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合集 | 虚怀自视,蓄才成华、挟想象以遨游,抱知识而长终、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作文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节选)
汪国真
飘来的是云
飘去的也是云
既然今天
没人识得星星一颗
那么明日
何妨做皓月一轮
任选一首或者结合两首诗,准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试题材料提供的是诗人鲁藜、汪国真的哲理诗句,鲁藜的诗包含了对比,表达对虚怀若谷、放低姿态、放平心态的推重;汪国真的诗则肯定了默默努力,蓄积力量,厚积薄发的为人、做事方式。两首诗都在诗句或标题中提供了展开议论的事实前提(情境假设),即才华不被肯定、志未得驰骋的现实;也都表达了作者认可的解决之道,即“把自己当作泥土”和“做皓月一轮”。两诗意蕴、内涵有一定的相似、相通之处,也提供了统一的议论情境:当才华不被承认,自我期待没能实现时,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考生需要在这一情境下展开讨论,议论面对此境正确的态度及做法。比较适宜的看法应该是“放低身段,放平心态”,“默默努力,积蓄力量”“如果你是没人识得的星星一颗,就努力让自己明亮起来,成为一轮皓月”……两则材料仅仅是提供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并非互相对立。
2.典型任务的限制。“任选一首或者结合两首诗”提醒考生要以其中一首或结合两首诗展开写作。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准确、全面理解两首诗的主题、内涵,对于才华的兑现有适宜的理解,表达之于人生、处世的哲理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限定文体为议论文,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写出四不像的文章。
3.价值判断的限制。“把自己当作泥土”和“做皓月一轮”是两首诗对才华不被肯定、志未得骋者提供的解决之道,价值判断的倾向清晰而具体。考生可以据此分析因果、意义、价值。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对两首诗,考生可单选其一,也可综合写作。侧重第一首诗强调转变自身心态、处世姿态;侧重第二首诗强调积蓄力量才能实现理想、兑现才华;两者兼之,综合分析,提供全面的解决问题之道,做星星不为人知,还可以做月亮;做不成月亮,还可以去做泥土。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从材料出发,考生可以辩证分析志不得骋的因由,论证以“虚怀若谷”“蓄积力量”为解决之道的合理性、必要性;可以引述古今中外的相关人事、言论,阐发怀才不遇之低谷中自处的要义。材料中涉及多对关系——才华的自我认知与环境的限制、自视过高与恰当的自我看待、面对局限的沮丧失意与厚积薄发等。考生也可以综合多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落笔行文的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或六字连珠式结构,称引诗句内容,析因究果、探讨恰当做法及意义价值。
解题
本题属于诗句组合式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其中哲理、联系现实人生进行议论的能力。材料中的诗句寓哲理于形象,考生需要透过形象性分析哲理内涵,并在行文中不只论及观点、依据,还要有充分的论证分析,避免“观点+事例”型文章的出现。解题需同时析出论题、观点方为完整,即针对“如何面对才华不得发挥”这一现象,经过分析顺利得出“放低姿态”“厚积薄发”这一观点态度。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把自己当珍珠,不如把自己当泥土。
2.虚怀若谷,谦逊看待个人才能。
3.厚积薄发,让才华积淀成一轮明月。
4.没人识得星星一颗,那就做皓月一轮。
5.做不得皓月,不妨做泥土。
……
偏题立意:
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偏离题旨。)
2.无悔过一生。(偏离题旨。)
3.谦逊的意义。(断章取义。)
4.将个人才华与为群体做贡献结合。(偏离题旨。)
……
下水文
虚怀自视,蓄才成华
成为一棵熠熠生辉的珍珠,是很多有志青年的理想。然而把自己当作珍珠,不免时时生出被埋没的痛苦感受;视己若星辰,或没人识得你是哪一颗。倘若才能得不到期望中的认可,该如何自处?
