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公司坐班一周,有人又开始“想家了”
来源:懂懂笔记
“隔壁组今天就来了俩人,要不是公司有要求我绝对不来,还是在家舒坦呀。”
上周一正式回公司报到,在办公室熬了一个星期的李晓莹这样说道。
曾经,因为嫌在家办公效率差、突发状况多、时间战线拉的过长,无数远程办公的社畜们开始想念办公室。但真当大家近期陆续回到办公室之后,才发现面对的现实也没想象中那么美好。
进入三月份,众多园区、写字楼里的公司陆续恢复正常办公。因为疫情尚未结束,根据相关部门指示以及企业自身安全角度的考量,企业在复工率方面依然有一定控制。以北京为例,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企业做好防疫工作是复工复产的前提;要持续加强对人员密集楼宇的管控,员工到岗率不能超过50%;要通过灵活办公等方式降低人员集中度。
不过,对于那些多则上万人少则数千人的大型科技企业而言,即便最高50%的复工率也足够令人咋舌,特别是当大家都聚集在一栋楼内的时候。
所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很多科技企业为了迎接复工都做了相当全面的准备,特别是在当当“出状况”、爱奇艺被约谈之后,科技企业更是谨慎小心。同时,一些防疫措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囧”事。
1、熟悉的环境“不见了”
为员工配发口罩、办公区消毒、进出测量体温、保证办公人员之间有足够间距……如今这些细节成为各个大厦、园区恢复办公后最基础的标配。当然,没人会反对这些流程的存在,毕竟一切都没有健康安全来得重要。
可以想象,如果真有一栋大厦或者一个园区进出时没有丝毫检查、顺畅无阻,恐怕才会让人感到担心。
但是,谁也不会否认这些预防措施也确实给工作氛围带来了很大变化。前面提到的李晓莹在北京西二旗某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两周前公司就已经开始陆续有员工回办公室上班了。此前领导层给的建议是,满足14天隔离期且自己有车(不需要乘坐公共交通)的员工可以回公司办公。当然,这也不是强制的,员工自愿。
而从这周开始,公司开始要求部分员工应回到办公室上班。只是很多人发现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位,似乎不那么容易了。
“公司规定每天上班之前都需要做一个报备,例如当天的体温之类的信息,没问题之后才能去公司。”李晓莹表示,员工在进大楼之前还需要量一次体温,同时领取公司每天发放的口罩,之后才能回到自己工位。
对此李晓莹并没有什么意见,“这种检测、规定越严格越好,也能让人安心一点儿,麻烦一些无所谓的。”
但是,新的烦恼也在增加。“大年初七我就回北京了,这期间除了出门买了几次菜、下楼取快递之外,再也没出过门。封闭到上周要回公司上班了,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对于自己上班途中的心态,李晓莹这样描述,“可能是我自己有点儿过度担心了吧,周一出门坐地铁的时候,虽然口罩、手套都用上了,但心里还是挺紧张的,见到人就躲远远的。到公司看到人来人往的时候更紧张,跟谁说话都躲开一米远。最近这两天可能是习惯了,自己的神经也比之前放松了不少。”
或许时间可以冲淡刚开工时内心的紧张,但是回到办公室后的上班族,也开始感觉工作氛围上有了更多的不一样。
刚过而立之年、已成家立业的徐凡,也是在西二旗某大型IT公司上班。和绝大多数因为公司要求才回到办公室上班的人不同,徐凡是自己主动申请回来上班的。至于原因,徐凡稍显无奈的表示:“家里的小孩子太闹了,来公司能清净点儿。”(嗯~~这就是传说中奶爸的辛酸)
不过,在公司办公的苦恼也不少。
“我们公司每天要测量三次体温,最不适应的是,在办公室里面需要全天带着口罩,你知道N95那种口罩戴时间长了有多难受。耳朵勒的很疼,呼吸也不是很顺畅。”徐凡吐槽道,心理压力下自己尽量不喝水,因为还要摘口罩。“实在渴了就在无人处摘下口罩,喝完立刻戴好。这样做是对自己负责也对其他同事负责,但说实话,确实不是很舒服。”
他补充道,“吃饭就更紧张了。公司每天配好的盒饭送到后,大家都是在自己工位吃。葱姜蒜的味道就不谈了,特殊时期大家也没那么讲究。但我看大家吃的都特快,简直就是吞下去的,估计都不希望口鼻暴露在外太久吧。”
李晓莹、徐凡的例子,应该也是当下很多上班族的共同状态。对于所有回到公司办公的人而言,走出家门、进到公司,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都在努力,尽管有着种种不便,但没人会埋怨,因为所有人都清楚,特殊时期任何看似麻烦的举措,都是在为了确保所有人的健康。
