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犹存灯盏坪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灯盏坪位于叙永县政府驻地东南20千米处,属正东镇永兴村自然村。这里民风纯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因地形像旧时叙永人家使用的青油灯盏而得名。
灯盏坪依山而建,此山名为大尖子,古代叙永城到古蔺城是羊肠小道,翻山越岭,崎岖蜿蜒,徒步需3天,最捷近道路必经此地。大尖子山脉,绵延数十千米,翻越箭竹坪,到达德跃关,途中人烟稀少,此段路步行需要一整天。路上行人,从叙永到大尖子山脚正东河边河坝头,天黑不能再行过山,只好住宿。从古蔺到叙永行人从德跃关清晨动身翻越箭竹坪,未到大尖子山山脚正东河河坝头,天已黑,也必须住脚。于是从河坝头至尖山子坡上一处较平坦地道路两边逐渐建起小店,供行人留宿,取名灯盏坪沿用至今未变。明代灯盂坪成了盐马古道驿站。随着物资流通量增大,商贾行人增多。清朝时期,叙永成为川盐南运重镇,灯盏坪成了永宁府通往贵州边城马帮和客商休憩重要的交通驿站。
与此同时,灯盏坪逐步修建了立材瓦房、吊脚楼木穿房、四合庭院,形成沿山坡街道。栈房、马店、饭馆、面馆、盐店、油店、小食店、棉布店、茶馆、酒馆、米市、猪市、铁匠铺、番花铺等等商铺绵延,生活日需、行人必需服务行业在此经营,成了集市。逢农历每月“二、五、八”赶集。周边箭竹坪、乌龙沟、合乐、落窝的群众聚此赶集,叙永城里流动小贩临街摆摊设点,买卖商品,购销两旺。外来民间艺人:演杂剧的、耍猴戏的、卖打打药的来此赶集。当时,灯盏坪店内外人声鼎沸,街上下人潮涌动,穿着苗族服装的男女,背着喇叭桶的山民,响着铃当的马帮,着青布长衫的乡绅,叼着长烟杆的老者,天真烂漫睁着明亮好奇目光的儿童,各具形态,在这街宽不足3米,长只有300米的小场上,绘出一幅古代“清明上河图”似的山区繁荣画卷。
大山怀抱的灯盏坪,周围数十千米分布着许名苗寨,而这些苗家寨都没有形成集市,苗族传统婚姻习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因此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和七月初二,灯盏坪变得绚丽多彩,洒满爱情的阳光。从合乐、大寨、乌龙、箭竹、落窝(今正东场)、普占的苗族青年男女,身穿手工自制五彩鲜艳节日的盛装,早早来到灯盏坪赶苗场。苗族场由各方组织来的小伙子们吹奏芦笙,跳起花杆舞,苗族少女,选上中意苗族青年小伙,便暗送秋波,青年小伙心领神会,两人聚到林里,姑娘献出腰带,小伙互换信物,双双明意,许定终身。灯盏坪街旁那绿阴如盖的大斯栗树、枝叶繁茂的泡桐树、四季常青的楠木树如象“天仙配”剧中的槐荫树,见证了多少纯真的爱情,成就了多少幸福的苗家。人们至今还怀念那被砍古树,永远难忘那甜美的爱情诗篇。不知是何原因,每逢农历七月初二的下午,都会有一场大雨,据说这既是当地风调雨顺的预兆,又是昔日爱情的回眸。这里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聚会的地方。
清代,在上街修建了二圣宫寺庙、求神保佑平安。在下街树立了阿米陀佛,托佛求财,无灾无疾。在中街立有灯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晚,32盏防风雨青油灯高挂,将全街照亮,迎来次日笫一束晨辉,灯下悬挂三把龙泉宝剑,保一方平安。
中华优良美德在这山区铸就。邻里相互关心帮助,一家有难全街共扶,社会和谐,诚恳待人,不仅对四周各族同胞友善,对过路客商行人同样友善。相传,在一个大雪纷飞,漫山冰封雪锁的清晨,街民发现一人死在上街头,身盖白雪,油篼倒地,青油遍流,无人认识死者,估计是卖油的笫一次到灯盏坪,因气候恶劣急病突发而亡。街民合议,捐资购木匣安葬。二十年后,有一官员追踪询问到此,方知他的父亲挑油在此去世,得众人资助入土。他为灯盏坪厚德仁爱民风感动万分,在祭拜父亲墓后,办席酬谢,并出资购油,让灯盏坪的灯杆明灯永亮,光耀后人,纯朴的民风远播城乡。至今在灯盏坪还立有民约石碑,此碑建于光绪18年(1892),碑文明示群众不能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不能下正东河炸鱼,各户要防火防盗,店铺要诚信经商,邻里要友善......历经上百年风雨,庙宇、菩萨被毁,灯杆消失,唯有石碑依然挺立,永昭后人。
灯盏坪因世事变化而发生了变化。1953年叙永至古蔺修通公路,人员和物资流动不经过灯盏坪。此地逐步变得没有多少人气。随着正东、箭竹交通方便形成集市,到1956年无人来此赶集,商贸购销冷落,商店关闭。改革开放后,住户纷纷迁走,明清时所建的木穿结构青瓦粉壁房屋,年久失修,部分吊脚楼房和商铺店房倒塌消失,留有拐耙子窝窝街道青石坂上生长了青苔,原来上百户人家只余下十多户,变得冷冷清清,但中华优良传统民风尚存,有客到来,住户开门让坐,敬茶送水,亲切交谈,似亲如故,使人春风沁心。
静寂的灯盏坪保留下了自然风貌,传承了山区民族传统和美德,与青山绿水交辉。2014年,灯盏坪入选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重展了新姿,伴着正东河、与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叙大铁路、309省道齐聚大尖子山,成为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结合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