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青县陈文升:我的写稿“四谢”

  

我的写稿“四谢”

陈文升

几位老文友凑到一起,说起写稿应该感谢谁的话题。有的说,感谢语文老师的启蒙教育;有的说,感谢“后勤部长”爱人的大力支持;也有的说,感谢诗书继世的好家风;还有的说,感谢单位领导的培养与关照。快轮到我表态时,有两位急着去接上学的孩子,只能“未完待续”了。
回家之后想了想,这次没有机会说正好,不然那点时间也说不完,因为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感谢的人太多啦!为了明天聚会时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大体捋了捋,觉得起码有“四谢”——

一谢文友的真诚评判和惦念。我这个人说话办事讲究实打实。平时写完重要的稿子,还有自己拿不大准的稿子,总要征求一下身边知情人的意见,可开始人们总是一味地说好,不好意思挑毛病,人们见我不高兴,甚至有点起急,也就没了顾虑,慢慢地习惯成自然,大都能够对我的稿子给予真诚客观地评判。2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小小说《文花》,登门征求老文友耿建华的意见,他毫不客气地说“你写得太真了,也很感人,称得上一篇好新闻故事,而不是艺术品啊!”这对我触动很大。从那儿回来,正赶上我倡导组建的政协通讯报道组召开评稿会,我又借机把这篇小小说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诚征意见。我的一位下属直言不讳:“您这篇小说尚缺底蕴,人物没完全立起来。”至此,两位的寥寥数语让我如同大梦初醒,为后来创作出大量小小说和道德故事奠定了基础。

我出版了几本书之后,又聆听了两位朋友的肺腑之言,一位是广电局的老张,他说,写东西求精不求多。另一位是市委宣传部的,他说,你新出的这本书容量好大啊!言外之意也是多而不精,一度成为我反复琢磨的大事情。
当然,在我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的还是正面肯定的居多,尤其多年未曾谋面又不怎么熟悉的沧州文友赵洪志,他在报上看了我的稿子之后屡屡撰写褒奖文章《于寻常处见奇崛》《留下真情从头说》《陈主席的“气功”》等等,登在20多年前的沧州日报或晚报上;还有至今也不知何方人士的王树国等,1985年分别撰文登在人民日报和河北日报上的《挤掉经验材料中的水分》《有感于陈文升挤“水分”》,有人还以为是我求人家写的呢。更让我感动不已的是,沧州和青县的一些老同事,他们如果一个月左右没在报上见我的文章,就会打电话问我怎么啦?是不是病啦?这也成了我笔耕不辍的一股无形动力。
二谢报人的欣赏和成全。我投稿,一向只对版面和专栏,如果不是编辑专门向我约稿,我是从不发给个人的。说来也巧,我偏偏碰到的编辑大都是不认人只认稿。让我一直感动的是《沧州晚报》最早的“大运河”、“银发浪潮”(后改为“枫叶正红”、“晚霞”)和“教子成龙”版,都曾是我一个劲地投稿,编辑一个劲地用稿,多少年下来都没与这些编辑通过话,更没见过面,甚至都不知这些编辑是男是女。《沧州新闻界》编辑室的主任和编辑更换多次,但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约我为“通讯员之页”撰稿的连续性,而且从无废稿,我能不尽力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吗?我还得益于刘桂茂、赵俊岚、张文通、李树增等一些老报人的热心“传帮带”,以及众多年轻记者编辑的关照和厚爱,感人实例举不胜举。
三谢亲友和读者的不断支持与鼓励。我的很多稿源来自亲友和读者。比如1961年我的处女作《小朋友们别吃青》,就是我在青县南街完小教学时,和我关系不错的村集体食堂车管理员悄悄跟我说,有的孩子下洼打菜时折了刚吐穗的玉米棵吃甜棒,快跟老师们说说,别让学生糟蹋庄稼。我立即照办,同时写了这篇小稿,竟上了《中国少年报》,在校内外引起不小的反响。
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有一次发小王德义见我回老家,亟不可待地跟我说,你快到洼里转转看看,农药瓶子到处都是,多危险啊!你应该写写,准能上报。他说得那么肯定,经实地查看果然如此,于是我连夜写成读者来信《农药瓶子别乱扔》,很快上了《沧州日报》和《河北日报》,并被《中国农民报》《人们政协报》等多家报刊转载。还有,建筑噪音扰民问题,邻居们找家来说这事,我在向当地党政领导和环保部门积极反映的同时,写了篇《建筑施工别扰民》的稿子,也收到了同样的好效果。
知道我爱写稿的人越来越多,给我提供线索和素材的也越来越多,我都不让他们失望,他们就更上劲。由此我得出结论:民心所向,写稿方向,民意不可违,听取和反映民意也是通讯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不忘初心,牢记责任,在县政协工作14年间特注重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在用以履行协商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同时,几百篇为民代言的稿子见诸报端,结集《茶亭小语》。
四谢家人的一直理解与陪伴。时下有些孩子求学,兴起老人陪读。在我家却是我写稿,大人孩子陪写。我退休十几年来,主要兴趣爱好就是阅读与写作。在职时写稿有机关打字员帮忙,退休后怎么办?知夫莫如妻,老伴悄悄找出外孙用过的小学课本,默默学起汉语拼音来,很快能用智能ABC输入法打字,后来又熟练了更便捷的搜狗输入法,而且能盲打,我写多少老伴打多少,从无存稿,这让我高兴得不得了。
那些年,二闺女见我发稿时还写信封、贴邮票、跑邮局,就说:“老爸啊,那笨拙的老一套可以不用啦,我教您和老妈特省事的发电子邮件吧。”我和老伴不眨眼地瞅着,闺女按我说的找出要发的稿子和报纸上刊登的邮箱,一点鼠标哧溜——稿子发走了,神了,老伴竟很快学会了,我便有了更多时间构思和写稿。
节假日,外孙外孙女常来我们这里,有一次他们见我带着老花镜费劲地校对稿子,凑过来问我在干什么,我突然眼前一亮,说,这是我写的故事,你们想看吗?都说想看。我说,那好,这里边可能有错,你们看时仔细点儿,把错别字和不合适的标点符号、不顺的句子给挑出来,改过来。他们非常认真地边看稿子边查字典,时而圈圈点点,就像老师给学生判作业。如此,既解了我校对稿子有时眼睛不给力的难题,又能使隔代孩子从中受益。慢慢地,我家形成了令人羡慕的“写作一条龙”,让我写稿和出书更从容。

作者简介

陈文升:河北青县人,原青县政协常务副主席,现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杂文学会会员。在职期间,善于将写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被各刊刊级报用的新闻文学稿件达数千篇,多次被评为县市和省先进个人。退休后,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杂文集《茶亭小语》、散文集《故乡情思》、《拥抱夕阳》、《托起朝阳》、《续写之乐》等专著。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