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外大皮袄(上)/张志军

口外大皮袄(上)

张志军 

万里长城有上百个关口。以长城为界,人们习惯上将关口之南称为口里,关口之北称为口外。民间又将山西杀虎口及以西一带统称为西口,张家口及以东一带统称为东口。而民间所称的口外,主要指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与内蒙古交界地区,又以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坝上及周边地区最为典型。
在口外,大皮袄本是一件看似很普通的御寒之物,家家户户都用得着。但它又极不普通,是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装备。尤其是在东口之外的张、承坝上地区,大皮袄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关乎生命,关乎生存,关乎生活,它与莜面、山药一起,被当地人列为“三宝”。
列为“三宝”的大皮袄,特指一种长及膝盖下,毛朝里皮板朝外,看上去白瓦瓦的白茬子皮袄。随着时代的变迁,大皮袄已不局限于旧有的规格与款式,而更像是一个符号,成了那个时代御寒之物的典型代表,成了对衣用皮毛制品的泛指。
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相差很大,产出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比如东北有“人参、貂皮、乌拉草”,新疆有“吐鲁蕃的葡萄、哈蜜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安徽有“龙尾砚、徽墨好、泾县宣纸文房宝”,保定有“铁球、面酱、春不老”,等等。这些特产,有的珍稀,有的贵重,有的质优,而坝上的“三宝”却是普普通通的吃和穿。莜面是一日三餐的日常主食,山药(土豆)既可以当粮又可以当菜,而大皮袄是越冬活命最紧要的衣着。
也许有人会说,冬天冷的地方多了,穿皮袄的地方也多了,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把皮袄当作宝,单单口外的坝上却把它当成了宝?这要从坝上的特殊地理、气候说起。
坝上处于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平均海拔在1400米到1600米,比东北的几个省会城市都要高出1000多米,而且夏天凉爽短促,冬天寒冷漫长,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最主要的是风大。因为是丘陵地貌,地势开阔,植被稀疏,到了冬天直戳戳的西北风,无遮无挡,导致气候异常干冷。用“一阵风来一阵沙,行走千里无人家。初冬未到冰先结,老死不见桃杏花”来形容毫不为过。谚语里也有“一年两场风,由春刮到冬。春天刮出山药子,秋天刮出犁底层”的说法,这风特指的就是坝上的风。
在坝上,春天刮的是大黄风。大黄风一来,飞沙走石,人在屋外是睁不开眼、张不开嘴、迈不开腿的,飞舞的小石子打在脸上火辣辣地疼,人站在地上,被顺风吹着跑,想停都停不下来。如果遇上沙尘暴,更是黄尘漫天,日月无光。
冬天刮的是白毛风。一入了冬,狂风肆孽,雪大如席,风卷着大雪片子,直通通地往你的衣服里钻。寒风刺骨,露在外面手脸如刀割一样生疼,说“风头如刀面如割”毫不夸张。
明代兵部尚书王越有一首《以关外吟古诗》,“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虽然咏的是山西朔州边荒之地,但用在坝上倒也非常贴切。清代高士奇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塞外观牧》一诗中有“天弧亲射旌头落,卷地风霆吞大漠。草前騕褭三百万,一一龙媒官字烙。沙碛由来水泉少,霜寒四月无青草。”的诗句。诗中騕褭(yaoniao)、龙媒均指骏马,既写出了当年皇室、王公牧厂的兴旺,也描述了口外寒冷、缺水、沙化的特点,说明了气候环境的恶劣。早先年常常有出口外逃难的人因冻饿而死,冻掉耳朵、手脚,冻断胳膊、腿的人更是难计其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如此恶劣的气候面前,坝上人绝没有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忍耐,而是在有限的资源里挖掘着生命的潜力,生存的招法。
坝上地区在古代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后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区,天似穹庐,风吹草底,素被称为“天闲刍牧之场”,到近代逐步过渡到半农半牧,农牧结合。
元代,坝上地区曾为中书省直隶“腹里”之地,随着元朝的覆亡,又恢复了原本的面貌,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居住地。明代后期,蒙古族牧民逐渐北徙。清顺治初,朝廷圈占张家口外荒地,授给八旗王公宗室垦种;康熙八年(1669年)曾饬部“将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旗耕种。”康熙十四年(1675年),辽西察哈尔部布尔尼举众叛清,康熙发兵讨灭,随后“移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外”,分八旗为东西两翼(今称左翼右翼),朝廷设官牧地及王公大臣牧厂,严禁内陆人口出边开荒,但为生活所迫的流民常常违禁出口外谋生。到雍正初年,放开边禁,广招民众垦种,水田免税赋六年,旱田免税赋十年,有山西天镇、阳高、灵丘、广灵等县及附近阳原、蔚县、万全、怀安一带的流民自发“跑口外”垦荒定居,人口渐渐多了起来。
入乡随俗。定居在坝上,就得适应坝上的气候和习惯,养殖业自然兴旺。尤其是养羊,更是成了当地的传统产业,不仅美味的羊肉久负盛名,羊皮也成了抵御风沙、保暖度日的首选之物。由最初的皮张裹身,到后来的连缀成衣,一直到经过鞣制而制成合身的大皮袄。日久天长,人们再也不把大皮袄看作普通的越冬之物,而渐渐成了家家离不开的宝贝。
(待续) 

