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

好久没聊读书了,因为眼睛白内障手术,没法看书,所以手头在看的这本《内心生活》中断了,直到今天才看完。今晚来聊聊这本意大利小说家莫拉维亚的作品。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07-1990)是意大利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少年时他因病卧床,发奋读书。1929年发表小说《冷漠的人们》,展示法西斯统治下资产阶级空虚、堕落的精神状态,初获声誉。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采取同墨索里尼政权不合作的态度,多次被迫出国。他的小说大多描写资产阶级的庸俗、自私,表现对现实试图违抗到屈服环境压力最后随波逐流的过程。这些作品基本上采取客观主义描写,注重心理分析,色调比较灰暗。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长篇小说《内心生活》是莫拉维亚的代表作。30年前我花了10元钱买来,一直放在办公室书橱里。前不久退休把书都搬回家才拿起来看。小说采用罕见的采访体写成,全书就是“我”和小说主人公德西黛丽亚的对话,讲述这个富有女孩对家庭、阶级、社会的反叛经过。

德西黛丽亚本是穷人家的弃女,被一个富孀收养。她从养母身上看到富人的冷酷自私和荒淫无耻,决心以自身的力量亵渎那个社会中貌似神圣的一切。所以,她在教堂撒尿,用钞票当手纸,迎合养母的乱论欲望,胁迫他人朝父母结婚照上吐唾沫,演戏般的卖淫、偷窃。最后,当她朝思暮想的“革命者”出现在眼前时,居然发现他们垂涎的正是自己亵渎过的那些东西。于是,失望的她开枪打死了夺去她童贞的“革命者”,回到自己曾经厌恶的资产阶级生活中去。

1968年法国“红五月”风暴

要读懂《内心生活》,首先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内心生活》出版于1979年,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生活。那个时代有两件大事深深地影响了二战后出生的一代欧洲青年,那就是越南战争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68年5月,法国首都巴黎爆发学生运动,几十万青年学生占领学校,罢课游行,与警察发生冲突。然后工人和市民声援,酿成全国性骚乱。虽然事件迅速平息,但时任总统戴高乐4个月以后因改革的全民公决失败而辞职。“红五月”风暴迅速蔓延到意大利、英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一波革命的浪潮。当时的欧洲,共产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非常时髦,很多学生还高举毛主席画像、戴上红卫兵袖标上街游行。《内心生活》里的德西黛丽亚厌恶和仇恨资产阶级,渴望革命,就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欧洲青年的心态。他们在二战后出生,没有经历过苦难,物质条件充裕,却缺乏信仰,丧失道德,充满叛逆精神。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和越南战争带来的失落感,他们选择了激进的革命模式,模仿红卫兵造反。

1968年法国“红五月”风暴

在《内心生活》中,德西黛丽亚把她种种的叛逆出格行为归咎于一个“声音”的教唆。其实,这个“声音”就是她潜意识里的另一个反抗现实的自我。德西黛丽亚的心理矛盾和思想演变,通过“我”与“声音”的对话,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内心的生活”,恰是我们了解那一代“红五月”青年的最佳渠道。

1968年法国“红五月”风暴

其实,每一个人都经历过那种“身体与道德愿望的对话”(斯蒂芬·考克语),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叛逆的恶魔。这是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或者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只有坚定地遏制了你心中那个蠢蠢欲动的恶魔的“声音”,你才能从自在走向自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高尚的人。不然,你就会被恶魔所吞没,走向毁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