与其诅咒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如在坚忍中积蓄力量,默默耕耘。
虚名浮利不能固身,但才能的积累、实力的积蓄从不说谎。耐心地培育你的才能,让它由幼小至茁壮,从虚浮到踏实,是怀才得遇的宽广大路。遥想先秦时期,习纵横之术、自视甚高的苏秦游历多年而无得,潦倒困窘而归家。珍珠蒙尘,遭弃如敝履。受此大挫的他转而刻苦攻读太公《阴符》,厚积之后薄发,再度游说列国终得到燕文公赏识,(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继而以“合纵”抗击强秦,一朝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才华之花的绽放向来不是靠自说自话,而是能力蓄积之后的耀眼夺目。倘若苏秦前期受挫便一蹶不振,以为世人皆有眼无珠,为遭到埋没而痛苦怨艾,他的宏图大志便只会堕入历史的尘泥,无人知晓、无人在意。
自视甚高不如俯身低处,成功之路或许会在脚下铺就。
世事易者少有,困难往往而是。对身负才能的人来说,其中至难,莫过于虚怀自视、放低身段为众躬行。浮士德万方求索,而幸福之感仍拒他于千里之外;直至以己成人,移山填海,才得一尝世间美好的滋味。自视才高的人难以放下身段,就如同披甲将士难以屈身行礼。但行走人世间,欲有所为便不能只顾高高在上,要身负之才得以施展便不能只是高值求沽。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人如《秋水》中的河伯般“以为莫己若”,最终落得个贻笑大方的下场。大言炎炎、自高自大不难,难的是躬身入局、俯身低就,用切实的奋斗与若谷的心态做出成就,铺垫后来者的进阶高光。怀才不遇者的呼告惹人同情,但放低身段,终有所成的人生更值得我们推重。
尘世喧嚣,无论所奋斗者为何,都困难重重。用始终如一的不懈努力奠基,以虚怀若谷的谦逊低调省事省己,世间便可少些不得志的才子,多一众才若明月的志士。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局限于迄今为止人类认知的东西,而想象力却包含整个世界,包括我们今天没有认知的事物。
爱因斯坦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为爱因斯坦的一则名言材料。名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论断开篇,分析了“想象力”与“知识”主次关系的缘由:一个是对人类已有认知内容的探究,一个还包含对未知领域内容的探索。情境的设定要求学生行文必须以“想象力与知识关系”作为联想和思考的出发点,不可断章取义,单纯分析“想象力”的创新价值。
2.典型任务的限制。“爱因斯坦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爱因斯坦的话是思维的起点,考生的思考和感悟要由此展开,“谈谈你的看法”表明文体以议论性文本为佳。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学生对此的思考和感悟可以是赞同,也可以是反对,立意角度自然也就多元化。学生可以从赞同的角度分析何为“想象力”,“想象力”对创新的价值。(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的缘由等;可以从如何培养“想象力”的角度出发,呼唤让学生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模式;也可以探究“知识”对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否定爱因斯坦的论断。
2.联想和思考开放。考生可结合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人物事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对比思考,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比如从正面角度谈及“想象力价值”时可以列举其对科学、文化、建筑等的影响,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戴尔成功创建电脑王国,刘慈欣创作科幻作品等,重点谈及“知识”价值时可以列举陈景润、袁隆平 、戚发轫等人以扎实知识基础铸就成功的事例。
解题
本题属于名言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意识。情境设定并不庞杂,却非常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本题为二元关系型题目,考生要对二元关系进行辨析,从思维内核看,依然是2020年全国一卷的思维设定。爱因斯坦的名言虽然强调了“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但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行文有物、言之成理皆可。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知识和“想象力”一样重要。
2.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3. 知识是想象力之本。
4. 挟想象以遨游 抱知识而长终。
5. 知识有限 想象无限。
6. 想象力,是你的超能力。
……
偏题立意:
1. 思想的力量。(偷换概念。)
2.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立意走偏。)
3.全面看事物。(脱离材料。)
……
下水文
挟想象以遨游 抱知识而长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局限于迄今为止人类认知的东西,而想象力却包含整个世界,包括我们今天没有认知的事物。的确,正是因了想象力的加持,人类这能思想的苇草方能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不断进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但是,知识和想象力一样重要。
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
杜威说:“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超出常人的想象力,正是许多杰出成就的源头所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力造就了历史上的那些成功人士,也造就了人类的辉煌文明。如果爱因斯坦没有想象力,相对论的伟大理论就不会诞生;(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如果瓦特没有想象力,蒸汽文明的动力源泉就不会得到改进;如果“嫦娥一号”研发团队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几千年中国人奔月理想的实现。正是因为有了想象力,人类才可以不断取得科技的进步。但是,如果瓦特生活在蒙昧的蛮荒时代,没有现代现代科学的知识,恐怕也造不出蒸汽机。在古代 ,富有想象力的祖先,因为没有航天知识,他们的飞天梦不过是给自己制造一双翅膀。
想象力是浪漫诗意的火种,知识是想象力的燃料。
我们喜欢刘慈欣的小说,他的小说充满科学的想象,但是我们不知道作家刘慈欣是一个电力高级工程师。给地球装上发动机,这也真是电力工程师才能想到的,刘慈欣的成功在于给知识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如果一个人没有科学知识为基础,只能胡思乱想一些违背常识,违背科学的荒唐的想法。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脱离知识,单凭想象创造万物。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想象力才有影响现实的可能。我们不能因为想象力的重要就忽视了知识的价值。
正如薛定谔所言:“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发现前人未见的,而是在人人所见到的现象中想到前人所没有想到的。
卢梭说:“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园地,更是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变迁。真实期待跨越,未来需要想象,挟想象以遨游,抱知识而长终,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追寻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到北京,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花费500元左右;坐飞机只需两个半小时,打折机票不到500元。然而,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却选了更加漫长的道路。他用了6天时间来规划。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花了381元车费,才从上海到达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真是“又挤,又慢,又麻烦”。(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这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他又反对那些鄙视和排斥公交车的言论,他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而这趟“公交之旅”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
