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象思维——文耕说字-象

曹冲称象的故事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因为称重大象,人们记住了曹冲。不知道孙权当时从哪里弄来的大象。不过,今天的西双版纳还可以看到大象。据考古发现证明,亚洲象曾广泛地分布在长江流域、两广及贵州地区,甚至北至黄河流域。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恶劣,亚洲象被迫一路南迁。目前,西双版纳是亚洲象在中国唯一的栖息地。

甲骨文的写法

甲骨文中,就有这个字了。请看下图。

甲骨文写法一,象

甲骨文写法二,象

甲骨文写法三,象

对,这三个都是象。甲骨文有些字左右不分,左向或者右向不改变字的意思。

商代的青铜器上面的象。

历史上象的南迁

大家都知道,甲骨文主要成熟于殷商时期,而甲骨文出土的地方主要在今天河南安阳小屯村一代。既然甲骨文中有的字形,是不是在36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大象的足迹呢?联系到前面说的考古资料,应该是的。

另,据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象为南越大兽,此后世事。古代黄河南北亦有之……” ,且王徽君先生也说:“吕氏春秋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此殷代有象之确证矣”。由此可以得出——殷代产象,有甲骨为之证明殷人服象之说,有信史的价值 。

实物和传说,二重证明-----殷墟产象之说得以证实。

且物种同今天的亚洲象。(以上部分文字引自论文《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作者徐中舒)。

象和豫

根据徐中舒先生说法,禹贡豫州之豫,是象邑二字的合文(象邑合文表示这个地方有象出没,邑就是有人居住的地方) 。“邑”和“予”的演变,不但二字字形相同,并与古代地名从邑之例相合。 这又为古代河南产象之一证。故,古代河南产象无疑。今河南省简称豫,跟古代史有象的生迹有关。

象的演变

《字源》中,象的演变。

一路走来,象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已经看不出了大象的影子,不过,还保留着大象的意思。一直到今天,大象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是有一定位置的,比如说一些包含字的常用词语:万象更新,取类比象,包罗万象,气象万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蛇能吞象等,还有盲人摸象的传说故事等。当然,有的指的不是大象,而是一种象思维的象?那么,问题来了。

何为象思维?

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跟大象还是有一定关系的。除了殷商时期亲眼见过大象的人们以外,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人们都没见过大象,但是阻挡不住人们对大象的想象。这就是象思维。或者换成一句大粗话来解释象思维,就是:透过象这个字(现象)看到活着的大象的形象(事物的真相),这个大脑的活动方法就是象思维。

就是说,人们看到象这个字的时候,人们的脑海中呈现出的就是活生生的大象的意境。而不是被象这个字所局限住。明白了这句话,就明白 了象思维的意思了。这个过程中,人们要逐层突破,一直触击到事物的本质。第一个障碍要跳出具象的字,然后再进一步想到大象的样子,这个过程就是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说,中国的文字就是象思维的一种表现

中国文化中的象思维有很多,除了文字,还有阴阳,五行,八卦,这些都是象思维的表现。不过要说起来,象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有两大应用,一个就是和易的结合,一个就是和医的结合。而这两个结合所产生的思维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人们的认知系统。

象思维与中医

《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进一步介绍了透过外表现象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就是中医最常用的象思维方式——司外揣内法。而《黄帝内经·素问》所指出的:“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象思维与藏象理论的建构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藏象”二字从字面上就反映了其思维方法特征。中医学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学的建立主要是受五行观念的影响。五行、五脏配属说是《内经》最具典型意义的象数模型。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取象思维方法,提出了“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详细阐述了五脏之象与万物之象相应。

《灵枢·九宫八风》也是运用取象思维方法,以后天八卦定方位,论述太一游宫规律,以及太一游宫所致正常、异常气候变化,八风侵害人体的不同特点,说明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统一的重要性。人体脏腑深藏于体内,虽然在人死后可以“解剖而视之”,然而解剖只能观察到尸体的脏腑形态,而对活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是难以知道的。古代医家运用象思维方法,结合粗略的解剖知识,建立了藏象理论,对人体脏腑的形态、性质、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认识和探究。

象思维用药

“象思维”思维方法对中药学理论亦有巨大贡献,古人采用这一方法认识药性与药效,总结出了丰富、有趣又便于记忆的药物学理论。在用药的过程中的象思维就是:取类比象。如核桃仁形同大脑,故有补脑之用;女贞子形同肾脏,故有补肾的作用;桑螵蛸以产卵多为其特点,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虫类性善爬行故能活血化瘀等等。并总结出植物类药“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动物类药“脏以补脏”等多种理论。其推理基础是,事物在外在征象上的相似或相同,意味着其在性质上的相近或相同,因此,在人体某些部位发生疾病时,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界植物或动物的相应部位进行功效的加强或补充。

易经思维,就是对宇宙的理解

象思维与易经

易经思维,是以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采用归纳和推演的多重手段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本质分析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易》中“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故有“八卦以象告。”《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那么易经和象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呢?

