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随想
1、
到了农历七月时,天还没黑婆婆就不让我们小孩子出门了。
那时没有电,路上漆黑一片,别说七月,就是平常也是日落而息,天黑以后基本不出门。
不过大人在这一个月盯得更紧,因为“七月半,鬼乱窜”。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鬼月,常年关闭的地狱之门大开,众鬼于晚上游历人间或者见自己的亲人,第二天鸡叫时返回,当然晚上最好别出门。
快到七月半时,婆婆就会张罗着买香蜡纸烛,还要买回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纸。
这些彩纸用来做成衣服、鞋子、被子等,整整齐齐地叠在一起。
到了晚上先是在桌上摆满肉菜饭酒,点燃纸钱和做好的衣物。在纷纷扬扬的纸灰中、在缥缥缈缈的烛烟中婆婆念念有词地请来仙去的老祖宗们,让他们尽享子孙的供奉;
然后就去街道的十字路口、河边、野外泼洒一些水饭、烧少量纸钱,供那些没有子孙的孤魂野鬼们享用,以免他们怨气过重拉人垫背。
那天晚上小孩子不可以乱跑。我总是跟在婆婆后面,拉着她的衣角,如果婆婆不上床那么我也不得上床,上了床也会紧紧地靠着婆婆,总觉得自己花见花开鬼见鬼爱,生怕哪个喜欢自己,就把自己给带走了。
如果家里来了一些蛇虫之类的让人害怕的东西也不允许打或者赶的,只能念念有词地祈祷让它们自己慢慢离开。
那是老祖宗舍不得后人,特地回来看看以示前缘。
2、
长大后才知道七月半就是三元节中的中元节;下元节是农历的十月十五,现在没人再过;而上元节大家就熟悉多了-------那就是观花灯,吃汤圆的元宵节。
古代,中元节受重视程度是超过清明节的。道教、佛教及民间不约而同地把七月半左右的日子定为了重要节日,道教中叫中元节,佛教是孟兰节,民间通俗得多就叫鬼节,其实都差不多。
七月半这一天,商办官助,会举行唱戏(主要是唱目连救母)宴饮之类的活动或者找寺庙里的和尚念经普度未得超化的魂灵。
中国历代都很重视中元节,就是在民国时代中元节也是重大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过中元节;六十年代最后一次中元节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那夜琼海河灯如潮,很是壮观,算得上中元节最后的辉煌。
只是那次以后中元节销声匿迹,所以我是从来没看到过放河灯的,只在小说中看到过放河灯。
清代的庞垲写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可见这放河灯不只是人们寄托哀思的表现,也是小朋友们拿着荷花灯高高兴兴玩笑的时候,大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感觉。
古代的小朋友三月三可以斗草放风筝,端午可以挂红蛋缠丝线;现在的小朋友过节就是吃肯德基、打游戏、玩手机。
很是向往能在七月半那天人人都拿着自己做的灯:荷花状、茄子状及其他形状,点亮小小的烛火,许一个愿再把灯放进河里。带着人们愿望的灯挤满整个河面,缓缓而动。
摇曳的灯光照亮了冤魂怨鬼寻找投入新生的道路;彩色的河灯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祝福。如果灯沉了那么一个灵魂就得到了超生;如果灯走远了烛火依然,那么一个灵魂就能去到花开的彼岸,可以位列仙班。
这样一个善心兼情趣的节日活动也就沉寂在历史中了。
虽然道教和佛教都有这个节日,但各有侧重点。
道教过此节时更注重孝字,举办法事为亡魂赦免一些罪,但不能解除罪孽,希望逝者早日安息;
佛教把这天定为孟兰节则意喻着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更注重普渡;
民间则是把中元节和孟兰节合在一起过的,所以一般会先迎老人,即早中晚地用饭菜供奉后再送走他们;也会在十字路、野地及河边给那些无主的魂魄烧一些纸钱洒些水饭,放着河灯让他们也找到安身的地方。
3、
今天是七月十四晚,最不宜出门的晚上。知道妈妈会遵照传统用子女的名义给已经故去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等点香烛烧纸钱,还是不可避免地想起了他们。
外婆做的棉袜子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上晚自习时棉花带来的温暖至今仍然让我想念;这段时间打下的核桃,外婆总会烧一堆给我们吃。外婆去世后自己也试过烧着吃,却食不下咽,于是再也没有吃过烧核桃了。外婆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坟上早已草青草黄多次。
婆婆信佛,虽然身体差但是她也会和一群老人们到处赶庙会,我也跟着她去过。庙里不拘要什么,大家有钱给钱,有米送米,提一些菜去也可以。记忆中吃的就是稀饭,真稀,能够照见人影子。我去了一次就再不愿意跟着婆婆去了,又累又不好玩,可是婆婆乐此不彼。
记得有一年我在县城里读高中,婆婆去爬了峨嵋山回来路过县城来看我。在教室外面看到七十来岁的婆婆居然能够找到学校,我是又惊讶又激动。婆婆一字不识,从来没有来过学校,也没有单独出过门,爬峨嵋山也是几人一起,而这时她一个人提着一大袋吃的一把抱住我,说我瘦了要多吃点。后来婆婆离开时,我也只送她到校门口,眼看着她孤零零的身影蹒跚在人流中……要是现在怎么也会送她到同伴等的地方……婆婆也已仙去二十年了,很多次在她坟头都仿佛能看见她慈爱的笑脸。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婆婆和外婆知道我胆子小,从来就没有进入过我梦里,只有他们的慈爱和温暖像水一样浸润在空气中。有回忆,那么故去的人就像在身边一样,永远地活着。
七月半,香烛繁,已故亲友飘渺烟。分发冥币是自愿,多少祝福在嘴边。泪轻弹,低头念,就算来生不相见,今生今世也情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