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铁 | 人间奇迹——追梦筑路的“郭亮”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人间奇迹——追梦筑路的“郭亮”

文|刘云铁 

佛法重“修缘”,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自从看了潘长江、郭达主演的电影《举起手来》,“郭亮”这个名字便在心中生根发芽,郭亮村那一条盘旋在悬崖绝壁上的“挂壁公路”更让我心生向往。

近几年多次去郑州,每次去都会在路边的宣传海报上看到“郭亮”,可是俗事缠身,明明近在咫尺,可是却无法一睹“郭亮”的风采,心中有失落有遗憾。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终于逮住了一点空闲的时间,下定了决心去“郭亮”看看,看看“郭亮人”是如何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这一条举世闻名的“绝壁长廊”。

 一、人间有奇迹 绝壁挂长廊

在车上颠簸了八个多小时,行程1000多里,我终于站在了四周群山环绕的“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万仙山风景区——沙窑乡的'郭亮村’”。

“哇,这么高的山呀!”对于一个生活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的我来说,见到这四周200多米高犹如刀劈斧凿般的群山,不由得啧啧赞叹。

“看,看前面的山!”人群中有游客发出惊叹。只见远处一座座山峰绿树密布,云雾缭绕,红色的石崖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还有多远呀?”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向上走了大约2000米,我已经气喘吁吁,满身的汗水浸透了衣服,一阵阵山风吹来凉气沁骨。山路越来越陡,不时有车辆擦身而过,我小心翼翼沿着路边,向下面望去,山谷幽深,泉水欢唱,鸟儿翱翔。

“到了,到了!”行至半山腰,眼前出现一块长方形巨石,“绝壁长廊”四个红色大字耀眼夺目。

“慢点,慢点,小心脚下的路,靠边走……”一个个导游不断提醒着游客。这条长达1250米的公路犹如一条卧龙盘踞在119米多高的悬崖绝壁上,脚下的岩石还留着当年郭亮人钢钎、斧子、锤子的凿痕,凹凸不平,说是挂壁公路,其实叫“郭亮洞”更贴切,洞宽6米,高5米,每隔40多米就有一个紧贴悬崖的洞口——天窗,当年郭亮人开山凿壁就是从这里把工程废料、石块、石渣等倒卸于悬崖之下。

“当年为了修建这条绝壁长廊,郭亮人用了五年时间,砸坏了四千多个八斤的大铁锤,用的钢钎累计重达12吨,爆破清运上万立方米的石块、石渣。当时没有机械,爆破手炸开石块后,一人手扶钢钎,两人轮流轮铁锤凿开石块,人们肩挑手搬清理废料,打通公路……”听着旁边的导游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手摸着坚硬的石块,我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郭亮人战天斗地的豪情。1976年日本名古屋电视台来此拍摄电视片《开拓太行山的人们》,见到如此震撼人心的绝壁长廊,他们惊呼“郭亮洞”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巧遇壮士讲“郭亮”

沿着不足一米的石阶我向上攀爬,经过“天池”、跨过“红石桥”,我来到了“崖上人家”(郭亮村管辖的自然村另山),再向前已经没有路了,我从观景台上下来沿着路边的人家闲转悠。

“老村长陋居”几个大字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位耄耋老人坐在一座石头堆砌而成的院落前。

“大叔,高寿呀?”

“今年九十啦!”老人笑呵呵的说。

“你是郭亮村的村长?”

“是,当年就是我们开凿了这条路。”没有想到在这儿我竟然意外的见到了当年带领十三勇士开凿出绝壁长廊的郭亮村大队长90岁的申明凯老人。

“大叔,你给我讲讲这个村为啥叫'郭亮’呢?是不是个人名?”我迫不及待的提出了埋在心中的第一个问题。

“'郭亮’就是个人名,相传在东汉末年,这里连年灾荒,加上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压迫,老百姓无法生活。太行山区的农民郭亮,率部分老百姓起义,大家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当时朝廷慌了手脚,多次派兵镇压,可是这里山高路险,连遭失败。后来,就采取了朝廷封官许愿的办法,当时郭亮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他熟悉这里的情况,所以官兵很快攻破天险,起义军寡不敌众,郭亮率领部队逃亡到现在这个地方,当时山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如今叫天梯),天梯有430多个石台阶,台阶不到一米宽,只能够容一个人通过,100多米长,起义军守住这个关口,周军不敢强攻,屯兵山下,把住各个路口,想把起义军困死在山上,郭亮在山上发现了一个通往山西的小道,可是他怕官兵发现动向,就心生一计,郭亮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周军听到鼓声以为起义军在召集人马应战呢,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自然村(今“会逃站”)。直到两天以后鼓声渐渐停了,官兵才发现上当受骗了,他们攻上山头发现郭亮已经人去山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悬羊擂鼓’的故事。人们为纪念郭亮,便把这个无名的小山名取为'郭亮’。当时他的全部人马都带走了,今天郭亮村的居住户大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郭亮村人多姓申。申氏家族元朝末年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元朝旧臣,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在郭亮村 。”说起“郭亮”这位90岁的老人如数家珍。

