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学之巴浦洛夫的难题
巴浦洛夫,这个前苏联生物学家的名字想必你听说过。如果你是一位爱狗人士的话,可能对他更加熟悉。因为他致力于狗狗流哈喇子的研究,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哇!
条件反射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便是他提出的理论。狗吃到、看到或嗅到美味的食物会流哈喇子,这谁都知道,是狗的本能反应,也叫做无条件反射。人也是如此,如眨眼、膝跳,都属于这一类。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不是谁教的,而是天生的。但是,巴浦洛夫能够让狗狗在吃不到、看不到、也嗅不到食物的情况下流哈喇子。他是怎么做到的?只需要在每次投放食物的时候摇响铃铛。狗对铃声形成了条件反射,听到铃声便流哈喇子。
狗能学会流哈喇子,这一发现给试图解开学习之谜的人带来极大诱惑。既然如此,人不是也能这样来学习吗?他们因此总结出一些关于学习的规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当时一个名为行为主义的学派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认为学习不过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思维和意识可能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根本不值得研究。
巴浦洛夫的难题来自于他的弟弟。一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失业在家。母亲让巴浦洛夫接济弟弟,她的理由是既然可以用狗做实验,为何不用他的弟弟,面对食物谁的口水比他多呢。母命难违,弟弟被巴浦洛夫带进实验室。确实,他流哈喇子的能力很强,但对食物非常挑剔,而且脾气暴躁。助手摇铃但未端上食物,观察他哈喇子分泌情况。他勃然大怒,把巴浦洛夫痛打一顿,住进了医院。母亲得知后对巴浦洛夫说:你弟弟饿肚子的时候就像疯子一样!
巴浦洛夫的难题告诉我们,教育理论从专家的实验室到教师的课堂需要走过一段极其漫长的路程。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一个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在教育这件事上,真正靠谱的不是专家的理论创新而是教师的实践智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