作者简介:张志军,男,河北尚义人,业余时间以诗怡情,以文会友,有诗文见于各级报刊及部分网络平台,系《鸳鸯河畔》签约作者。

(0)

相关推荐

  • 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徙之“走西口”

    "走西口",史上最著名人口迁徙"事件之一,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又被 ...

  • 王公

    王公

  • 十八王公

    十八王公

  • 口外大皮袄(中)/张志军

    大皮袄是用经过鞣制的羊皮制成的.羊皮的鞣制技术是怎么来的?这恐怕与张家口"陆路商埠"以及蒙汉.中俄的货物贸易有关. 明中叶,明廷与蒙古俺达汗议和,在张家口设"茶马互市&q ...

  • 口外大皮袄(下)/张志军

    口外大皮袄(下) 张志军   熟好的皮子交到师傅手里.师傅根据穿衣人的高矮胖瘦,用粉饼在皮板上只三五下就划好了线,眼见得一把锋利的半圆形裁刀上下翻飞,左拉右切,瞬间就下好了料,再依料的好赖搭配在不同部 ...

  • (纸刊备选)​小鸟|张志军(浙江)​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5121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小鸟 文/张志军(浙江) 一只小鸟停立在我家窗外的晒衣架上.它和鸽子差不多大,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毛,翅膀和尾羽有白色端斑,嘴呈乳黄色. ...

  • (纸刊备选)新娘回来了|张志军(浙江)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5201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小小说:新娘回来了 文/张志军(浙江) 窗上贴着嚞字.屋里只亮着一盏灯,暗暗的.灯光下,三个男人抽着烟,默默地围坐在小桌边.桌上的烟缸装满了烟蒂 ...

  • 【金秋卷◇匠作典藏•诗歌篇】《水仙花》(外二首)||□ 文/张志雄(贵州)

     <当代文学家·金秋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金秋卷·2021·总第五期 (网纸同步) 诗歌直播间 金秋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已故) 书法 ...

  • 《春天的脚步》外两首  张志雄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1.春天的脚步 阿波罗惊呆了 地球的步伐悄然加快 星星也纷纷钻进了银河 除夕夜的号角 在蓓蕾声中刚刚奏响 紧随着春节鞭炮的硝烟 ...

  • 熬 年/张志军

     熬 年 作者:张志军 张志军,男,河北尚义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鸳鸯河畔>签约作者.业余时间以诗怡情,以文会友,有诗文见于各级报刊及部分网络平台.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 ...

  • 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一行到亚泰新动力调研

    2021年7月25日下午,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一行到亚泰新动力项目调研.亚泰集团宋尚龙董事长.刘树森总裁.党委书记张凤瑛等领导在亚泰新动力项目接待张志军书记一行. 宋尚龙董事长陪同张志军书 ...

  • 尚义古代故事(三)/张志军

    尚义古代故事(三) 胡服骑射与赵北长城 张志军       尚义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再往南就是华北大平原.在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横亘着一道蜿蜒起伏的沟坎,西起尚义的大青山,经石人背,过张北的野狐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