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现 | 外婆的小河湾

外婆的小河湾

文|赵成现

谷雨前两天,爹说:你妗母打电话让去帮忙种花生。就对爹说:行!我们没有开学,可以去。正好妹夫与外甥从大西北回来,让他们也一同去体验一下久违的农耕生活。

第二天早上,又喊上侄儿,外甥开车拉着我们五人朝外婆家住的方向一路而去……

外婆家位于邓州、内乡、淅川三县交界的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岗坡地。小时候去外婆家,总是说去西岗上走亲戚。

丘陵地带,起伏连绵;起伏的岗丘之间,沟壑纵横,潺潺小溪汇成了小河流。去外婆家,一路上要翻越几道岗坡,跨过两条小河。在没有车辆的时代,二三十里的路程,踮脚跑一晌才能够到达;如今开车,也就是半个小时的里程。

记忆中,因为外婆家岗坡地多,地头宽,种的红薯多,就有充裕的食物——蒸红薯、烧红薯、红薯面馍、红薯面条供我们吃个够。因此,我们姊妹几个从老大到老小都是在外婆家长大的。特别是寒暑假,从放假到开学,一住就是一个假期。真正成了“外甥是舅家的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每次从外婆家回来,村邻无不羡慕地说:看你们在外婆家吃的,脸比屁股都大。听了村邻的夸耀,母亲就满脸笑容:可不是,他外婆饿着,也不会亏待他们。

外婆家门前也有一条小河。不知道小河有没有名字,在水系图上也找不到小河的位置。若要追其名字,可能算是得子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不过,听说这条河上游连接着一个名曰“泰山庙”的水库,一年四季不断流。遇着旱季,水库一放水,小河照样涓涓细流。

小河虽小,但位于岗坡下面,加上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水力还是相当大的。尤其在夏秋暴雨之季,上游的山坡水,两岸的岗坡水一并注入小河,也会呼呼而叫,并且在急弯形成水潭,打起湍急的漩涡。

由于小河水力强,当地村民就在水潭下面修建了一座水磨——就是利用水力把水能变成机械能的一种简单的原始磨坊。当时,人们把这种磨坊叫做“水打磨”。记得小时候跟着外婆到水打磨坊里磨过红薯面,磨过苞谷糁。外婆在里面照看磨,我则到磨坊外面看自上而下的水是怎样一斗一斗打着涡旋转动;还钻进磨坊,撅着屁沟趴在下面看转轴又是咋会带着磨盘“呼隆隆——呼隆隆——”转动的。外婆这时会在一旁嘟囔着:小娃儿家,懂个啥?

那个时代,小河两岸荆棘丛生,树木茂盛。印象中,树林里以油桐树、洋槐树居多。记不清油桐树的果实油桐籽是不是熬制桐油的,只是模模糊糊记得每年暑假结束前几天,与舅舅一起钩油桐籽的场景。

对洋槐树却情有独钟——因为洋槐树不光奉献给人们吃的,而且还是当时能够解决经济拮据的一种树。

也就是在谷雨前,河坡两岸的洋槐树开满了乳白色的洋槐花。花开时节,村里男女老少擓着箩头,扛着钩洋槐花的竹竿,三五成群地到河坡下捋洋槐花。还没有到河坡,一股沁人心脾的槐花香味儿已经诱惑着人们快步走近洋槐树,就近捋一把塞进嘴里,率先尝尝春天的味道。生吃洋槐花,可能是最得劲的、最美的味道。把洋槐花捋下来,回家炒鸡蛋那是当年一种奢望。一般是把捋回家的满筐洋槐花焯水后晒干,放到割麦天再泡开包馍,或者做成鸡蛋臊子浇面条吃。因为在那食物短缺的年代,人们是把洋槐花当做一种上天赐予的美味收藏的。

洋槐树能够为人们提供经济,是当年有人收购洋槐叶,捋洋槐叶可以补给家里几个油盐钱。说不清楚当时人们收购洋槐叶是干什么的,好像听说是做染料用的,并且价格很低——干洋槐叶一斤就五分钱,十来斤湿洋槐叶才能够晒一斤干的。今天听起来有点好笑,但在当年,五分钱是可以买两盒半火柴的;爱读书的小伙伴可能会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小人书。

为了能多卖几毛钱,每年暑假一放假,我们兄弟就到外婆家,在舅舅的带领下,一大早就下河捋洋槐叶。因为捋的人多,近处的,低处的早被人们捋光。想多捋,就得到洋槐树多的地方,到立陡挂捱的陡坡上捋。洋槐树有刺,稍不小心,洋槐刺就扎住指头、刮住腿、扎住脚。十来岁的男孩子是不怕刺的,即使扎住手脚了,把刺一拽,然后捋一把刺芥芽一揉,按在流血处,片刻之后又捋起洋槐叶来。虽然每次回去,外婆心疼我们刮破了皮肉,但是一个暑假下来,还是可以卖个两块、三块的。那些年月,挣多挣少都是快乐的。

捋罢洋槐叶,我们就跳进哗哗流淌的小河里,洗去满身的灰垢。很多时候是顾不得灰垢,就伸手在靠岸的水边摸起螃蟹、黄鳝来;在水草丛中找寻着小鱼、麻虾。或者到潭窝里水深的地方学凫水、学踩水,那时那景真是惬意极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住外婆家的机会越来越少;与外婆一起下河湾的次数就更少了。况且,外婆也在二十多年前离开了人世。这些年,只有每年春节,去给舅舅、妗母拜年时,才顺便到外婆坟头给外婆说说话,给外婆送一些纸钱。

