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金钱能买断教育,那教育就是个笑话

更多详情请见👇

如何只用10个小时,就掌握学术生涯的所有科研核心技能?

全文共计3720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小孩要怎么养才好?

在没有孩子以前,我的想法特别想当然:给他吃给他喝,长大一点往学校一丢就好了。

因为我和大厨都是典型的85后,小时候没有接受过各种兴趣班的荼毒,家里也没有学区房的概念。

放学回家写作业那就是好孩子,常常成为家长们“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放学回家书包一丢不见人影的,那就是皮孩子,经常被老爸老妈提溜着耳朵耳提面命。

家长重不重视教育的区别大概就是,重视的家长会给你检查、辅导作业,重视你的学习成绩,不重视的家长呢,就随便你学成啥样。

直到有了小孩,我才知道原来现在的鸡娃早就改头换面了。

我开始操心小毛豆上哪个幼儿园,培养什么兴趣和技能,以后该怎样发展比较好。

平时我也会跟其他宝妈交流,才发现中产的焦虑是千篇一律。

我有个朋友也是移民到澳洲的,她的孩子才六岁,上的是私立幼儿园,幼儿园下课之后还有小提琴课、跆拳道课、围棋课,周末照样排得满满当当。

我看了一眼小毛豆,自愧弗如。但同时又忍不住想:这会不会太多了?

她一脸不赞同地说:现在已经不早了,教育很重视起跑线,起跑线输了,步步皆输。有些小孩从胎教、早教开始就在培养,我这已经算晚了。

现在她给孩子安排的课程还算是少的,“在适应阶段”,等孩子习惯了这样的学习强度之后,就准备继续加一些课程,让孩子参加夏令营、冬令营,与真正的精英教育做对接。

他们一家在孩子教育的支出上就占了大头,并且将持续加大投入。

我当然希望自家的孩子也能走上精英之路,毕竟为人父母嘛,好不容易混出头,总是希望孩子未来能越过越好,而不是越过越差的。

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这种拼钱、拼起跑线的方式有哪里不对。这种孩子和家长都特别累的教育方式,真的就是最好的教育吗?

教育

不是为了生产流水线型精英

精英教育误区一: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可是我们强行给孩子安排好了标准答案。

我觉得孩子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很棒的一件事。因为他能自发地去做一件事,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如果能演变成一技之长,那就最好了。

但是“兴趣班”这个词的意思逐渐变了,它可能是家长的兴趣,可能是精英学校的兴趣,但往往不是孩子的兴趣。

兴趣班已经形成了流水线一样的产业链。

你把一个孩子投入其中,加入全家大半的收入,然后收入就是拿着各种等级证书的优秀孩子。

没有等级证书作为依据,你都不好意思说“我家孩子喜欢XX”。跟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要用XX级钢琴水平、XX级法语水平、X段围棋水平作为前缀。

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行走的证书库。

他们需要学习能够证明自己的智商、情商、财商等的兴趣爱好,然后让这些兴趣爱好组织成漂亮的简历,经过好学校的层层筛选。

说真的,我以前完全没想过读幼儿园还要投递简历的(我自己读到大学才知道履历的重要性,混了二十年可能还不如人家一个娃)。

当然,精英教育中,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有鄙视链的。

以体育运动为例,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美式橄榄球/棒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

体育是展现团队合作、规则意识等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很理解,而且体育还可以帮助孩子强身健体,能有一个体育爱好挺好的。可是我真的挺不理解把鄙视链做得这么清楚的意义何在。

难道不够烧钱的运动就没有体育精神了吗?

难道氪金不够多的运动就不能体现孩子的这方面特质了吗?

这种人为的鄙视链充满了刻意的金钱气息。通过钱多钱少故意划分出各种门槛来,增大家长的焦虑,让有钱没钱的人都拼命往鄙视链的上游挤去,失了神、慌了手脚,纷纷将孩子塞进流水作业中。

教育的产业链定下一个个标准的模子,家长们就以这种标准要求孩子。成了,那就是成功作品;没成,那就是失败品。

可是就这样草率确定孩子的一生真的没问题吗?人生本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各种生活、种种滋味,体验者不同,感悟就不同。

你觉得那样不好,说不定人家过得比你更有滋味。

包括前段时间,有人问大厨:孩子小学三年级,已经给他规划好了未来的路线。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社会和职场竞争力?

