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书生报国无门,一怒反助李元昊灭宋,仁宗下旨:勿轻入西夏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如果真小瞧了书生就会后悔不迭,宋仁宗时期就因为不重用一书生,让其叛逃反助敌国攻伐宋朝,令宋朝军民伤亡惨重,吃尽了苦头。这个书生就是张元,宋朝时投靠西夏李元昊,成为西夏军师、国相,为李元昊制定灭宋大计,一度成为宋朝大患。

张元本是宋人,当为宋朝效力才是,为何跑到西夏当了叛徒,这就需要了解张元的心路历程。

侠客张元

张元本名为“源”,字雷复;许州人,客居于长葛县,他有个要好的朋友叫吴昊,吴昊的本名已无从可考。二人自称“侠士”,自认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拥有凌云之志。

作为侠客,光说不练怎么行,这张元确实有胆气,曾亲手杀死一巨物。

王巩《闻见近录》称张元曾杀死过一条蛟龙。原来长葛县河中有一条长数丈的蛟龙。这蛟龙跑到桥下饮水,人们就不敢在上面行走。这里的蛟龙应该是大蟒蛇,大蟒蛇也许无意害人,却让当地人心惶惶,张元知道此事后,决定为民除害,颇有当年西晋名臣周处除蛟龙的豪气。

一天,张元见大蛇爬在石头上喝水,离他不远,他抓住这个机会抱起一块大石从桥上砸下去。这下砸得很准,大蟒蛇突遭横祸,疼痛着扭曲着身体,挣扎着爬了几里地后慢慢死去。张元这一下子,客观上消除了当地百姓的恐慌心理,也算得上是侠义之举。

也正因为张元有此胆气,一下子出名了,强盗们都躲着他。张元喜欢夜游山林,经常一边走,一边吹着铁笛,绿林强盗听见笛声,知道是张元来了,于是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个煞星给废了。这个地方变得安宁了,老百姓从心里都很感激张元。

报国无门起反心

除了吴昊,张元还有个叫姚嗣宗的小伙伴,三人虽然都饱读诗书,也有雄心壮志,奈何在科场上屡战屡败,郁郁不得志,充满怨气。三人常在一起借酒消愁,咏诗抒志。张元在一首《咏雪》诗中写道:“七星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战死玉龙三十万,断鳞残甲满天飞。”姚嗣宗则在一首《述怀》诗中写道:“踏破贺兰石,扫除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此刻三个热血青年科场失利,他们琢磨不如投军报国。

在与西夏对峙的西北边塞,他们拜见了边帅,希望能从军报国。但边帅大概觉得他们太书生气,就没有留他们,打发他们回家。但回到家乡的张元不知何故,得罪了当地县令,被打了一顿板子。这下张元的怨气再也控制不住了,感觉自己一身才华,却被如此对待,怨恨屈辱涌上心头,决心投靠西夏对抗宋廷。

张元和吴昊在项羽庙前痛哭一场后投了西夏,姚嗣宗虽然也有怨气,仍然坚守民族气节,他向边帅报告了吴昊,张元投敌的事。宋军骑兵去追赶,但二人早不见踪影,姚嗣宗因大义被留了下来,在边帅营中担任幕僚。张、吴好不容易来到了西夏兴庆府,盘算着我们一介草民,又没人推荐,想见到李元昊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希望,得想个特别的法子。

他俩来到西夏宫城附近的一家酒楼,狂饮过后在墙壁上写下一行大字:“张元、吴昊,来饮此楼。”西夏人也不傻,看到其中的元、昊二字,马上报了官。二人很快被抓,并送到李元昊面前,二人心中自然惊喜不已。

李元昊直接问他们,为什么到夏国来?为何不避名讳(指元、昊二字)?难道不怕问罪吗?张、吴二人理直气壮道:“有人连姓都不在乎(指元昊的姓,本是唐朝、宋朝赐的李姓和赵姓),还在乎名做什么?”李元昊心里一琢磨,哎呀碰上文化人了,陈年的往事都知道啊!这二人有些来路,经过交谈,发现二人的一些见解非常对自己脾气,于是重用张、吴二人为谋士,经常带二人在身边,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张元的能力和谋略尤其得到李元昊的赏识,官至太师、尚书令、国相,李元昊对其尊崇有加。

建功西夏,变伐宋设计师

宋夏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汉人脑袋之间的对抗。李元昊拥有一个主要由汉人组成的智囊团。西夏立国之初,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宗、张文显、嵬名守全为“主谋议”,除了嵬名守全是党项人外,其他五人均是汉人。

而张元的到来,更是增强了汉人脑袋的威力和作用。张元建议元昊缓称王,他说:“辽国和宋朝都很强大,如果建国会导致这两个大国的武力征剿。如果能减缓称王建国的步伐,会减轻来自辽和宋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元昊采纳了他的主张,将建国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多。

