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新 | 我的忌讳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我的忌讳

文|马景新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度,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家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像是一个大家庭。

我是回族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民族风俗的启蒙教育,其中首要一条就是:我是回族人,我是不吃猪肉的民族。

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呢?小时候,母亲面对我好奇的提问,回答说:“猪又脏又懒啊,吃了猪肉你就会变成一个又脏又懒的小孩。”

那猪也真是脏得很,一天到晚卧在污泥浊水的猪圈里,吃了睡,睡了吃,浑身腥臭难闻。大耳长嘴,吭吭唧唧,样子丑陋难看,我怎么能做那样的小孩呢?于是,我不仅不吃猪肉,看到猪也躲得远远的,甚至连一个“猪”字也不讲。

上课,老师带领学生读生字念“猪”,我闭口不语。老师问,你为什么不读啊?我说,我是回族人,我不能说猪。老师说,回族不吃猪肉,“猪”这个字是可以念的。我还是死着劲不念,老师就摇头,说你这孩子咋真认死理儿呢。

大多数回族家庭的孩子都和我一样,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对猪的厌恶和回避从小就根深蒂固地扎在了心里。

长大后我才知道,有“禁猪”风俗的民族不只回族,世界上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不吃猪肉的,我国就有十多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禁猪。一位德高望重的清真寺阿訇向我解释了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

猪,形象丑陋不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其性淫,其肉寒。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等不良习性,在猪的身上最能完整的体现出来,一切动物莫劣于此。

作为伊斯兰教的信仰是要求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热诚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在生活方面杜绝不吃猪肉也就意味着远离它所具有的不良习性。其实回族不单单是禁食猪肉,其它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牙锐和性情凶恶的飞禽、猛兽、鱼类以及未经过阿訇宰性,自死的动物都属禁食之列。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明文规定,食猪肉是有罪的。

按照回族的风俗习惯,不仅不吃猪肉,也不能养猪,甚至一些与猪有关的物品也不能用。比如,猪皮鞋,猪皮夹克,猪鬃毛刷。接触过猪肉的碗、筷、锅都不能再用。涉及到猪的用语也要避讳,称猪肉为大肉,称猪油为大油,在属相中称属猪的为属“害”......这一切都是回族人重要的风俗忌讳。

由于精神因素和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所致,使我看到猪肉就恶心,闻到猪肉味就发呕。到饭店就餐,没有“清真”饭店,宁可挨饿也不吃饭,生活中基本上与猪隔绝。

汉族朋友们都非常尊重我的习惯,有就餐活动时,只要我在场,饭菜安排都是以我为标准的清真。参加政府会议,哪怕仅我一人,也安排有专门的清真席位。这是党的有关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也是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度,民族大家庭的和睦相处。对我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民族生活习惯的自我约束,也是一种民族的自尊。然而,有一次,我却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猪和猪肉。

那时,我在医院工作。我们那个地区脑囊虫病发病居全国首位。囊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寄主就是猪,人吃了有囊虫的“米粉”猪肉就会患病。甚至,吃了米粉猪粪尿浇灌的蔬菜,也会感染。囊虫首先进入血液,然后运动到大脑,呈间歇性癫痫发作,病人痛苦异常。

我所在的医院有一个专科,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囊虫病患者,并且和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对该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研究项目的需要,要搜集患有囊虫病猪的猪肉,送到北医大作病理试验。当时我是医院主要负责人之一,按照分工,搜集猪肉的事应由我负责。几位院长在研究工作的时候,也一时忽略了我这个回族人的禁忌,其他三位都是老院长,就我年轻,我不能推脱,也就不好意思说明。

要搜集囊虫病猪肉,就要到杀猪的屠宰场去,就要到我生来从不接近的猪们中间去。死的猪,活的猪,嚎叫着的,血肉淋漓的,我简直不敢想象那令人不堪入目的场景。而且每份猪肉100克,共需100 份。要割下来,要称重,要包装,要编号。我很为难,难道我固守了多年的一个回族人的虔诚禁忌就这样毁于一旦吗?当然,我可以派人去完成,但那是一项重要的联合试验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具体要求,我即使不插手,也必须到场监管,不然我不放心。

心里带着纠结,我走进了清真寺,向寺里的主持阿訇诉说了我遇到的烦恼。

肃穆清纯的清真寺客厅里,白衣白须的老阿訇问我,你接触猪肉是出自本心吗?我答,不是,是工作需要。阿訇又问,你的工作是有益的吗?我答,是,是为了医学研究,是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老阿訇笑了,这就对了,去吧,干好你的工作。只要你的心灵是洁净的,任何邪恶都会远离,真主会宽恕你的。听了阿訇的话,我的心一下子敞亮了。

分散居住在内陆的回族人,由于长期与汉族兄弟密切接触,很多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丢失同化。但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很多回族人还坚守着自己最后的底线,不吃猪肉就是最基本的一条。当然,也有不在乎的,忘记了自己是回族。但从吃猪肉那天起,他已经背叛了他的祖先,他虽然还是回族人,但那只是一个身份,从信仰上来说,他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回族穆斯林了。