三、战天斗地铿锵激昂 十三壮士凿太行

“我是1929年出生在郭亮村另山,1944年担任我们村的运输大队队长为咱们八路军送公粮,1958年加入共产党,1965年担任郭亮大队副大队长,后来就担任大队长了。”九十岁的申明凯老人身体硬朗,说起话来精神十足。

“那时候俺们这里穷的不能行,俺们出门只能爬天梯,家家户户不敢养个猪、牛,运不出去呀!当时郭亮大队83户人家,可是外出逃荒要饭的就有21户人家,没办法,不要饭就得饿死。好多人都从天梯上摔下悬崖摔死了,有一年俺们村老党员刘兴龙的小儿子就是顺着天梯去上学一不小心滑落到悬崖里!俺们这里的小伙子娶不来媳妇,女娃们都嫁到外地不回来了,眼看俺们郭亮大队快变成荒村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郭亮大队支书申明信和我商量,要修出一条路来,再不修路,俺们村就完了!后来我和申明信到林县参观红旗渠,看到林县人能够在悬崖绝壁上凿出的水渠,俺俩也被震住了,回来后,俺们就下定决心凿山开路!”申明凯老人说起当年的往事脸上写满了骄傲。

“为了修路俺们大队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大家意见不一,赵启昌、刘兴龙、侯启秀、赵启清提出两条'会逃站’路线,申明真、孙福安提出'南坪’路线,申明信、申明玉、王双印提出'水泉洼’路线,我提出凿洞路线,从山崖上劈出一条洞修成路,申喜山、张文明、申林赞成我的方案。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大家同意了我的方案,因为这个路线虽然危险可是路程最短可以直通山下。”申明凯老人说到这里,笑着直起腰,指着面前的绝壁长廊一脸的骄傲!

“1972年,郭亮大队领导班子决定由我、支书在内的13名共产党员先去开凿这个人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这13个人是:大队支书申明信、我(大队长申明凯)、大队副支书赵启昌、大队会计王启昌、王双印、申明玉、申明有、申喜山、申林、张文明、赵启青、侯高玉、侯启秀。当时大队党支部决定,不积极参加这项工程的党员劝其退党,如果有人牺牲了,那也是为人民服务!当时俺们把意见上报给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可是辉县正在修三个水库,没有钱粮可以帮助俺们!当时有人嘲笑俺们郭亮人,上级不给钱,你们能够修通路,狗都能够穿上裤!”老人说到这里,眼泪顺着眼角流了出来。

“我和书记说,修,非修不可,一年不行就用十年,人心齐泰山移!郭亮村当时六个生产小队积累了多年的3万元都拿了出来,又卖掉了大队一千多只大山羊,十几头老牛,山上成才的树木全部砍掉卖钱,每个小队送来了储备粮……这些钱粮由支书申明信统管,我负责修路。1972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俺们13个党员上山打响了劈山凿洞的第一炮!”你看这就是当时的照片,申明凯老人指着身后墙上的照片一一为我介绍。

“俺们先在绝壁中间放炮开山,从中间向两头凿洞,俺们把粗麻绳用水浸湿,这样更结实,一头拴在腰里,一头拴在悬崖边的树上,悬崖上站个人负责拉绳子,一个人下到半空中爬在悬崖绝壁上撬松动的石块,上面还不是有掉落的石头块子,砸在藤条编的安全帽上砰砰作响。这花岗岩太硬了,十几锤子砸下来只是一个白印儿。俺们天不亮就上工了,晚上回家还要一起商量出现问题的对策,一直到半夜!原想这条路一年就完工了,谁知道到了75年山洞才凿了一半儿。钢钎、铁锤全部用坏了,粮食吃光了,炸药用完了,也没有钱了。咋办?75年春儿,山西陵川县国有林场莲花岭招人挖树坑,一个青壮年劳力3天才能挖一亩地,俺们郭亮大队男女老少齐上阵,挖了一个春天,收入的16000多元全部用在开山挖洞工程上!当时是计划经济买钢钎、铁锤、炸药等都需要上级批的条子,俺们把曾经在郭亮住过的老干部、老八路名字列出来,写信向他们求助,那个难呐,真没法说!”老人说着连连摇头。

