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师:职校学生的自卑源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看
作为一名既做过班主任、也一直在教学一线教书的职业院校教师,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有了一些心得和感慨。
先说两个让我感触颇深的例子吧。
事件一:在一次带领学生会干部参加同城高校联盟校外活动的时候,似乎那些表现突出的、有想法有创意的、敢于交流的,都是一本和重点大学的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去了之后,很多连话都说不出口了。原本在校内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去了之后都很少进行交流。
我很着急,因为他们并不是因为有底气、够自信才选择倾听,也不是因为不屑、觉得没必要去跟其他高校的学生交流,他们是因为不知道交流什么、不知道怎么去交流。
活动结束后,我开了一个座谈会,结果会上大家恢复了精气神,每个人都可以侃侃而谈。而大部分反馈出去后不敢交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到了他们的高考分数,很低很低,没自信了。
事件二:我曾于今年6月初带领学生参加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在比赛召集队伍之初,有个同学明确告诉我说:“老师,有没有本科学校参加啊?如果有的话,我就不参加了。”他的这句话让我一愣。我问他为什么有本科就不参加了,他说本科学生聪明厉害,见多识广,肯定比他强。我笑着说他也太不自信了吧。他说没有,他说就觉得本科的分都高,学习都好。
虽然后来我们披荆斩棘,取得了全省二等奖的较好成绩,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证明了他们自身的实力,但是学生起初因为害怕本科生而不敢参赛的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种种情况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限制职校学生发展的,是骨子里是否具有敢于拼搏的勇气。
勇气从何而来?有人说,艺高人胆大,有了本事才有勇气和胆量。的确,这确实没错。但是这里我要再次例举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的一次试验。他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现在的大环境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成长不利,因为很多时候,就算你给了他们再多的资源、再多的硬件、再多的承诺、再多的薪资待遇,可是却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平等的尊重。
国人对于职业教育,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端正态度,把它和本科精英教育一碗水端平呢?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老一辈的话就是,“考不好就进个大专吧,整个文凭,将来能干啥干啥。”父辈这样想,自然直接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于是乎,到现在为止,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都在面临尴尬的局面,成为“低分”、“不上进”的代名词。分数多少、学校级别,是不是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此永远将学生划分两级?
前不久职业院校来几个院士,社会舆论就开了锅。这件事的背后,直接反映的是对职业教育不平等的对待、不公正的认识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分配。我们国家现在强调“匠人精神”,强调“大国工匠”,难道不应该投入更加多的资源和人力么?
与此同时,现在的职校学生很容易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如果某学生是因为种种原因考到了职业院校,那么如果在职校里继续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和关注、那么就会缺少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没有了成就感,就更加的不学习和不实践;而不学习不实践,就不可能从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美好的青春校园时光,就这样的在自暴自弃中被消耗了。
职业院校的学生,很无奈。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和信任,他们需要的是证明自己,这首先就要拿出敢于证明自己的勇气。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首先给他们贴上很多标签,划分类别,本身就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和进取的勇气。
勇气,来源于父母亲友的耐心鼓励、来源于职业院校教师的支持和激励、来源于社会大环境的平等关注、来源于企业校企合作培养的良性机制、来源于企业招聘时候的平等对待。
我始终在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就是龟兔赛跑中,乌龟为什么能赢?每次问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是靠毅力、有的学生回答是靠幸运。
而我告诉学生们的答案则是,龟兔赛跑中,乌龟能够获胜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首先他敢跟兔子比。如果压根就没有勇气就跟兔子比,那也谈不上后来的胜利了。而第二个获胜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奔着这个方向坚持到底的毅力。
有的老师给学生讲一辈子道理,可能学生都不会明白。
有的老师往往一句话,就可以影响一个学生一辈子。
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我说的意思,明白老师的用心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