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为什么说丁元英离得道还差一点?差在哪了?

电视剧《天道》为什么说丁元英离得道还差一点?差在哪了?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的角色,智玄大师说他'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只是世俗追求功名利禄的凡人眼中的高人,所谓的高人只不过是掌握人性,掌握了商业运作的规律,只是具备了凡人不具备的思维方式罢了。——唐雷恒

与生俱来的游戏人生与痞性,让他能有一种根性上超脱物我,一种观察者视角与心态。

他的嗔怒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格格不入,是对于世俗文化的包容!只要是想着这些,丁元英就无法入净土,这就是丁元英一直困惑的症结所在。

丁元英,一直未曾出世,又求清净避世,是悟道者的中间稳定态,不入不出,边悟边证,不求最终解脱,而求悟透的过程。

《天道》中的丁元英是一个近乎神的人,他能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只取要义。所以智玄大师评价他“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即则凡尘”。

丁元英毫无疑问已经触及了人类关于哲学等层面的智力的极限,正所谓智穷道近。因此,论到这,丁元英离得道,差的是无法做到“放下”。丁元英,可算是“慧极”,即智慧远高于普通人之

“慧极”的丁元英注定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并不是源于社会的造就,而是人性在个性中的作用以及哲人的高瞻远瞩的思维导致,即:在丁元英身上,可以读到尼采一句话:

更高级别的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元英是个明白人。这是丁元英的一位君子之交,对他做出的评价。

丁元英与大师

两位高人的一问一答间,

这句“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使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

天道思维:丁元英离得道只差一步,难如登天,你知道差在哪吗?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智玄大师把修改过九字的上阕词送给丁元英,说道:“贫僧与施主的一阕之缘今日圆了上阕,贫僧九字不实之处还望施主修正。下阕贫僧不改了,留半阕缘待续,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阕了,如蒙不弃,可带着改过的下阕再来圆续半阕之缘。”

这首词比韩楚风的十万块钱现金都管用,丁元英跟韩楚风去五台山求经问道,讨个心安。韩楚风先后拿出十万块钱敲门,都没能得见智玄大师,没想到丁元英胡诌的一首词,就得到了智玄大师的接见。

其实,丁元英的这首词隐含着其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也是丁元英无法觉悟的真正原因。

丁元英因为这次对林雨峰的乐圣公司进行降维度打击,而且还让格律诗的股东扒着井沿看一下,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祸事,创办基金公司算是从狼嘴里抢肉吃,还算是公平较量。这一次就是有点欺负人了,所以觉得无法心安。

在跟智玄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智玄大师深刻地感觉到,丁元英真的不简单,头脑灵活,自悟能力强。对于佛法的理解深刻,但又不拘泥于经文,形势!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智玄大师也不愧为得道高僧,也深度剖析了丁元英的内心世界,只是刚开始不愿言明,还是想让考一考丁元英。丁元英当然知道自己的问题,所以才有了下面这段话。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丁元英的这段话其实就已经告知,他满纸的嗔字就是症结所在,放不下,心安不了!所以他选择逃避,逃避就是恐惧,恐惧就是厌恶,厌恶就是愤怒。所以,他想一个人待着!

随后,智玄大师给出了答案,又让丁元英自己去悟!

智玄大师给出了上阕的改动,这一改动让整个意思发生了变化,给出了丁元英灭除嗔怒的方法。倘若丁元英能够领悟,能够跨越这一步,丁元英也就跨进了净土。

这个时候,再来与智玄大师相会,进入佛门,告诉你进入佛门以后的事情!回答你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

其实就是智玄大师所说的,进则净土,退则凡尘。不进不退,丁站在门槛上。丁自己也说,与佛门不能得道,与基督进不得窄门。一步之差,就是天地之别。我觉得丁元英,无论是悟性,还是修为,都够了,差的就是一个契机。

作为世俗中的智者,丁元英的境界已是难得,但大师却更胜一筹,他身处红尘之外,却对世事了然于胸,洞若观烛,一语就击中丁元英的进退两难的处境,直接告诉他,他的境界离“得道”只差“一步”,但那“一步”却难如登天,即进则净土,退则凡尘。

那么,丁元英离“得道”的那“一步”,该怎么走?大师为何说难如登天呢?

其实所谓的道,有两种,一种是出世道,另一种有入世道。而丁元英既不想入也不想出,他说他和佛门的缘,走到门槛就算是尽了,而出世度众生,他又不愿意,相反,他更愿意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进不出,这就是他在这部剧中,所生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归根结底还是像他说痞,尽管与世无争,但终归是凡人,不曾“得道”。

也就是说,他虽然能够认清时局和自身的定位,但并不够彻底,因为他并没有真正伯做到来去无碍或进出自由,不受任何外境和外缘的约束,而要突破这种约束,对于丁元英来说,确实是如大师所说的难如登天,他这难如登天的“一步”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着相,着众生相,也就是说,他还留恋于世间百态,红尘缘分未了,跟小丹的爱情就是明证。

从另外一方面说,他之所以只悟到这个境界,最大的问题也在这里,因此,能否突破关键还是他自己,谁也帮不了他,除了他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过心如死灰的经历,也不曾面对过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选择,这“一步”确实如大师所言难如登天,甚至不可突破。

换句话说,若是他曾有以上的经历,大师说的那“一步”就不再难如登天了,而是顺其自然。恰恰这个时候小丹出现了,当然,小丹的出现他并没有算到,因为有些事确实是超乎于算法之外,瞑瞑之中注定要出现的,因此,小丹的死,其实是一种必然,这对于他是有一定的预知的,尽管他并不愿意面对。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小丹在丁元英的觉悟过程中,其实更像是一名殉道者,丁元英也只有经过这一关,经此一劫,才可能“得道”,所以,纵观本剧,小丹更像是大师所说的那“一步”。完成了这“一步”,丁元英也就进入了另外的一种状态了,那个状态或许就是大师所说的“得道”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