2、效率很难马上回升
此前在家远程办公时,很多人都会调侃自己和别人的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孩子哭闹、开会时老妈突然端进一盘橘子或者面条……当然这些情况都无伤大雅,真正宅在家远程办公的最大痛点,是同事之间沟通效率的大幅降低。
就像懂懂笔记此前《在家远程办公一周后,你还觉得巴适和安逸吗?》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很多人感觉在家办公时与同事之间的沟通极为不便。那么回到办公室之后,当大家面对面交流时,这些难题和痛点会迎刃而解吗?
“我倒是回公司了,但工作交流基本还都是线上进行。没办法,你来了别人没来、合作方和客户也都是线上工作。“在北京东三环国贸大厦上班的运营部负责人张阳表示,自己的小组有八个人,平均每天来公司的不到一半。“隔壁业务繁忙的那个组来的人更少,一天也就来俩人,所以大家在办公室还是要线上交流。”
确实,在多数企业将复工率控制在50%以内的状态下,企业上班的员工只能是一半。很多公司实行的都是每个部门先回来一部分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逐渐恢复全员办公。不过,这也就形成了张阳所遇到的问题。
很多时候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是内部要沟通,还需要和其他部门的人员交流、联动。但想要让这些人全部坐在一起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公司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线协调和联络。
这时候,一些本就需要大量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就会变得艰难起来。
“周三上午原本要开一个部门大会。我们大部门一共有3个小组,我们组那天很难得的到齐了,但其他两个组的人都只来了一两位。最后,在公司的人都在会议室里围着坐了一圈,其他没来的都在家上线参会。”张阳形容,那种在网络延迟和沟通困难状态下开会的滋味,简直要崩了。“十几个人面对面交流,和隔着屏幕的感觉绝对是天上地下。”
对此,在西二旗上班的徐凡也深有体会。“虽然回到办公室,但公司要求尽可能实现无接触办公。为了响应公司的要求,上班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挺搞笑的情况。比如尽管大家都在公司,但还是要开线上会议,结果你一边听着远处同事在说话,一边可以听到电脑里他的'回声’,多少会觉得怪怪的。”
虽然说工作效率要取决于全体参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心情、环境等客观条件也确实会造成很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理论上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协作和互动,但最终仍需要在一个办公室里“搞定“的原因。
好的一面是,上班族们离正常的工作节奏似乎越来越近了。回想一下,两个星期之前几乎所有人还都在家里办公,而现在已经有一半的上班族回到了自己的工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办公室里那种人声鼎沸的景象不会遥远(可能到时候我们又会怀念在家远程办公的日子2333)。
【结束语】
回到公司上班,所有人的心理依仗都是公司的完善管理和服务。面对这种依赖心理,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准备好了口罩、消毒液、手套甚至手护目镜等防护物资,并在第一时间分发到每一个员工手上。甚至有公司因为理发店仍未开业,还专门预约了“托尼老师“来公司为员工理发。
除了人文关怀,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研发了疫情期间专属的软件和应用,将AI、大数据分析等等尖端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段特殊时期的办公场景也加速了相关技术的落地和普及。仅从这一点而言,现在的“囧”也是在为将来的痛快打下基础,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