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的理学评估(上)
珍爱生命
坚守良知
前言:血管通路被喻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与患者的透析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血管通路的日常评估与照护尤为重要。那么,对于血管通路的并发症,怎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呢?今天,我们将着重介绍自体内瘘的理学检查。
理学检查是诊断血管通路功能良好与否的一种便捷而快速的方法,由“视诊、触诊、听诊”三个要素构成,可以由护士和医生同时进行,也可以是患者日常的自我评估。
下面,我们来介绍理学评估中的视诊与触诊。
一、视诊
视诊是发现血管通路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
1.皮肤情况:正常内瘘皮肤完整且有弹性,若出现是红肿、化脓、硬结、破溃等症
状,则考虑炎症感染。
2.内瘘侧手部外观:确定血管通路走向和长度,同时评估是否有异常。
A.动脉瘤:真性动脉瘤涉及整条血管壁的
扩张,假性动脉瘤则继发于局部血管反复穿刺形成血肿后引起的扩张。
B.窃血综合征:内瘘建立后,局部血流动
力学发生变化,血流不经过毛细血管床而直接进入静脉,造成远端肢体供血减少,出现缺血性改变,如手部发凉、苍白、麻木、刺痛等。
C.肿胀手综合征:内瘘同侧中央静脉狭窄,
使得血液回流受阻,引起手臂明显肿胀。
3.手臂抬高试验:是一种诊断流出道静脉狭窄(仅针对自体动静脉瘘)
的简单方法。正常情况下,当内瘘侧手臂抬起高过心脏时,瘘管会自然塌陷;如果瘘管保持扩张,则说明内瘘吻合处流出道出现狭窄。
二、触诊
触诊是通过手指或手掌对血管通路进行触摸所得到的反馈,可初步判断血管的长度、弹性、血管走向、皮下深度、血流量等基本情况。 1.一般情况:用食指从内瘘吻合口处沿着血管触摸,正常情况下,血管柔软且有弹性。 A.狭窄:沿血管走向触诊,感觉有明显下凹、塌陷时,则血管通路该处出现狭窄。 B.硬结:触诊时有明显的颗粒状硬物感。 C.血管硬化:触及血管壁质地硬且弹性较差。 2.震颤:
对于自体动静脉瘘,可在动脉吻合口处感觉到持续的、强而有力的震颤,但随着检查向静脉流出道移动时,震颤逐渐减弱。
A.狭窄:震颤加强,且失去舒张期的震颤。
静脉流出道狭窄:在AV血管通路上检测到较强的脉冲。
静脉流入道狭窄:在AV血管通路上检测到较弱的脉冲。
3.脉冲增强实验:常用于评估AV血管通路的流入量。
方法:左手(A)完全阻断动脉吻合口上方几厘米处的血管通路,右手(B)则用来评估脉搏的质量。
意义:由于静脉流出道被阻断,脉搏会反射性增强;若脉搏未增强,则说明流入道狭窄。
脉冲增强试验也可用于评估人工内瘘(AVG)的血流方向。当AVG的中心被阻断血流时,脉冲增强的一侧是连接到动脉的部分;而没有搏动的一侧则为静脉部分。
4.连续闭塞试验:用于确定侧支静脉的存在。
方法:一手用于阻断AV通路流出,另一手用于触摸震颤。
意义:血管通路在静脉流出道的下方逐渐闭塞,如果没有侧支静脉,则不会感觉到震颤;若在血管通路闭塞的情况下仍能感觉到震颤,则表明闭塞处和吻合口之间存在侧支静脉。
A.左手(阻塞手)逐渐远离右手(触诊手),每次阻塞通道的同时都评估脉搏。如果通路在侧支静脉远端被阻塞,震颤会停止,脉搏加强。
B.如果靠近侧支静脉的通路被阻塞,则震颤将持续,并且不会感觉到脉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