我和大厨的反应都是:天呐,这会不会有点早?孩子真的知道他以后想干这个吗?

其实家长给孩子设计的路线非常“合理”且“优秀”。顺着家人规划好的路线成长,也会成为大众眼中的精英。

可是枉顾孩子的意愿,提前安排好一切,依照标准刻画出来的孩子,有在过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自己都经常说要少看别人的眼光,要为自己活,却压根儿就没给孩子“为自己活”的权利。

教育

拼的是持久力

❌ 精英教育误区二: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教会了孩子短期冲刺,却太早让他们消耗殆尽。

在精英教育的比拼中,越早开始越好。以前我以为学前班指的是小学前,但现在的学前班已经提早到了幼儿园前。不做好漂亮的履历,那些特别好的幼儿园都已经进不去了。

以前我们会说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会是我们的人脉,但现在家长拼的是幼儿园的人脉。

就像我那个努力想给孩子提供“精英一条龙”培养服务的朋友说,精英圈子都是很小的,那些好的小初高乃至大学等等,都会看孩子最开始的“学历”,看孩子的交友圈子。

一开始就进最好的,一路升上去才最稳妥。你后面想加进来,那肯定是要挤破头的。

精英教育的起跑线被越提越早,别说胎教不能落下了,就连受精卵都得武装起来:有些好的学校还会看孩子的出身月份,还会看星座(同龄中月份更大的孩子更容易管教,某些星座可能更容易体现出某些性格特质)。

我的天呐,既要拼科学,又要讲玄学!

我是真的觉得自己玩不起、也玩不动了。

累吗?

那肯定是累的。

但虎爸狼妈的理由总是十分充足:现在的累都是为以后打基础,等他们长大了,就知道这是在为他们好了。

你现在放纵孩子,等以后他们发现自己跟同龄人相比还差好远,可能就会回过头埋怨你,为什么当初不逼他们一把?

我觉得这就是一些培训班的洗脑广告,没想到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拿我家熊孩子小毛豆举例子,他现在最想干的事情就是:

玩!

其实他这个年纪,能玩得开心、玩得快乐我觉得也蛮好的,或许以后他会因为玩对一些事情产生兴趣,那就去学,去精深。我肯定愿意培养他。

他学不下去,我会试图去引导他,可是引导不成,难道我还能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他去学?

那就没有意义了,说不定还会逼出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学越糟糕。

他后来可能怪我?那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养出了一个白眼狼。在他懂事之后的漫长时间里,要是真的想学,也该主动起来了。

之前看过香港的一部纪录片叫《没有起跑线》。

里面讲到一个学生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名校。这应该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可是他一点儿都没有那种青葱少年、意气风发的感觉。

他就觉得自己特别累,之前的冲刺已经耗尽了他的心气。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

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早期为他们加油鼓劲,给他们提供超强的马力。可是之后呢?这些动力耗尽,他们的人生却才刚刚开始,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所有人都在跟孩子说“冲啊”,可是当他们没有力气了,又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适应慢下来的节奏。

开局就是巅峰,但是却像烟花一样短暂,后期陷入郁郁不得志中,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残忍的培养吧?

现在的我们太注重教育,太在乎“年少早慧”,不惜以揠苗助长的方式培养孩子。这样的孩子前期长得更高、更强,可是长久来看呢?

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拼的是持久力。

现在太多的精英教育,拼到最后就成了拼财力。甚至有时候我觉得搞出这些教育焦虑来,就是为了割家长的韭菜的。

其实我自己也没整明白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看着两个娃,有时候也会陷入担忧和焦虑中。

各位家长把钱都晒出来,比家产,谁家产多谁就赢,还有教育什么事儿?费这个劲儿干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