“后来,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到俺们工地视察,他也被俺们郭亮人的精气神儿感动了,当场特批3000斤大米、3000斤白面给俺们。当时俺们13名党员的心酸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村民们也踊跃参加帮助大家,后来大队党支部决定第二批青壮年劳力参加施工,一至五生产小队每一队抽出两个劳力,第六生产小队抽出三名劳力,第一批的党员负责带领第二批劳力奋战一线工地,后来村里的青年人、老年人、小孩子都来了,清理石渣的,搬运石块的、推车的、扫地的……可是,因为施工地方太小,俺们决定轮流上工地,每一天还是13个人。王怀堂是俺们最初郭亮13人中打洞专业队队长,他能靠手中的一根线、一把木尺子测量出开凿人工隧道最准确的路线,他是排险能手,所有的险情他都能排除,1974年春儿,一天下午,专业队正在清渣排险,一个大石头横在悬崖边儿上挡住了大家的去路,王怀堂带领大家用钢钎别,别不动,大家一起撬,还是撬不动。第二天一大早,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施工,他第一个来到工地,他走到悬崖边儿上,站在大石头上,用钢钎使劲儿撬,他这儿撬撬,那边儿看看,正在这时,突然下面的碎石滑落了,大石头'轰’的一声驮着王怀堂坠落在几十丈深的悬崖里,当时他才28岁……”听着申明凯老人的讲述,看着他老泪纵横的悲戚,我的眼泪也顺着眼角滑落。

“1977年春节过后,开山凿洞已经过了五个年头了,工地上却一片寂静,为啥?俺们郭亮大队已经山穷水尽弹尽粮绝了,所有的东西都用光了,郭亮人都绝望了!看着快要完工的山洞,大家的眼泪哗哗地流,大家不甘心呀!也许是俺们感动了老天爷,正在这时候,县委派来了教育局驻郭亮村高山工作队!辉县教育局局长原永兼任驻郭亮村高山工作队队长,他带领250名抗大学员和老师,自带干粮,自带行李、自带炸药、钢材和俺们一起并肩战斗。俺们抱住这些同志们,眼泪止不住的流,最困难的时候,这些同志伸手相助,俺们一辈子都忘不掉!你看,这就是原永!”申明凯老人从藤椅上站起身,用手抚摸着墙上的照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77年5月1日,俺们的山洞凿开了!辉县抗大中学把他们的解放牌汽车开到了俺们郭亮大队,俺们这里通车了!大家围着汽车蹦呀、笑呀、哭呀……俺们祖祖辈辈的梦终于实现了……”望着这位90岁的老人,看着他黢黑的面庞,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四、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举目远望,一辆辆观光车在山间挂壁公路上穿梭,游人如织,当年无人问津的“郭亮”如今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那些开山凿壁的勇士有的已经远去,有的已经白发苍苍,可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是赞叹是敬仰!

“大爷,我想和你合个影,行吗?”我不知道自己为啥改口了,不再叫这位老人“大叔”,而是喊他“大爷”,也许是我心里认为“大叔”已经无法表达我对眼前这位老人的尊敬!

“行,咋不行,来!”老人拉住我对手。我轻轻地把手搭在大爷的肩上,紧紧依靠在这位勇士的身边,感受着这位当年战天斗地的英雄他身上的壮志豪情!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听着江涛的这首《愚公移山》,我感慨万千,当年郭亮村那战天斗地的十三勇士才是真正的“愚公”,他们面对着嘲笑、面对着困难咬牙坚持,他们扣石垦壤、开山凿洞让绝境变通途,盘旋在郭亮村南太行山悬崖绝壁上的“绝壁长廊”,是十三勇士的自豪,也是郭亮人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子孙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追梦筑路的荣光!

半天的时间太短暂了,我无法把郭亮的美景一一看完,也无法把当年13勇士的故居一一拜访完,更无法和这些活着的英雄一一交流,可是我又是幸运的,能够遇到当年的老村长并聆听他讲述当年开山凿路的艰难,能够来到已故的老支书申明信的家中瞻仰英雄的故居,能够遇到当年参加凿洞的申富贵老人并握握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感谢这些英雄、感谢这些老人,是他们在巍巍太行山上一铁锤、一钢钎凿开了大山,凿开了绝境,坚强不屈的郭亮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村庄,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我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在这千千万万的游客中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可是这一次的相遇,让我惊叹于你的美丽!

都说相聚多美好,奈何离别多!再见了,万仙山!再见了,郭亮!此时一别,何日故地再重游?相逢在梦中。

(附件一、当年辉县教育局援助“郭亮”的老师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附件二、巍巍太行铭记他们的恩情。)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刘云铁 ,河南邓州人,市 刘集一初中教师,自由撰稿人,爱好诗词,爱写文章,喜欢挖掘地方文化,有文章散见于报刊、报纸、网络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