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桓公八年(2):智囊斗伯比,看清人性,谋略全局
桓公六年,季梁凭借超人的谋略和智慧,成功阻止了一场战争,但让斗伯比将随侯、少师、季梁的君臣关系和性格,看得清清楚楚。并预言少师必定会得到随侯的宠信。
果不其然,两年后,楚国和随国战争一触即发,此时季梁又给出建议,但随侯已然不听,因此才有最后的窜逃。
八年春,灭翼。
译文:鲁桓公八年春天,曲沃伯灭亡了翼邑。
此句本与七年《传》连接,宜合读为“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八年春,灭翼”。
随少师有宠。楚鬭伯比曰:“可矣。雠有衅,
译文:随国少师受到了随侯的宠信。楚国大夫斗伯比说:“可以了。仇人有了空子,
杜《注》:“衅,瑕隙也。”犹今言空子。
不可失也。
译文:不可以失掉机会。
雠指随国。有衅,指少师得其君,此大好机会,不可错过。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
译文:夏天,楚王在沈鹿会合诸侯。
沈,今作沉。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锺祥县东六十里。
黄、随不会。
译文:黄、随两国不参加会见。
黄,国名,嬴姓,《广韵》“黄”字注谓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僖十二年楚灭之。曾于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处发掘其国都遗址。又在该县发现五件黄国容器与兵器。传世剌鼎铭云:“刺对扬王休,用作黄公尊(上将下鼎)彝。”此黄公不知即此黄国之君否。又有黄大子伯克盘、黄君𣪘,当是黄国所造。
使薳章让黄。
译文:楚王派大夫薳章谴责黄国。
让,责让也。
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译文:楚武王亲自讨伐随国,军队驻扎在汉水、淮水之间。
随国正在汉水之东、淮河之南,故楚军驻紥于两水之间。
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
译文:随国大夫季梁建议向楚国请服,楚国如不答应然后宣战,这样可以激怒我军而懈怠敌军,
此季梁语。
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
译文:少师对随侯说:“必须速战。不然的话,就要失掉战胜楚军的机会。”随侯出兵抵抗,远望楚国的军队。季梁说:“楚国人以左为上,
春秋诸国,多以右为上,左为下。桓五年《传》叙周王伐郑,虢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郑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皆先书右而后书左。文公七年《传》叙宋之六官,亦先右师而后左师;僖二十八年《传》叙晋作三行,亦先右行而后左行。惟叙楚师,则先左而后右,如僖二十八年《传》云:“子西将左,子上将右。”是楚人以左为上。
君必左,无与王遇。
译文:楚军一定在左军之中,不要和楚王正面相战。
君谓随侯。随侯之左师当楚军之右师。杜《注》谓君指楚王,误。说详《日知録》卷二十七。
《战国策齐策一》云:“盼子复整其士卒与王遇。”高诱《注》云:“遇,敌也。”敌犹当也,故少师以为“不当王”。说详惠栋《补注》。
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衆乃携矣。
译文:姑且攻打他的右军,右军没有精兵,一定能打败。他们的偏师一败,众军就离散了。
县作“而”用。《吕氏春秋察微篇》:“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论衡定贤篇》云:“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诸“且”字皆用作“而”。
良指良将。
偏,偏师,犹言非主力军。
携,离也。
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战于速杞。随师败绩。
译文:少师说:“不正面和楚王作战,就谈不上对敌。”随侯没有听从季梁的话。在速杞地方作战,随军大败。
不从季梁之计。
速杞,随地,当在今湖北省应山县治西。
随侯逸。鬭(dou)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
译文:随侯逃走,楚国大夫斗丹俘获他的兵车,和他的车右少师。
逸,逃也。
鬭丹,楚大夫。戎车,君所乘兵车也。
戎右即车右,少师有宠,随侯以之为戎右。
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鬭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
译文:秋天,随国和楚国媾和,楚王打算不同意。斗伯比说:“上天已经去掉他们的病了,随国是不可战胜的。”
随及楚平,随将与楚和也;楚子将不许,欲灭之。
谓少师为楚所获,不复当随国之政。
乃盟而还。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
译文:于是,楚王就订立了盟约而撤军回国。冬天,周王命令虢仲立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候。
《楚世家》云“三十七年,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蹴仲,王卿士虢公林父。《晋世家》云:“周桓王使号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
译文:祭公告来鲁国,随后到纪国迎接王后,这是合于礼的。
礼也者,谓祭公来受命于鲁,然后往迎王后,合于天子娶于诸侯,使同姓诸侯为其主之礼。周桓王娶后,鲁为之主;周惠王娶后,虢、晋、郑三国为之主,故庄十八年《传》云“虢公、晋候、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陈嬀归于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