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功能采访回忆之二:不明觉厉地“突破空间障碍”

尽管亲手测试的成功率不尽如人意,但可喜的,在此之前,复旦大学人体信息科研小组已经成功进行了大量各种不同的实验,实验报告详细记录了实验的设计、经过、结果和分析。

其中有一个实验,和张宝胜的“隔空取药”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突破空间障碍的实验。

和穿墙而过的崂山道士相比,这张图让不明觉厉的突破空间障碍,有了一丝科学的味道(网络图)

实验的设计是这样的:

在一个只有2-3厘米厚的扁平盒子里,放入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纸和笔上都涂上了可用作追踪的荧光粉,盒子封闭后放于桌面。被测试者须在不“触碰”盒子的前提下,完成用盒子里的笔在白纸上写下特定字的任务。

由于盒子空间狭小,笔根本无法在其中直立,因此在里面完成写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实验结果:被测试者在没有“触碰”盒子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任务。

但实验到此并未结束,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虽然被测试者在专家和摄像头的监督下未“触碰”盒子,但事后的检测却发现,原本干净的测试者的手套,染上了荧光粉,而盒子里纸和笔上的荧光粉也有被接触的痕迹。

显而易见,被测试者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未触碰”盒子,事实上,他是用戴着手套的手,拿了盒子里的笔,完成了在纸上写字的任务。

推演一下合理的过程:被测试者把手伸进了盒子,拿起了盒子里的笔,完成了书写的任务。

只是,他的这一系列行为,我们却无法用肉眼甚至机器观察或记录到。

这不是魔术,是一种暂时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的“特异”现象。

突破空间障碍,让我想起《三体》中说的四维碎块,我们的思维或意念能将我们短暂拉入四维?(网络图)

说到这里,再反思一下那篇揭露张宝胜弄虚作假的报道,如果发现测试道具(比如药瓶、手表)有被破坏的痕迹,是否就可以简单得出被测试者只是个骗子而已?就像前面所说的这个实验,如果复旦大学人体信息科学研究组的专家,事后发现被测试者的手套上沾染了荧光粉,盒子里的纸笔也有被接触的痕迹,他们是否就可以得出被测试者在弄虚作假,这一切只是个魔术的结论呢?

当然不能如此简单粗暴。

复旦大学人体信息科研组,招揽了一批普通的打工仔尝试进行异能开发与培训,结果他们却无师自通变成了一群手法高明的魔术师,并在诸多专家的监督下顺利完成“魔术表演”,有人信吗?

反正我不信。

邵来圣教授当时解释道,这或许说明在意念的帮助下,人能够以超越肉眼可见的速度完成念想中的任务。他说,接下去我们准备改良一下实验,购买一些微型超高速摄像头,将其架设到盒子里,看是否能够记录到开盒取笔写字的全过程。

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不知道邵教授后来是否如愿完成了升级版的实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