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真无线耳机音质无法媲美有线耳机的原因
很多用家,包括一些玩HIFI入耳式耳机的玩家,也都觉得,真无线耳机用过就“回不去了”,可以理解这样的心情,毕竟如今,真无线耳机成为听音主流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但其实,HIFI入耳式耳机的爱好者其实本身就是小众中的小众,很多HIFI玩家也认为,为了高音质花很多钱去玩小小的耳塞,还不如正儿八经的搞一套音响听的舒服服,因此HIFI入耳式耳机注定就是受众极少的。因此笔者觉得其实真无线耳机并不会对超小众的市场有绝对的冲击。
说到真无线耳机的音质,这就别说是HIFI入耳式的玩家了,就是普通的用家,主流观念也会觉得,无线啊,它就是不如有线,即便如今无线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主流观念就是如此难以被刷新。
其实如今已经有LDAC等技术,可以接近无损的提供音频信号的技术,来提高蓝牙设备的高音质,而且其实无线蓝牙耳机一体化的设计也并非完全对音质不利,例如把DSP芯片融合在耳机中,要修正耳机的音质也变得更加简单,但就目前的方向来说,真无线耳机的音质还是难以完全被认可。其实有一些原因。
信号传输的不稳定性
无论你是LDAC也好,还是日后可能会普及无损无线音频信号编码也罢,无线信号本身不够稳定的特点终究是难以称得上HIFI音质。
别说不同品牌设备的匹配了,笔者有一套SOUNDBAR,主音箱和低音炮可以进行无线连接,就这种特定设备特定匹配的环境下,低音炮也有较低的概率出现断连的情况,更别说不同设备的蓝牙连接,在复杂环境下连接的稳定性。例如设备特别多的情况下,无线信号出现互相干扰发出噪音的情况也不少见,蓝牙耳机很容易就会因为这些干扰而让音质丢分甚至断连影响体验。而有线耳机,相对干扰就要少得多也稳定得多。传统HIFI不采纳无线方案,不是没有它的道理的,至少以目前的无线技术来说。
降噪的诅咒
不算被动降噪的物理隔音效果,主动降噪耳机简直就是音质杀手。主动降噪的原理就是搭载一个或者是多个专门收集噪音的麦克风,然后通过DSP运算去创造一个反向的声波来抵消噪音,这种办法毫无疑问会影响音质。所以一般,蓝牙真无线耳机想要音质好一些,起码需要关掉主动降噪模式。
单元大小的考量(入耳式耳机)
单元大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参考量,因为单说振动方式分类,一个动圈单元,哪怕直径很小的微动圈单元,一样可以做出音质优秀的耳机,事实上就是有旗舰耳机这么做。
但为什么只有少数HIFI耳机用微动圈单元,笔者觉得可能是技术限制。一般来说,物理单元更大,振膜更大的,更容易出好声音。
当年的SONY MDR-EX1000就是因为采用了16mm的大尺寸液晶振膜,才打造出了解析力高,但低音一样非常清晰有力的“动圈之王”。这和振膜大小有关系,我没有听过IE900,但至少目前我还是认为MDR-EX1000的声音远比森海塞尔的IE800微动圈单元来得自然。
而HIFI耳塞更喜欢用动铁单元来塑造超高的声音密度和更好的低频响应,一般情况下,少单元往往难以同时照顾高音的延展和低音的下潜,都做到也往往会把中音砍薄。要做出高密度、厚实的声音,又不缺乏端到端的延伸,厂家开始用动圈+动铁的技术来实现。这样一样是增加了单元的体积。
而真无线蓝牙耳机,把蓝牙解码的芯片、DSP和实现各种功能的芯片、各种传感器、发声单元还有电池,一并全部堆进了小小的腔体,降噪蓝牙耳机还要搭载麦克风来吸收噪音,最终留给声学设计的空间就小之又小。
而一般的HIFI耳机因为无需考量这些东西,除了外观外,所有的空间设计都留给了“出好声”,HIFI入耳式耳塞毫无疑问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
当然,头戴式耳机绝大多数采用大振膜的动圈做成,因此单元大小其实也并不是影响音质的绝对因素,只在入耳式耳机中存在。
HIFI理念的违背
以目前技术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蓝牙耳机违背了HIFI理念,导致真正的HIFI耳机厂商不会推出旗舰的蓝牙耳机。
HIFI就是一群发烧友追求极致的过程。所谓追求极致,就是把音频处理的过程完全拆解,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最好。
以前随身党有个玩法叫“捆绑”,基本就是拿一个MP3或者手机做转盘,接独立的DAC进行解码,再外接耳放……这才是完整的HIFI听音流程。但近些年,随着“小尾巴”的流行,外加DAP(数字音频播放器)堆料的流行,玩捆绑的应该少之又少了。但就连小尾巴这种都是妥协案了,更不要说把解码放大还有降噪等功能收入其中的一体化设计的蓝牙耳机,根本是违背了HIFI理念的产物。
所以说,就目前技术来说,森海塞尔这样可以做出音质足够好的一本正经的厂商,是不会出蓝牙无线版HD800S。至少目前不会。转盘、界面、解码、放大、前级、后级,还有线材的大坑,厂家的利益不得动摇,那么厂家就不会顺应主流市场去出无线耳机,而只会出现一些顺势的妥协产物,他们并称不上H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