实际,在回族诸多清规戒律中,猪肉还不是主要的。首当其冲的是烟,酒,然后才是猪肉。而且《古兰经》中讲道:“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意思是说,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时食之无过。穆斯林禁猪,不仅注重的是身体健康,而且更重视食物性质对人性的影响。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云在《天方典礼.饮食上》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则益我之性善;彼之性恶,则滋我之性恶: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之污浊不洁性。”

伊斯兰饮食如此,人生何当不应如此?远离一切污秽、丑恶,加强自律,纯洁身心,端正品行,方为上德。我以为,回族禁食猪肉,不只是民族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性修为的警示!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马景新,回族,河南新野人。网名:飞马千里,识途的老马。爱好旅游、摄影,闲暇时光,喜欢骑上自行车去丈量大地。没读过多少书,却爱用文字留下生活的印记。一路走来,且行且吟,自得其乐。才疏学浅,无甚建树,文学爱好者而已。文章大多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当然,如能在饭后茶余得到朋友些许青睐,便感欣慰。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回不吃猪, 满不吃狗, 藏不吃鱼

    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而且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他们都会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所以大家在旅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入乡随俗 ...

  • 冶丹枫|新庄尔传·清真寺传承与历史(七)

    新庄尔传·清真寺传承与历史(七)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冶丹枫(青海) 清乾隆五十九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皇帝正为次年的退位大典整饬心绪,此时已亲政五十九年的他,虽有余力继续延续 ...

  • 【风俗图文】回族人不吃猪肉满族人不吃狗肉汉族人有啥不吃的?还真有一个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构成.也正是因为民族众多,再加上地域辽阔,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习俗.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许多地方的饮食也大不相 ...

  • 回族礼仪文化

    回族的人讲究礼节,与人交往注重礼仪.回族的礼仪与汉族礼仪,其实也是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性,因为回族和汉族的人们一起生活相互尊重.但在礼仪上也是有着一些不同,那么回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 马景新:清明节遐想

    清明节遐想 文/马景新 1. 清明--来自上古的节气,传统了民众一个缅怀悼念的日子.走进平时远离的墓园,便触及了心中深藏的隐痛.伴随着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生命相关的思考,浮上心头,缠绕着难以释怀的心绪 ...

  • 马景新 | 有座山叫独山

    与三山五岳的巍峨相比,独山名不见经传,之所以称为"独",因为它是河南南阳盆地上一座孤零零的山.也许是造物主嫌这盆地平坦得有点过于单调,便有意作了一下点缀,于是,这片开阔平原上的地壳 ...

  • 马景新 | 飞越大河的蝴蝶

    一只黑色的蝴蝶,迎着白河晨光,从堤边柳林那里翩然而来,径直向着面前的河流飞去.蝴蝶要干什么?是要飞渡大河吗?坐在岸边的我好奇地注视着它的行踪. 初升的太阳透过轻纱般的薄雾,照耀得满河波光潋滟一片灿烂. ...

  • 马景新 | 走过边城文化

    何谓文化?据说学者们争论出了二百多个定义,看来这是个难以确切界定的问题 . 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们在湘西凤凰古城里转累了,就避开熙来攘往的人群专拣僻静处走去,结果在一个小巷深处邂逅了一位画师,他倒也说了 ...

  • 马景新 | 莲子

    青莲(化名)是妻子近门二哥家的闺女,我们喊她莲子. 前不久,打工的莲子从南方回来了.一辆出租车把她送到家门口,从车上卸下来一堆大大小小的包裹.黄发卷曲,时装靓丽的莲子站在堆满麦草的庄稼院里,冲着正在院 ...

  • 七夕特辑 | 马景新 | 生死劫

    蝉,躲在枝叶间,倾诉着不尽哀怨. 风,摇动起疯狂的旋律,与满川白沙共舞. 独泣苍天下,望断大河南去,不堪回首!那黑色的七月...... 百年洪水天上来,惊涛崩岸!顷刻间,田野被吞噬,家园被摧毁,生命的 ...

  • 马景新 | 走过小路的约会

    文|走过小路的约会 文|马景新 每年秋天,当桐叶飘落时节,在相同的日子里,我们兄妹几个都会在父亲带领下,从城市来到这个镇上. 从乡亲们赶集的人群中,挤过喧闹的街市,来到镇外的田野上.走过一条青草覆盖的 ...

  • 马景新 | 母亲与茶

    母亲与茶 文|马景新 母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家就在镇上清真寺对面.外公在寺门口开了十几年的茶馆,作为茶馆掌柜的女儿,母亲是在茶馆的茶香中长大的.母亲一生无啥嗜好,就是喜欢喝茶 ,尤其喜欢喝绿茶 ...

  • 马景新 | 扫街的老人

    扫街的老人 文|马景新 凌晨,城市还在酣睡,寂静的街头,清冷的路灯下,出现了扫街老人的身影. 老人瘦高个,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把扫帚,一张铁锨, 一路收拾过去,那条街就干净起来了.老人装垃圾时,铁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