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 便 检 测
粪便(feces)是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营养成分后剩余的产物。粪便成分主要有:(1)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如淀粉颗粒、肉类纤维、植物细胞、植物纤维等。(3)消化道分泌物,如胆色素、酶、黏液和无机盐等。粪便检查对了解消化道及通向肠道的肝、胆、胰腺等器官有无病变,间接判断胃肠、胰腺、1.粪便标本采集方法 粪便标本采集的质量可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2)应选取含有黏液、脓液和血液等病理成分的部分,外观无异常的粪便可于其表面和深处多部位采集标本。(3)采集标本后及时送检,并于标本采集后1小时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因消化酶、酸碱度变化以及细菌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粪便有形成分的破坏。(4)采集标本的容器应清洁、干燥、有盖,不吸水和渗漏;细菌学检查要采用灭菌有盖的容器采集标本。(5)任何标本都应视为潜在的高危病原菌感染源,采集标本时要特别小心。务必使用合适的器具移取标本,避免被感染或污染环境。Ø 成人每天一般排便1次,约100~300g,为成形软便,呈黄褐色,有少量黏液,有粪臭。1.量 健康人的粪便量随着食物种类、食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异。当胃肠道、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因炎症渗出、肠蠕动加快及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可使排便次数和排便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如果排便次数少,但排便量增多,多见于肠道上段病变;排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便量减少,多为肠道下段病变。粪便的颜色可因进食种类不同而异,肉食者粪便偏黑褐色,进食过多绿色蔬菜者粪便呈暗绿色。4.气味 粪便的气味与进食的种类、疾病等有关。正常粪便由于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氨、靛基质等而产生臭味,素食者臭味轻,肉食者臭味重。在病理情况下粪便可产生恶臭味、腥臭味和酸臭味。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红细胞已被消化分解,粪便外观无血色,且显微镜检查也未发现红细胞者为隐血。采用化学方法或免疫学方法检查粪便微量出血的试验称为粪便隐血试验(FOBT)。FOBT对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意义】FOBT是粪便检查最常用的筛查项目,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查指标,其连续检查对早期发现结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价值。 当FOBT阳性时,应及时检查出血源。如果未能查到出血源,则有可能为假阳性,应该在3~6月之后再重新检查FOBT,直至检查到出血源或排除出血为止。由于FOBT简便、价廉、对病人无危害,美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NACB)建议对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或2年进行1次愈创木脂法FOBT筛查。但有些胃肠道出血是间歇性的,为了降低误诊率,必须对同一病人的不同标本检查3~6次。粪便显微镜检查是粪便常规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主要观察粪便中有无细胞、寄生虫虫卵、原虫以及各种食物残渣等,有助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临床意义】粪便显微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病原体感染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方法,可明确诊断相应的寄生虫病或寄生虫感染。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2.结晶 病理性结晶主要有:Charcot-Leyden结晶: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和过敏性肠炎等病人。血红素结晶:为棕黄色斜方形结晶,主要见于胃肠道出血病人。(1)蠕虫:在病理情况下,粪便涂片中可见到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肺吸虫卵、肝吸虫卵或姜片虫卵等。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
五、粪便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1.肠道感染性疾病 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性、慢性腹泻必备检查项目,除了观察粪便一般性状变化外,粪便显微镜检查及培养有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2.肠道寄生虫病 通过粪便涂片显微镜检查找到相应的虫卵可确定诊断。
3.消化吸收功能筛查试验 常规粪便显微镜检查见到较多淀粉颗粒、脂肪小滴或肌肉纤维等,常提示为慢性胰腺炎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可进一步做相关检查。
4.鉴别黄疸。
5.消化道肿瘤筛查试验 FOBT持续阳性常提示胃肠道恶性肿瘤,若为间歇性阳性则提示其他原因消化道出血,可进一步做相关检查。
考试无捷径、学习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