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苏24 民生凋敝 苏轼的愧与伤 2024-08-05 15:55:56 书接上文。前文解说了苏轼在《盖公堂记》中借古讽今的段子和议论。苏轼用了如此大的篇幅,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盖公堂。表面上是为了纪念先贤,但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苏轼造此堂的指向性有多么明显。 文章中的那位倒霉的患者,就是现在受到新法荼毒的大宋百姓,三位庸医,就是帝国中央朝夕而变的国家政策,而村里长者的建议,实际上也就是苏轼一直以来坚持的治世之道。这座盖公堂落成的两个月后,苏轼收到朝廷的调令,要前往河中府听候安排。河中府以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为其名,即为今天的山西省运城下辖永济市。 我没有查到这一纸调令的背景到底是什么?但你只要翻看一下中国地图,大概也要感慨宋代的官员,正如苏轼多年后在黄州《临江仙》中所寄“长恨此身非我有”,以及再后来回到汴京在《定风波》中所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无奈与恬淡了。密州在帝国版图的东方,几乎快到了今天青岛,而朝廷要调他去的河中府在帝国版图的西方,几乎已经离长安很近了,即便是在今天,自驾而行,也要开上近12个小时才能抵达,何况近千年前,山川险要重重,这一趟行程,水陆并用,坎坷之势,想来都已经觉得艰辛。苏轼自然也知此行的遥远,并对地处西北的苦地没什么好感,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感慨:这一趟又要远行了,可能我与江南美景的缘分不会再有了。(想去益远矣。往日相从湖山之景,何缘复有。)熙宁九年底,苏轼的接替者即将到任,新太守是孔子的四十六代孙孔宗瀚,从苏轼朝思暮想的江南而来,此前在丹阳(今镇江)为官。孔太守还在赴任途中时给苏轼写诗,苏轼和诗一首,诗中尽现对密州百姓的乡土之情——每当看到密州农田颓败的景象,我都觉得自己永远愧对此地百姓,就像草木上的小刺不停地刺伤着自己的皮肤。我平生饱览群书,却一点用也没有,读过的一个字都没办法帮大家填饱肚子。…………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此诗开篇四句,诵读之,如鲠在喉,不忍细钻。 全诗通篇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绪,这情绪却是如此压抑而不得释放,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以苏轼当时的处境,他已经施展尽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极限,却发现这一切依然只是徒劳时的心情,是何等沮丧,何等没落。(全诗录于文末,自赏。)苏轼离开密州的九年之后,直到元丰八年(1085)夏天,渡劫余生的他,再被派到山东登州(今蓬莱)途中,路过密州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超然台,忆及当年种种,不胜唏嘘。根据故地重游时赠与时任密州太守的霍翔的诗作记载,密州百姓对苏轼充满感激,扶老携幼前来迎接老太守,当年离开时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今天已经长成了七尺男儿,可是诗人自己已经年华老去。苏轼对于当年在密州的很多经历都记忆犹新,还记得自己当时吃过枸杞和野菊花。在超然台上,还有当年自己留下的诗赋碑刻。谢谢观赏,再见无犀 原创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问今太守为谁欤,护羌充国鬓未斑。躬持牛酒劳行役,无复杞菊嘲寒悭。超然置酒寻旧迹,尚有诗赋镵坚顽。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 赞 (0) 相关推荐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筼筜谷 宋代:苏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筼筜谷是地名,在洋县城西北十里.筼筜,这两个字不太常见,不认识也正常,我也是问度娘才知道,念(yúndāng), ... 文同:墨竹大师,清贫太守 文同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与画家. 他的诗与梅尧臣反映民间疾苦同一机杼. 如<早晴至报恩山寺>中的"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晚至村家>的"深 ...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月表达了什么之?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 ... 东坡故事67:宴罢新太守,亲自指挥捕蝗,对新法大为不满 时值1074年的中秋节,杨绘正式到任杭州.十七日,天竺山有人送来桂花,苏轼借花献佛分赠杨绘,并赋诗一首. 太守初来乍到,作为副手的苏轼自然免不了为他接风洗尘.席上觥筹交错,名妓作陪,自是畅快非凡.感性 ... 圃苏10 借古讽今 苏轼命运的型格 圃苏10 借古讽今 苏轼命运的型格 前文讲过,苏轼一生命运的底稿,其实都来源于他那颗非常乐于为民请命.经世济民的赤子之心,而在密州,苦于来自朝廷的拆台式政策,苏轼对于密州的治理陷入重重困境. 困苦之中 ...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上文讲到,苏轼在前往密州途中所填<沁园春>,被后世元好问鉴为伪作. 关于本词,先要指出苏轼用典的失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quo ... 圃苏04 莫言的家乡 苏轼眼前的烂摊子 圃苏04 莫言的家乡 苏轼眼前的烂摊子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初,苏轼终于到了密州. 这一年秋末(九月)离开杭州,其间过湖州.苏州.润州(镇江).海州(连云港),从秋天走到了冬天,从山水如画的江南 ... 圃苏08 苏轼文化标签的底稿@密州 圃苏08 苏轼文化标签的底稿@密州 熙宁变法中,负责新法制定与落实的机构是司农寺,大概相当于现在发改委的功能.在一个励新图治的时代,一切与改革有关的机构都是意气风发的,意气风发的潜台词就是权力释放,再 ... 圃苏11 断荤吃素 修庙建亭 苏轼三近山神 圃苏11 断荤吃素 修庙建亭 苏轼三近山神 熙宁八年(1075)四月,密州旱情不减,苏轼决定赴密州城南二十里的常山向山神祈雨. 看过之前<近苏篇>第六节<史上最霸气求雨仪式编导苏轼& ... 圃苏13 病中苏轼 向啰嗦派掌门人白居易致敬 圃苏13 病中苏轼 向啰嗦派掌门人白居易致敬 转眼到了熙宁九年(1076),密州再次遭遇旱灾,五月,苏轼第三次赴常山祈雨,但这回不像之前两次那么灵验了,直到秋天,密州仍然迟迟不降雨水,灾情日趋严重. ... 圃苏15 密州之苦:苏轼的自我开解 圃苏15 密州之苦:苏轼的自我开解 上文说到,苏轼写了这些密州当地的情况,只为了告诉送茶叶给他的好友: "你以为我在这里还像在杭州时一样过得考究精致吗?老友你错喽. 我把这诗寄还给你,实在感 ... 圃苏16 穷困潦倒还是与民同乐?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圃苏16 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王安石施行新法,在后世看来,无论以何样角度,或者对于帝国命运.历史命脉的影响来看,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但或许有一点,倒真是与时俱进了. 这里的"时" ... 圃苏19 苏轼的神迹:一词阅尽天下月 李杜王白月黯然 圃苏19 苏轼的神迹:一词阅尽天下月 李杜王白月黯然 如今诸城市内的超然台景区,其实是十几年前重建的,半个多世纪前,诸城解放后不久,诸城古城墙被拆除,古超然城未能幸免. 今天,当年被苏轼在文章中描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