个埃居,有的则相当于6个.7个甚至50个埃居,另一些银锭的价值达法国250古斤的银价.这种银锭是用以支付大笔款项的.但零星使用时就很麻烦:必须把它放在火上加热,再用锤子敲扁, ...

  • “银两雅韵,大国传承”

    使用银锭进行交易时,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辨认成色.其次要称重量.最 后,称量结束,各取所需,完成 交易.最重要的一步应该是看银锭的成色,银锭的成色不同价值也不同,成色高的银锭相应的 ...

  • 银两鉴定真假方法

    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见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混杂的货币制度,在对外贸易的金融调度上和在与英镑比价的变化上,都符合外国资本的需要.1934年宣布废两改元后, ...

  • 古代银锭子有多美

    地秤砣(砝码)标准不同,导致"一两"的重量也不一致.在清代,主要有4种,即库平两(国库使用,约37.3克).海关两(海关使用,约37.68克).漕平两(计算漕米使用,约36.65克 ...

  • 银锭为何贵重.看看这篇文章你就理解了

    唐代银锭大多錾有铭文,有的很长,通常有七八十字.内容以进奉为主,主要是下级官吏向上级官吏进奉,上级向皇上进奉,有的还注明了铸造时间和重量.铸造银锭的白银主要来自各项税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开始 ...

  • 银两逆市升温

    据历料记载,中国镇库大锭清代只有湖北铸有100两的镇库银,目前不知去向.而明代500两的镇库银,1900年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抢去,早已不知去向. 明代银锭的铸造工艺体现了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价值.白银 ...

  • 银锭珍品首亮相

    重量,银锭重量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的银锭.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标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 ...

  • 银锭历史发展与鉴别方法

    元 "至元十四年 扬州 两浙运司盐"背阴文"元宝"五十两银铤,重:1909克,中国嘉德成 交价425500元.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 ...

  • 银锭为何珍贵 ?这篇文章写出了内幕!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宋元时期的银艇底部蜂窝较大,这应该是模具开口较大,倒入银水速度较快,底部存留空气较多,而又没 ...

  • 南宋二十五两银锭一枚

    南宋二十五两银锭一枚,切用宰块,重:409.7g,有戳记,银光闪亮

  • 银锭快速出手

    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它的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药物,使银锭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