《易传》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易传》持“言不尽意”,又持“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就是说,圣人为了表达事物的真相(意)。所以,要向人们宣说一种象,进而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它。但是,在把意变成象,再变成语言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意之本(本意),所以,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语言或者象而蒙蔽,要看到背后的意。庄子把“道”作为万物精神的本体,“”则是对“”的认识与领悟,“意”难以用语言传达与模写。

魏晋玄学家们对言意理论的认识与重视,并通过“言不尽意”的观点加以变通,主张“得意忘言”。王弼的“得意忘象”更加注重了其精神本体的领悟与把握,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这段文字,是王氏关于“言意之辨”中的重要论述,阐述了 “象”与“意”。也是对《周易》的理解。

张大千画作

象思维与书画

除了文字,阴阳,五行,八卦,中医,易经等运用了象思维外,还有中国的书画。没有象思维,很难欣赏或者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中国画最高的就是达到了某种意境

“言”和“立象”都是为了“尽意”,但在中国书画史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凡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基本上意境到了一定境界。“意”永远保留着“言”“象”不能尽善尽美之中,“立象”“尽意”是人们对“象”的追求,并通过“象”来达“意”,在艺术创作中“象”是无法全部的表现出“意”的内涵,然而二者臻于完美境界时所表现的艺术创作,就是今天能够看到的妙品和神品。故“意”的内涵与境界就会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优劣。我们从前人“言意之辨”中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在创造与欣赏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也都会感受有到“言不尽意”的审美规律。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如果某一时刻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创作者的意境,当时就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那个时候,才是通的。

象思维和书法教学

作为一个书法老师,我教书法的立意就是:让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上书法艺术,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立意下面的象就是我设计的书法课程,结合甲骨文,结合历史,结合说文解字等。只有这样,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慢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深邃,他们会发现书法背后,有更广博的内容等着他们去探索。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书法的技法。从孩子角度解释,孩子学习书法的立意是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技法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表现出来的象就是不断地练习。因为有了立意,才会跟孩子们强调不要为了写而写。如果没有更深层的立意,孩子们就是单调的重复,为了写而写。。。这至少不是我所追求的书法教育。

(0)

相关推荐

  • 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第324天,“勿”字)

    jiaguwen 风中勿忘我 陈瑞 - 风中勿忘我 第三百二十四天,"勿"字 勿(wù)字,用"物不见牛",就剩下一个"勿"字了.勿的意思是 ...

  • 言意之辨,因为“象”的介入,与西方解释学岔开了千里之遥

    象思维(40)得意忘言 01 立象尽意 象以言著 按照易经的原理,意义的产生.显示和传播有这样一个流程:天垂之象(意)→卦象(象)→卦爻辞(言).汉语系统与此同构:天垂之象(意)→字象(象)→言语(言 ...

  • 文耕说字——道

    [道,西周金文] 道,不可说.也说不清. 可是,不说又不行. 不过,从文字字形和演变角度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 我们中国有独特的文化--文字, 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古老而且依然在使用的文字. 经历了几千年 ...

  • 吾与我,不分明,文耕说字——吾

    [吾,毛公鼎铭文] 弟子规有句: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这里说的是要回答自己的名字,不要说:我,或者吾. 不分明说的不是吾和我的意思,而是吾与我不比告知对方名字更直接. 回答我或者吾,人都不 ...

  • 天天向上其实很有深意。文耕说字——上

    道德经中有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孝经中有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毛老爷子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老爷子还说过一句话: ...

  • 病是怎么来的——文耕说字

    [病的来历] [疒(病),甲骨文字典] [疒,甲骨文写法,书法字典] 疒,甲骨文字典有收录,同病. 疒,会意字,从人,从 ,就是床. (在说文解字中,疒的发音同讷) 象人有疾病,倚箸而有汗滴,卧床休息 ...

  • 文耕说字——常

    常,平常,日常,无常,常理,常德,常数,常任理事国. 这几个词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如果了解了常的本意,这些词也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常的说文解字解释. [常,说文解字注] 下帬(裙)也.釋名曰 ...

  • 文耕说字——兵

    [兵,甲骨文字典] 兵的甲骨文写法属于会意字. 从斤,从共. 斤在上古社会,指的是斧子,一种短兵器. 共,就是双手,双手拿着斧子,就是兵的本意. 做名词用,指的是兵器,拿着这种兵器的人,就是士兵. 在 ...

  • 【文耕说字】盘古开天与天书奇谭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不仅有5000年的传承,而且还有一个特点--未曾中断.历史典故中包含了民族的智慧,我们要从故事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文字. 中国和其他几个古文明 ...

  • 坚强了不是好事吗?怎么就是其死也坚强?文耕说字——木

    为什么说文字里面有智慧?所谓文以载道? 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传承5000年至今,还未曾中断? 从下面的一组甲骨文中,希望大家会有一定的启发. 甲骨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象形字. 如果了解了象形字这个概念 ...

  • 文耕说字——祸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福之祸所依,祸之福所依.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说起福祸,中国人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直接的取舍. [五福临门] 什么是福呢:就是五福临门. 所谓五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