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期:松滋市新江口镇彭姓家族源流
本文作者彭吉俊
湖北省松滋市是荆楚大地有名的古耕读之乡。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在位60年,大约为乾隆年间的早、中期),一户彭姓人家,千里迢迢,几经周折,从江西省迁徙落户到现松滋市朱家埠镇,这就是松滋市新江口镇彭姓家族的一世祖——彭世昌公。
从一世祖迁徙到松滋,繁衍生息,至今已到第十二代。二百余年来,彭姓家族在松滋境内又经历过几次迁徙,自第五代彭方寅公、第六代彭永华公与彭永福公定居在现松滋市新江口镇镇域内以后,一直延续至今。历代先祖以耕读齐家,既经历了大小迁徙的艰难,又有过融入耕读之乡、家人金榜题名的喜悦;既有过自给自足、略有盈余的农耕安逸,也有过农商兼营、商号兴盛的欣慰。
一世祖彭世昌公从江西省何处千里迢迢迁徙到松滋,其先辈又源自江西省哪一彭姓分支,因祖传家谱失传已无从考证。一世祖在松滋落籍的朱家埠,据《松滋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期间就成为长江南岸的商埠。据此推想,一世祖可能出鄱阳湖顺长江而上抵达朱家埠。一世祖在朱家埠定居后,很快就融入到了松滋这一传统的耕读之乡。农耕时代,耕读出“小康”,耕读出人才,其三孙子彭承尧在清乾隆年间的后期,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官衔相当于副宰相)。据陕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书库·彭》记载,“彭承尧,清松滋(今属湖北)人。乾隆进士。随征大小金川、继征廓乐喀,皆立有战功,官至广西提督。嘉庆间,广西、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闹事,承尧率兵捕剿,于是两地逐渐安定。承尧在平定两地少数民族闹事之后,率兵归桂,卒于途中。”《松滋县志》有两处关于彭承尧的记载,并载明官至太子少保。看到《百家书库·彭》和《松滋县志》上的上述记载,不禁使人回想起,自己儿时长辈们常常讲到的“彭承尧(编者注:应为傅瓛,非彭承尧。),当宰相,骑竹马,进京城”的故事,原以为这不过是家族的美好传说,原来这还是真实的历史!《松滋县志》还记载,现松滋市工人文化宫大门前两尊石狮子,出自朱家埠彭姓故居和祠堂的废墟。
一世祖彭世昌公落籍的朱家埠,位于长江南岸。后因多次洪水,长江改道,不少人家的房屋土地均成为一片废墟,彭家也未能幸免。洪灾迫使先辈再次举家迁徙到现南海镇月堤村,并购置“粮田”(相当于现在的基本农田)六十亩。在这里,先辈依然以耕读为生,自给自足,略有盈余。月堤村地处平原,虽不再靠近长江,但长江支流——松滋河却流经当地。后来,松滋河在月堤村的河段破堤,洪水冲毁了月堤村的房屋与农田,先辈再一次受到洪水毁灭性的打击。灾后,由于农田原有分界线已无从辨认,加之久居当地大户的强势,使得先辈在月堤村除保住了祖坟地和少许“粮田”外,不得不又一次举家迁徙。
位于新江口镇境内属市水稻原种场特产四组的两处彭家老屋址
彭姓先辈从月堤村迁徒到了磨盘洲(现南海镇)。据《松滋县志》记载,磨盘洲不仅曾经是松滋县的县城,而且还有不少“楚文化”的历史遗迹。当时的磨盘洲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先辈选择了磨盘洲作为新的迁徙地,也选择了农商兼营作为举家新的谋生之路。先辈一方面继续耕种自家洪灾后保留下来的少许“粮田”,一方面在磨盘洲开设了“彭源盛”商号,先是经营木材,后主要经营“染坊”(洗染店)和“肉案子”(肉食店)。松滋第五代方寅公和第六代永华公、永福公,两代人经营“彭源盛”商号有方,不仅经济积蓄逐步殷实,而且家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于是,两代先辈先后四次在现新江口镇“原种场”和“柘树院村”购得“粮田”八十亩、林地数十亩、房产数十间,实施了新的一次迁徒。不过,这次迁徙与以往被迫迁徙不同,是在有了一定经济实力之后的主动迁徙。在农耕时代,按照“士、农、工、商”为序,看待社会地位的高低。受彭姓先祖长期耕读传家的家风影响,两代先辈虽然经营“彭盛源”有方,“财源茂盛”,还是选择了“急流勇退”,置地买房,回归了耕读为生。彭姓家族自这次迁徒到现新江口镇两处居所后,定居至今,又生息繁衍了六代人:新江口镇彭姓家族当代后人中,或求学就业,或从军转业,或经商创业,其足迹已遍布全国,有的已定居在外。但这些彭姓后人无论走到何处,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他们的“根”总是扎在松滋这块古“耕读之乡”的土地上。
一世祖迁徒到松滋定居后,为后人拟定了生息繁衍的二十代辈分:
世廷承之方 永保代吉昌
光宗家祥发 耀祖志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