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拼的是文化?
早先时候,在一些电视栏目中言及京剧的梅派艺术,往往会有专家或者主持人说梅派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盖为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演(创作)不好梅派戏的。何为文化?《百度汉语》给出的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若以此论,今天的很多戏曲创作者(尤其是编、导)所能涉猎(抑或学习)的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如,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导演系开设的课程)同梅兰芳相比,尽管不能完全重合,但综合来看只能是更厚而不是更薄。
具备如此“深厚文化”的戏曲专业创作者们,创作出的作品究竟如何呢?
最近几年,北京的俩家京剧院团没少复排梅兰芳早年的作品,先前是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白金演出了《太真外传》,新近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付佳演出了《洛神》。暂不说演员的唱、念、做,仅从戏的舞台观感来看,与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就相去甚远矣,若把梅兰芳的舞台观感比作深谷幽兰,则这些戏的舞台观感直如暴发户般冒着一股俗不可耐的铜臭气。
白金之《太真外传》:露着明晃晃脖子与胸脯的唐装,服装上“大胆”的图案
梅兰芳之《太真外传》
付佳之《洛神》
梅兰芳之《洛神》
梅兰芳的古装:
1、发髻适中(远小于头部),正凤也比较小,这样让人觉得整体很协调,不会显得头部特别重。无论是白金的仿唐发髻,还是付佳的古装发髻,体积都太庞大,正凤像个大蒲扇一样立在头上,太过蠢笨。
2、强调鹅蛋脸。梅兰芳不管是短刘海抑或贴大柳,都会修饰出一个与脸型相称的额头出来,整个面部有天有地,像极传统仕女画中的仕女。看看白金和付佳,一排齐刘海遮住了额头,这脸就没了“天”,成了半截脸。
3、整个头部的圆润。梅兰芳无论是古装还是梳大头,整个头部都是圆润的,不似这两位(现在的很多演员均如此),正面看,脸面加上鬓边的草花和偏凤显得很宽,侧面看草花和偏凤没有圆过来,感觉与脸部形成一个平面。
4、偏凤。偏凤单用的话,插戴左凤,右侧插戴草花,谓阴阳有别。
另外,还有头面的多寡以及与发髻的穿插关系,服装的样式、色彩与纹样等等无不展现出梅兰芳独到的审美追求。
费丹旭(清)《闲敲棋子图》(局部)
冯箕(清)《卖花图》(局部)
梅兰芳的舞台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其美不光是装扮上的,唱、念、做、打也无不涵盖。
这种美不是有了“深厚的文化”就能创造出来的,它需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古典美的感知、创造、表达能力,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来。所以,说“梅派”拼的是文化是不准确的,更精准地来说,“梅派”拼的是审美。“梅派”艺术的美是我们传统美学中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中正平和、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美讲求圆融而不失力道,但绝不会因有力道而露锋锐之气,更不会为了美而美去注入妖媚之气。
对比不同演员在《穆桂英挂帅》中的一小段表演,即可见其对梅派之美的感悟。
梅葆玖《穆桂英挂帅》片段
杜近芳《穆桂英挂帅》片段
李慧芳《穆桂英挂帅》片段
杨秋玲《穆桂英挂帅》片段
杨春霞《穆桂英挂帅》片段
胡文阁《穆桂英挂帅》片段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将穆桂英注入柯湘、阿庆嫂、江水英般的革命气概之后,这梅派之美瞬间便被击得粉碎,如此,尚能一观,若给穆桂英注入妖媚之邪气,这戏就没法看了。
此正是:
管你文化薄与厚,但看舞台美与丑。
番外
梅兰芳的《洛神》,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尊真正的女神,其流露出来的美学气质与曹子建之文、顾长康之画、王子敬之书何其相像。不由想起另外两个有关洛神的作品,一是董圆圆的《洛神赋》,二是虎美玲的《美兮洛神》。对于董圆圆的《洛神赋》,想问一句:这TND是什么东西?而对于虎美玲的《美兮洛神》则想说:这TND是东西吗?
董圆圆《洛神赋》片段
虎美玲《美兮洛神》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