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如何理解东方哲学中“空”的概念?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空”的概念蕴含着很多东方的智慧。思维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知晓一切,而是知晓虚无本身的本质。如果你学会了从转瞬即逝的想法中分离出真实的自己,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潮起潮落,你就会离觉悟更近一步,而不是每次情绪变化时陷入绝望的深渊。“空”的概念能帮你找到内心的平静,过上更充实的生活。本文译自Medium,作者Alvin Ang,原标题为How The Eastern Concept of “Emptiness” Can Help You Live a Fuller Life,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在西方,感到空虚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状态。空虚常与抑郁、冷漠或虚无主义等黑暗词汇联系在一起。但在亚洲,情况略有不同。
在东方,“空”可以意味着虚无、空虚、呼吸间、行间、生命间的空间。在许多东方宗教中,空与冥想有关,而不是与消极有关。道家的圣人老子也谈到了“无之有用”的哲学。他写道: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就是说:“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如果你不太能理解上面所谓的“空”的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好描述。这就像试图描述水的味道,捕捉杯子里的晨雾,一个人只能得到一个事物的最模糊的概念,但很少触及事物本身。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解释清楚。如果你能理解 “空”的理念,它不仅能帮助你找到内心的平静,还能帮助你过上更充实的生活。
1. 事件本身是无意义的
外部事件没有内在意义,比如说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你被炒鱿鱼,在股市上赔钱,或者你交往了三年的女友和你分手。
这些事件,虽然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本身并不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头脑把“好”或“坏”的概念归因于这些事件,但我们的头脑是容易犯错的。我们的猿人大脑经常夸大事实,歪曲事实,而不是客观地看待事件。这会引起我们极大的焦虑。
在命运富有诗意的曲折中,要学习如何控制我们自己的思想,那些让我们心烦意乱的东西,正是能够治愈创伤的东西。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在他的《沉思录》(Meditations)中写道,
“如果你因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苦恼,痛苦不是由于事物本身,而是你对它的估计,而这一点你随时都可以撤销。”
这种想法得到了当今心理学家的赞同。“认知重构”(Cognitive Reframing)是一种用于治疗的技术,患者被指导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物。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患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并已被证明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自我看法和行为。
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像是一本填色书的边缘,我们必须在它的界限内玩游戏,但最终,用什么颜色来填补空白取决于我们自己。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的生活的最终样子。光明或黑暗,暗淡或阳光,灰色或金色,你生活将由什么颜色组成,你来决定。
2. 你不是生活的玩家,而是观察者
你不是你的思想,而是你思想的观察者。这是一个微妙但至关重要的区别,如果你想过更充实的生活,你需要做出区分。
你没有生气,你是感受到生气。你本身并不悲伤,你只是感到悲伤。这听起来很奇怪,但研究表明,“影响标签”——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行为,实际上有助于减少杏仁核的大脑活动,从而减少压力。另一项单独的实验发现,承认自己的想法是短暂的精神事件,会导致更健康的饮食选择,甚至会导致更健康的性欲。
古人自古以来就知道这些好处。让你自己脱离你的思想和情感是佛教的核心信条,也是最近的正念运动的核心信条。下面有一些很好的方法来帮你找到观察者的状态:
重新调整你的语言,练习说“我感到生气”这样的话,而不是“我很生气”
经常冥想
通过你喜欢的工作或锻炼,来引导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梦幻体验
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远足)
长时间独处,不受干扰
就我个人而言,我有过冥想的经历,我不骗你,感觉就像灵魂出窍。当时我很害怕,但这段经历也帮助我明白,我的肉体不过是一个外壳。我意识到,我是由同样虚无缥缈的东西塑造而成的,那些东西也构成了动物,星尘,宇宙。简而言之,我感到了某种终极的联系。
我终于明白了,思维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知晓一切,而是知晓虚无本身的本质。
通过知道存在的东西,你就会直觉地知道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你就会,反直觉地,知道什么是存在的。当你学会了从转瞬即逝的想法中分离出真实的自己,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潮起潮落,你就会离觉悟更近一步,而不是每次情绪变化时陷入绝望的深渊。
3. 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清空你的大脑
传奇的拳击教练Cus Damato也认为,清空一个人的头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事情。他认为一个完美的专业人士的标志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控制甚至暂停自己的情绪。他曾经告诉年轻的迈克·泰森(Mike Tyson),
“在这场比赛中没有情绪。”
换句话说,一个专业的演员可以从他母亲的葬礼中走出来,直接走到舞台上,仍然能表演出他一生中最好的表演。他可能快死了,但仍能振作起来。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弗雷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在患艾滋病时一举拿下了The Show Must Go On。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ar)也有同样的想法,他在健身的时候说过:“当我为比赛进行训练时,我可能会成为一些人所说的非人的样子,但实际上我认为这更像是超人。”
这听起来很冷酷,但有些工作就是需要暂停感情才能完成。这一理论并不局限于娱乐界或运动员。想想那些实施心肺复苏挽救生命的护理人员,进行紧急心脏手术的外科医生,直冲火线的警察等等。
人们认为拳击手在愤怒时打得最好,歌手、演员和音乐家在情绪高涨时表现最好。事实绝不是这样的。研究表明,在高压力的情况下,当我们把自己从情绪中分离出来时,我们会表现得很好。就像杯子只有在空了的时候才有用一样,只有当我们清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艺术的管道,超越我们凡人的躯壳,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学会把自己从情感中分离出来。找到你内心的那块空白,那块超越了善意或恶意的思想,超越了所有的感情和触摸的地方。在那里,你会发现一种“心流”的状态,一种不受标签或精神特质困扰的“心流”。在那里你会找到完成工作所需的平静。
这就是你如何利用“空”来控制你的情绪,进而控制你的生活。
4. 如何看待死亡
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死亡是阴影,是巨大的未知,是终极的空虚。它也是生命的唯一终点,但也因此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幸福哲学的第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写道:
“Why should I fear death?
If I am, then death is not.
If Death is, then I am not.“我为什么要害怕死亡?
只要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
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也不再存在了。”
我为什么要害怕只有我不存在时才存在的东西呢?
将东方哲学引入西方的英国哲学家艾伦·瓦茨(Alan Watts)对此表示赞同。瓦茨相信人的身体会死,但你的能量是不朽的。这听起来又像是新时代的废话,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字面意思是“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根据这些智者的说法,我们如此害怕的遗忘只不过是一种意识的缺失。别再这么悲观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此时此刻所有的生活,笑,爱,快乐。抓住机会,过你想要的生活。
译者:Jane
本文来自翻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