到了八十年代初,随着粉碎机落住农村,水打磨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水磨及磨坊也就销声匿迹了。再后来,联产责任制普及到户,小河两岸成为人们开荒的抢手地,大片大片的洋槐树也被挖光了。

妗母这次让帮忙种花生的地,就是舅舅与妗母在河湾里一头一头挖出来的荒地。虽然舅舅、妗母都是古稀之年的人,但他们要强一辈子,从不想离开劳动。舅舅年内随亲友去南方一个大城市参加绿化工作,妗母一人在家还没有停止劳作。她说:疫情期间没事干,就扛着头到河湾挖地,身体也锻炼了,地也平整了。眼看谷雨到了,一个人种一亩多得几天,怕耽误了墒情,才打电话让你们来帮忙。我说:帮忙没有啥,人家国家今天推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些小河也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你可能种不了多长时间啦。妗母说:只要国家治理,咱就支持。没有治理前,种一季是一季,咱不会给国家拉腿的。

听了妗母的话,好像外婆家的小河湾又回到了从前:高低树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坡上坡下,特别是容易成活的洋槐树在小河两岸又是一大片一大片竞比葱绿,一串串洋槐花正在枝叶间摇曳着,一群群嗡嗡叫的蜜蜂穿梭在花的海洋中,一股股洋槐花香味儿又扑面而来……

(2020.4.17.)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赵成现,河南邓州民俗文化爱好者,著有散文集《留住逝去的乡愁》与诠释二十四节气的散文集《春夏秋冬》。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赵成现  |  两条烟

赵成现  |  回门

(0)

相关推荐

  • 窗外有一树槐花

    窗外有一树槐花 今春雨水丰沛,隔三差五就要下一场小雨. 楼下的那一棵槐树,昨日还顶着花苞,今朝从窗口望出去,已经是"华枝春满"了.到了下午时节,打着雨伞从它近旁的路口经过,从雨里漫 ...

  • 悼妗母

    作者:张显瑜2020年11月21日18:58 浏览:187 觉得不错,我要赞赏 十月初七晓雪飞,惊闻妗子化仙归. 昨哭舅父伤心痛,今复戚戚恸泪悲.

  • 【周纪合散文】外婆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外 婆 原创/周纪合 外婆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每当看见窗沿上的陶罐,我就会想起外婆. 外婆祖籍汉中,因早年外祖父在汉中经商成婚,于是迈动三寸金莲行程 ...

  • 八月槐花开,自古是良药

    每年五月,清香的槐花,香飘十里.我们常抓些槐花,回家做槐花饼吃.可是,在炎热的七八月,又见满树槐花.其实,此槐非彼槐. 槐花 五月开花的叫洋槐,又叫刺槐,属于双子叶植物中的豆科洋槐属,从国外引种.树枝 ...

  • 赵成现 | 两毛钱

    前两天,看电视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讲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心酸的故事--那年春节前,喜欢蹦跳的孟广禄一条裤腿烂了一个口子,他母亲想买一轱辘线缝补一下他的裤子,让他过个好年.当时,一轱辘线就七分钱,而 ...

  • 赵成现 | 跑旱船

    大年过到闹元宵应该结束了,然而家乡人却还要再过正月十六,并且还有传统的民俗在期待着没有过够年的人们去传承. 正月十六早上起床后,各家各户先放一挂鞭炮,算是辞年.然后开始做早饭,早饭一般是稀饭,配上前一 ...

  • 赵成现 | 情系七里河

    星期天闲着无聊,同邻居一起到七里河边剜荠荠菜.因为时令适至春分前后,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虽然开春以来,雨水稀少,空气干燥,但是靠近河边,各种杂草还是显得生机勃勃. ...

  • 赵成现 | 采茵陈

    下午放学,看看天色还好,就约妻子一起下河采茵陈.因为天气预报说,明天又要降温,并且随后连续几天有雨雪,再不去采茵陈,恐怕就要错过采到真正茵陈的时机了. 茵陈是一种中药,属于菊科植物.<本草拾遗& ...

  • 赵成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寒露过后,农民们开始腾地备耕小麦,田野里一大块一大块的红薯秧也挣扎不了几天.虽然说"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但是大家还是要趁天赶紧腾地翻耕,遇到墒情好把种子播种到地里才算吃了定心 ...

  • 赵成现 | 空筒袄

    临近冬至,气温骤然下降,早上晚上均在零下几度,一股股凉气在西北风的吹拂中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人们开始加衣服.戴口罩,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严寒.我也赶紧找羽绒服.棉裤.皮靴.手套.耳帽等严冬中必须的衣物, ...

  • 赵成现 | 香椿头儿

    清明前后,万物复苏,各种树木憋足了一个冬季积攒的力量,尽情地吐出自己那绿枝嫩叶,在微风中自由自在地显摆着.香椿树这时候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在枝头安上鹅黄色的嫩叶,家乡人把这鲜嫩的香椿芽称作香椿头儿, ...

  • 赵成现 | 一碗端

    一碗端是邓州乃至河南人民传统的饮食习俗,也是家乡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是人人都少不了的补充营养方式,况且还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的俗语在提醒着人们.而家 ...

  • 赵成现 | 三月三

    三月三,去登山. 在家乡,有一句延续了千年的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并且把三月三称为上巳节,因为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人们为了纪念黄帝,就在三月三这一天举行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