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类似画谜的记录

唐代段成式撰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有两个类似画谜的记录:

蜀小将韦少卿,韦表微堂兄也。少不喜书,嗜好札青。其季父尝令解衣视之,胸上刺一树,树杪集鸟数十。其下悬镜,镜鼻系索,有人止侧牵之。叔不解,问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读张燕公诗否?‘挽镜寒鸦集’耳。”

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

在莫高窟壁画中,也发现类似画谜的图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史苇湘在研究莫高窟壁画时,发现了隐“曌”字的画谜。引文曰:

第三二一窟的《宝雨经变》里,最引人注意的当是宝雨网盖上方横贯壁面的彩云,应该就是在描绘《宝雨经》经文一再提起的“大法云雨”。不过云中尚绘两只巨手,分托日月,图像特殊。史苇湘先生对这一图像提出了精辟的解释。言道:“历来统治阶级都把日、月、海天等图像,认为是帝王‘惟我独尊’的象征。……这条画除了表现《宝雨经》的宗教含义之外,一定还有它的政治含义。果然,这幅为日月光天子作宣传的横条上,海天为‘空’,上有日月,正是武则天的圣讳‘曌’字图解。《宝雨经变》上这一条特殊的饰带应视为武周王朝的纹章。(2004年第16期《美术史研究集刊》载李玉珉《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画初探》)

2002年在上海图书馆展出的《再现敦煌大型敦煌复原壁画公益展》,有说明文如下:

这幅大型经变由弥勒经变演化而来,初唐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以佛教为国教来辅助治理国家,女皇本人自称弥勒佛转世。广大信徒便广绘“宝雨经变”,此图上部位七彩祥云,云中化现一手捧日,一手捧月的双手,中部为大面积的空间,上面的明和下面的空,组成一个“曌”字,正坐之人便是弥勒,寓意武则天本人。周围朝拜人物显得极其虔诚和臣服。上部从天而降的各种宝物便是主题之一的宝雨,代表国家的富足,远处的山川、建筑、长城等代表了国家的疆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