唐同学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群体的热议。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对此事的讨论,校刊“自由谈”栏目确定了三个话题进行征稿,分别是:
①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②无字书更胜有字书;
③小我如何变成大我。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2021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二年级调研考试。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真实情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选择坐公交从上海到达北京的公交之旅的经历、感受;其二,唐同学反对那些鄙视和排斥公交车的言论以及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的观念;其三,唐同学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学生的热议。这一真实情境,是考生思考与写作的起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对此事的讨论”,“此事”便是指唐同学“公交之旅”一事,考生要针对“此事”进行讨论;讨论语境之下,文体以议论文为宜;既是校刊征稿,(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考生的写作对象便是本校同学,考生有对象意识,“校刊'自由谈’栏目确定了三个话题进行征稿”“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限定考生写作不能随意漫谈,要从“①快时代何妨慢慢走;②无字书更胜有字书;③小我如何变成大我”三个话题中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进行写作。
3.价值判断的限制。从材料的陈述中可以捕捉到命题人是肯定唐同学的公交之旅的。比如“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再如“他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而这趟'公交之旅’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从“快时代何妨慢慢走;无字书更胜有字书;小我如何变成大我”三个话题也可推知,题目是肯定唐同学的行为的。所以考生不能否定唐同学的做法。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本题属于话题作文,且提供了“快时代何妨慢慢走;无字书更胜有字书;小我如何变成大我”等三个话题,这就给了考生自由选择和自由发挥的余地,考生可以选取三个话题中的任何一个话题进行立意,所以立意的角度很自由。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在认可唐同学行为的基础上,思考这种出行方式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比如感受到国家如何之大、区域如何之丰富,考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积淀去联想思考;再如这趟“公交之旅”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可以联想他看到了哪些人的什么样的真实的生活;还可以思考这种出行方式锻炼了他哪些能力,思考这种出行方式对自身成长的好处有哪些……
考生也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针对任务部分的三个话题展开联想和思考。比如快时代为什么需要慢慢走?这趟公交之旅让唐同学读到什么样的“无字书”,这样的“无字书”何以“更胜”有字书;唐同学如何在“公交之旅”中由“小我”成长为“大我”?
解题
本题是一道有限制的话题作文,不同于以往只有话题而没有背景材料或不强调话题和背景材料的必然关系的话题作文。题目中的话题直接来源于材料,也可以说话题是从材料中提取出的观点。同时,题目还有具体的写作情境和写作任务,考生写作时千万不能忽视材料,更不可完全置之不理,一定要回应材料。此外,材料中唐同学的行为非常具有讨论价值,当下青年一代享受着祖国发展的红利,足不出户就可以上天入地感受美好生活,但却很少亲身体验,甚至逐渐完全脱离地气。本题目以极小的切口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注社会发展。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2.无字书更胜有字书。
3.小我如何变成大我。
4.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5.慢慢走,欣赏美丽中国。
6.慢慢走,感受真实生活。
……
偏题立意:
1.公交之旅。(只抓住材料的个别语句,未完整把握题目的意思,不符合题意。)
2.我看唐同学的公交之旅。(没有扣住题目中限定的话题,偏离题意。)
……
下水文
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用6天时间来规划公交线路,然后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从上海到达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真是“又挤,又慢,又麻烦”。但他在“公交之旅”中感受了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也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
或许,很多同学会质疑,这样旅行有意义吗?从上海到北京,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花费500元左右;坐飞机只需两个半小时,打折机票不到500元。唐同学的六天五夜花了381元车费,不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却要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何必呢?不错,这是艰难的旅行,唐同学也吃了很多苦,但他体验到“行万里路”的真实滋味,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也正是我们缺失的体验。
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像唐同学这样慢慢走,去感受真实的生活。
唐同学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多,获得了成长,而这就是得益于慢慢走。2019高考结束后的第四天,山西朔州城区一中633班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历经17天途经5省,骑行1800多公里从朔州去到上海。(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这一路的骑行是难得的成长历程,学生们不仅有知识的收获,更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真可谓是一场特殊而有意义的成人礼。在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下,虽然可以秀才不出门,日行八万里,但对世界的认知光靠网络是不够的。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才能不断成长。
快时代,我们也需要“慢”的情怀,在“慢”中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享受着国家发展的成果。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日新月异,我们也努力适应并跟上时代的节奏,慢慢地,我们只关注速度,关注效率,选择性地忽视了真实的生活,于是我们好像生活在浮云之上,有知识也缺失了那么一些地气。生活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多一些真切的感受,见证生活的美好。就像唐同学在旅行中感受到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如果他选择坐高铁或飞机,可以看到美,但这种美往往是过眼云烟,不可能触动心灵,也就不可能感触深刻。所以,慢慢走,才能深入体味生活中的美,获得美的享受。
慢慢走,欣赏啊,品味生活的美好,从而获得别样的成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