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对全球疫情新形势做好准备
面对新冠疫情蔓延,世界大部分国家现在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接种疫苗,而不是以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来应对疫情,因此,疫苗的有效性对于全球抗疫成效以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恢复尤为关键。由于新冠病毒很大可能如同流感病毒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新冠疫苗的长期有效性以及疫苗研发的应变能力,对未来的防疫至关重要。
在迄今全球已使用的各种疫苗中,采用mRNA技术路线的BNT辉瑞疫苗与莫德纳( Moderna)疫苗的有效性最高。此前的试验显示,这两种mRNA疫苗的有效性都达到90%以上。在全球迄今为止的疫苗接种实践中,这两款疫苗也是使用国家最多、接受度最高的疫苗。正是因为疫苗的大规模接种以及由此出现的疫情好转,比较有效地支撑了全球经济(尤其是美欧经济)的复苏。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冠病毒的变异,疫苗的有效性开始出现变化,这可能使得全球抗疫的努力和形势发生变化。
以色列卫生部7月22日称,根据6月20日至7月17日期间追踪的数据,BNT辉瑞的mRNA新冠疫苗对新冠病毒的有效率已经下降至39%,伴随疫苗有效率下降的是,这一期间 IDelta变异毒株在以色列开始流行。此次统计中,在今年1月接种疫苗的人群里,疫苗有效率仅为16%;在2月接种疫苗的人群里,有效率仅为44%。此前以色列曾公布过两次有效率数据,6月6日至7月3期间公布的有效率为64%,5月2日至6月5日期间的为94.3%。不过,7月22日公布的数据中,辉瑞疫苗的预防重症有效率估计为91%,预防住院有效率估计为88%。
面对辉瑞疫苗有效性下降的最新数据,以色列迅速调整了疫后开放政策。以色列新政府取消了从7月1日起允许已接种新冠疫苗游客免隔离进入该国的规定,从7月22日起,所有抵达和返回以色列的公民,包括已康复和已接种疫苗的旅客,都必须在入境时隔离14天(如果两次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则缩短至10天)。有专业人士称,从数据来看,在1月、2月接种辉瑞疫苗的人群急接种第3剂加强针。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已决定再购买2亿剂BNT-辉瑞新疫苗,将总订单扩大至5亿剂,为未来的疫苗需求(包括为12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进行加强针注射)做准备。
全球疫苗有效性的变化以及新冠病毒的变异,使得中国所面临的抗疫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今年以来,中国的防疫策略已从严防死守转向大力推动疫苗接种,避免在“疫苗战争”时代被划为“未接种国家”。截2021年7月24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15.38亿剂次,接种数量全球第一。不过,这个了不起的成就有可能受到疫苗有效性下降的挑战。
中国主要接种的是采用传统灭活技术的国药疫苗与科兴疫苗,有效性比辉瑞与莫德纳疫苗要低。在巴西进行的一项大型试验中,间隔14天接种两剂科兴疫苗对有症状的新冠肺炎有效性为51%。智利卫生部研究人员7月7日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科兴疫苗在智利的真实世界保护力数据,基于2月2日至5月1日收集的约1020万名加入智利国家公共卫生保健系统的16岁及以上的国民数据在完成全部两剂接种程序后,其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为65.9%,预防收入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有效率为90.3%。此外,在多国试验中,国药疫苗的有效性达79%
从以色列的数据看,疫苗有效性下降是真实的。基于逻辑分析,不管技术路线如何,面对病毒变异,任何一种疫苗都存在有效性下降的可能,中国的疫苗也不例外。目前,由于中国国内缺乏大量接种疫苗后感染的病例统计,还难以判断有效性下降的数据。但从今年安徽、深圳、南京等地出现零星局地疫情爆发来看,其中有部分感染者接种过疫苗。因此,国产疫苗也存在有效性下降的可能。在疫情防护的公共卫生政策上,国内需要为最坏情况的出现早做准备。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实际上,新冠疫情、病毒变异的变化,都是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一种表现。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从2020年初就带领研究人员追踪研究新冠疫情,他在去年2月时就曾判断,未来新冠病毒将与人类共存,正如流感病毒的存在一样。面对新冠病毒疫情的最新变化,陈功认为,作为判断和决策的基础,下一步国内的政策制定应该关注如下几点:
第一,新冠病毒的变异,尤其是出现突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事实上,所有病毒都有大量的遗传多样性,它们总是在变异,这些变异源于病毒复制其基因组时发生的错误。从英国、南非、印度的病毒变异过程来看,今后病毒还可能继续变异,未来世界上出现更多像Delta这样极具传播性的病毒变种并不奇怪。
第二,病毒变异和突变的速度可能超过疫苗研发和改进的速度。与所有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迄今为止,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已经产生了11种不同的获得命名的变种。其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Delta病毒。但人类的所有疫苗研发,都只针对最初的病毒特征研发出了第一代。
第三,病毒因变异而耐受的温度出现了变化,高温并不能显著阻止病毒的传播。今年5月初,陈功在分析印度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时,就曾指出了这一点。新冠病毒在印度、东南亚和巴西的传播,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包括中国疫苗在内的现有疫苗,可能无法有效阻止变异病毒的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称,Delta病毒已经蔓延到至少100个国家,即使疫苗接种很成功的国家也在努力控制由Delta病毒推动的病例激增,它现在也是美国最常见的变种。如果病毒变异成为常态,那么希望仅靠疫苗接种就能完全控制疫情,恐怕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
第五,人类很有可能长期与新冠病毒共存。这是安邦在2020年早春时的预测,现在我们依然坚持这一看法。去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开始认同这一看法。
基于上述情况,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建议,在世界背景之下,中国的疫情防控的策略和重点应该有所调整。具体有如下几点:
1、防疫科研的重点,应该优先强调新冠疫情治疗药物的研发,而不能只是把“宝'押在疫苗研制这一种手段上。如前所述,疫苗有效性会下降,病毒会变异且速度超过疫苗研发,这意味着疫苗研发永远追不上病毒的变异和传播。因此,研发重点应该转向病毒感染后的治疗。如果能治好病人、少死人,新冠病毒就不那么可怕了。
2、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采购和储备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果应对疫情的重点转向治疗,那么竞争的重点就不在疫苗,而在于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上。对中国来说,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去加强治疗药物的研究、采购和储备。要指出的是,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领域也是一个可以产生知识产权和市场价值的重要领域。
3、要继续加强疫苗的研发,并且要多路径的探索。目前中国国内已有4款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其中包括3款灭活疫苗——国药集团2款、北京科兴1款,还有1款是腺病毒载体疫苗。今后,国内还可加强mRNA疫苗研发。
4、适当调整疫情防治政策的口径,重点应该放在“不扩散”,而不是“不发生”。如前所述,即使依靠疫苗,感染新冠病毒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杜绝的。如果做不到“不发生”,那就应该把重点放在“不扩散”。这在防控政策、社会治理、防控资源配置上,都会有所调整。
5、要为有疫情条件下的开放或有限开放,预做准备,避免造成过大损失。如果新冠病毒不可完全预防,它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那么,在疫情之下的有限度开放与经济恢复,就应该成为公共政策的现实选项。作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最终分析(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总体来看,面对病毒变异、疫苗有效性变化以及疫情传播的最新特点,在全球抗疫卓有成效的中国,必须因势而变,考虑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目前,全球疫情形势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对于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是一个机会。中国要考虑调整防疫重点,走向全球合作,转移药物专利及治疗方法专利,购买和储备药物,为今后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时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