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了一诗《板桥路》平淡无比,不料被刘禹锡删掉两句后,成为其千古绝唱《柳枝词》/《杨柳枝》
白居易和刘禹锡相识时,已经54岁,刘禹锡也已经52岁。白居易号称“诗王”,他为诗狂,为诗入魔,为了作诗他“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所以当他遇到和自己一样名满天下的诗豪刘禹锡,他就如身处巅峰的武林高手,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敌手。

年纪相仿,又都才华横溢,心心相惜之情让二人很快成为了挚友。两人退居洛阳时,没事就一起吟诗喝酒,留下了不少名作,成为大唐当时一大佳话。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一个关于他俩的小故事。

白居易写了一诗平淡无比,不料被刘禹锡删掉两句后,成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
《板桥路》: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诗在当时反响很一般,可以说平淡无比,但后来,刘禹锡把这首词删掉了两句,却变成了一篇世人公认的佳作,流传千古。

《柳枝词》
唐·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把《板桥路》中的第1句和第3句删掉,保留了另外的4句,变成了一首七绝,显然更加的简练,但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却又是变得更加深刻。

我们从这两首诗中很显然可以看得出来,刘禹锡改写得更成功,也更加的抒情,情感也更加的细腻,仅仅是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这两句诗中,尽管只是以”清江“、”柳千条“、”二十年“、”旧板桥“,这种看似普通的事物,却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同时也为下面的两句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而更加能够突出那一份爱情的遗憾。

最后这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与美人一别之后,再无消息的悲痛之感,“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想起当年我与美人在这桥上匆匆一别,我们都彼此记住了对方,可是现在已经是二十年过去了,但是却再也没有了她任何的消息。
在这两句中诗人把爱情里的那份遗憾,以及悲痛的情绪,以一种更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读起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刘禹锡的这首《柳枝词》,尽管是改写白居易的作品,但无疑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明显是超越了原创,成为了新的爱情经典。
而在诗词领域,中国古代从不缺乏人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大文豪,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经典。

从古至今,但凡那些集大成者,流芳千古之人,无不精通诗词,即使是今时今日的文学大师们,也对诗词研究颇深。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好诗歌,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敦厚,有涵养,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所谓“腹中有书气自华”嘛!

别的孩子看到高山,只会说:“山真高”。而会读诗的孩子却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别的孩子看到大海,只会说:“海真蓝”。而会读诗的孩子却会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读古诗词是件很幸运的事,在感受韵律之美时,还可以了解诗词作者背后曲折婉转的故事,如果进一步挖掘历史,又会在故事背后挖掘出更深一层的哲思道理。
《中国诗词大会》,这里面既有豪放、婉约派诗人代表,又有田园、边塞等各类别的名作,还兼顾忠孝、仁义、信美等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