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胤德:裘盛戎先生突破局限的创造
裘盛戎《将相和》
从天生条件来说,以净行标准来衡量,他个矮(一米六几),下额窄,气单。应当说这些都是唱花脸的致命伤,局限相当大。但他正视缺点,有自知之明,能使出自己的招数突破它,使局限化为独有特长,变不利为利。
首先谈“气单”。他巧妙地利用京剧的“无声呼吸法”在演唱上另辟蹊径,自找出路。虽“气单”也要唱出“气势”来。他把用气比喻为储蓄,有“零存整取”、“整存整取”、“整存零取”几种。仍以包公唱的“漫说搬来国太到,宋王爷到此我也不饶”这句戏词来说,在他唱到“宋王爷到此”时,把“此”字往上一滑并不是戛然起调,而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很柔和地滑上去,然后突然来一个小停顿,接唱“我也不饶”的前三个字唱很平,然后又ー个猛停顿,和一个大的吸气,最后迸发出“饶”字,把音量推到顶点,而且在“饶”字后面用了一个棱角格外鲜明的大腔。“我也不”三字轻声平出,是“零存”,“饶”字前的大停顿是“整存”,然后,如山崩地裂,一声长啸,把“饶”字吐出是“整取”。此时“气”全部使出,显得气足音响。不但使观众无气单之感,而且气力充沛,听起来过瘾。既有韵味,也有气势。
裘盛戎《铡美案》
再说“个矮”,裘盛戎用亮相长身、欠足,以及利用舞台调度与观众距离远近等不同方法来补足。如《姚期》长亭送别马武敬酒,演马武的个子高裘就往台前站,马武比他错一肩,相形之下并不显矮。但这些都是技术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他在刻划人物上下功夫,使观众进戏,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试想,姚期听了惊报险些从马上跌下时,谁还注意姚期身边家将高矮?包公思考对付国太,哪位观众看王朝、马汉的身材比包公高矮呢?诸如此类,克服身材的局限性,最大的奥秘就是让观众看“他”。
裘盛戎《姚期》
当然京剧的化装术,帮助了很多演员,也帮助了裘盛戎。裘的脸型小,就在脸谱上想办法。仍举姚期为例。这个“十字门”老脸的谱式,是以脑门往下到鼻尖和两眼窝的横着的黑色构成“十”字形,成为脸谱的格架。“老脸”的特征是强调两道眉毛而在左右眉梢上加上垂云纹,表示人物的老态龙钟。如果演员脸庞削瘦,这个脸谱勾出来,就象一个衰败的老人,形象干瘪。裘盛戎面颊削瘦,他在白色底子上先勾出黑色“十”字的脸谱格架,把“十”字提高,下边的鼻窝画得敦实往下斜叉,这样,整个脸就好象是仰着头的样子,造成一种“威相”。这个脸谱主色是白底托黑两个色,眉、眼、鼻窝都是黑色,是形象的主要部分,它们随着“十”字格往上提,整个脸型的走向也往上提了,弥补了两颊小而削瘦的缺陷。两个眼窝不是往下拉着,而是往上挑,画得短而宽,这样就显得炯炯有神,再加上白髯口和帽子两翅横向的延伸,衬托得脸型成了下宽上窄,更强调了仰头的姿态。另外,再把脸中两个小圆灰色“眉子”画得低一些,接近眉中心,就勾出了紧锁双眉的愁相。“威中有愁”,充分描画出威风凛凛而又忧虑重重的老将姚期的精神面貌。
裘盛戎《铡美案》
在人物服饰上,裘盛戎也是别出心裁的。他个矮,就把靴底加厚,这是一般的增高办法。可是这个办法有缺点,个儿虽然增高了,却显得和四肢不匀称,有些畸形。裘盛戎就在蟒袍上想点子。普通蟒袍的图案是上身素肩(不绣花),中部绣龙形下摆为海水江牙,整个看来,上轻下重,有稳定感。裘的蟒袍,两肩围颈绣一圈团龙,这就加重了上身的分量,使得周身塑型更显得敦实、稳重,上下力量平衡,无脚重上轻之感,消除了靴底加重而突出的印象。所以裘盛戎在人物化装造型上,也和表演一样,有他精心独创的艺术特色。
《京剧谈往录》
北京出版社
1985年2月出版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