西夏建国后,张元又主张联合辽国抗衡宋朝,使宋朝在北方同时遭受党项和契丹的威胁,定调西夏和北宋、辽国近200年的三国鼎立局面。

对于宋朝读书人逃亡西夏效力,并且受到李元昊重用的现象,宋仁宗也采取了补救措施。宋朝对二人的家属实行“怀柔”政策,赐给米、钱,还给张元的兄弟和侄儿封了官,命令他们招谕张、吴二人。但张、吴二人早已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归。招抚不见效,就来点硬招,将他们的家人关押起来,想用这个办法引诱二人回来。

宋人对张、吴二人的家属“关怀备至”,李元昊也不能袖手旁观。西夏派遣奸细,乔装成宋朝的官员,假传朝廷诏令,将张、吴两家人释放。也许是做得天衣无缝,看押的宋朝官吏和百姓竟然没有人察觉出其中有诈,直到看到张、吴二人家属被西夏人敲锣打鼓迎接后,才明白真相,跺足捶胸为时晚矣。。

宋夏三战,宋廷震惶

到了西夏以后,张元、吴昊二人得以宏图大展,而此时他们心中对于宋朝的怨恨也是日益加深。他们忘不了怀才不遇的屈辱,如今他们要做就是借李元昊之手灭了大宋,只有这样,方能消二人心头之恨!

如果之前张元还有所谓的一点侠气的话,此刻他完全没有了民族大义,只剩下自私自利的复仇情绪,对宋朝精英阶层的鄙视,更不会顾及战火会殃及无辜百姓,他誓要扶夏灭宋。

西夏立国后对宋朝的三次大战,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他都是主要参与者和设计师。

三川口战役,西夏俘虏宋朝金明砦守将李士彬,全歼刘平、石元孙部上万人,令宋廷震惊不已。三川口战败后,宋朝为了加强对西夏的防范,调户部尚书夏竦担任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对西夏的军事防务。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酈延路。

范仲淹主守,主张修筑堡寨,步步进围西夏;而韩琦主攻,即大举进攻,寻找西夏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宋仁宗和大臣们对西夏早就没了耐性,恨不得,马上将西夏铲除,认为范仲淹的方略费时费力,不如韩琦的简短粗 暴。

于是支持韩琦的方略,让韩琦统帅的泾原路进攻,范仲淹配合牵制,1041年,韩琦命行营总管任福进击西夏,西夏佯败引诱宋军进入六盘山下的好水川时,十万伏兵一起杀出,宋军抵挡不住,伤亡大半。任福战死,宋军阵亡10300人,除朱观率1000多士兵冲出重围外,其余全部阵亡。

此刻随同李元昊出征的西夏军师张元,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切,他得意地在山崖峭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将宋朝这两位能臣好生奚落了一番。战后西夏大搞宴会,而宋朝这边则一片哀鸣。

几千名阵亡将士的父母妻儿拦住撤退的韩琦,他们扶老携幼,手里捧着死者的衣物提着纸钱,为阵亡将士招魂。凄厉的哭声让韩琦悲愤羞愧,掩面而泣,停留很长时间不能前行。回朝后韩琦上表认罪,夏竦、范仲淹也被降职处罚。

自此宋仁宗给陕西边境将帅下令:“不要轻易进入西夏境地”。连败两场,宋军人心惶惶,不敢再战,对西夏采取守势应对。

好水川之战后,张元又趁热打铁建议元昊,出兵渭州,待机直取长安,与李元昊策划定川寨之战。

(1042年)闰九月,西夏元昊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宋军损失十六员战将,九千四百余士兵。但面对宋军的壁垒自守,又有范仲淹率军来援,西夏军在掠夺一番后撤离。

灭宋未果,抑郁而死

定川寨之战后,张元献策元昊,要想长久占据汉地,就要用汉人治理,这样才能扩大疆域,财用充足。但元昊不是理财的主,也不愿这么干,其喜好掳掠的习性哪能说改就改。元昊听不得这些建议,终于导致长期穷兵黩武之下没有钱财可用,又和辽国发生河曲之战,财力更是不济,与宋朝息兵言和。

宋庆历三年(1044年),元昊与宋朝议和,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要给西夏不少好处费,以保边境不再被西夏兵掠夺。

而张元强烈反对宋夏合议,但现实情况使得元昊没有再听他的建议,眼看自己灭宋的理想成为泡影,张元整日郁郁寡欢,不久病死。张元病死,对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终于少了一大威胁,除掉了一个大汉奸。张元虽死,但此后西夏元昊的一系列改革朝政的措施都出自张元之策。

张元叛逃的案例也给宋仁宗提了个醒,不能让一些落第的宋朝文人跑到西夏那边去助纣为虐。嘉佑二年(1057年),北宋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即使那些科举成绩不是很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的事情。

由于张元的卖国行径,历代恶其名都不收录他的诗作,但其诗作豪放大气,语出惊人却是不争的事实。如《咏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其雄浑豪迈可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相媲美, 其中的“战死玉龙三十万”,900年后被毛泽东化用为“飞起玉龙三百万’,填制成《念奴娇·昆仑》杰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