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整体视野的理很难讲——《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圆其说能力上升为哲学的整体性》

理之所以难讲,就是因为缺乏整体性而必然导致立场各异的众说纷纭,而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便是其中的标志性对立,明明只代表哲学的局部,却非要在各自狭隘的语境内强装哲学的整体,所以只有将它们彻底打回原形才能显露哲学的真容。

既然唯物与唯心只是哲学的两个属性,这样降格处理才能让哲学真正合理,那么这个用逻辑铺陈出来的抽象的理又合于哪儿呢?如果继续合于哲学,那么哲学从名词的学科属性上依然难以区分于其他学科各自清晰的,比如西方哲学史定义哲学源头始于泰勒斯,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迷信考古学证据的错误——泰勒斯据以催生学术哲学的非学术哲学知识显然亦是哲学,这些知识的起点在人之初,那时的知识形态可以被考古学证明,但不能由考古学决定,即便找到考古学证据,依然只能靠逻辑推理揣摩先人的智慧。

正确地理解了西方哲学在哲学史上起点的这个错误,就不难理解西方哲学何以坐井观天了——西方哲学越发展就越侧重于探求本体的本质的术,术与科学高度同质化,它们都是哲学的局部,不是整体,所以他们显然忽视了对据以产生术的整体性的道的思考。

但其实,人类在第一次哲学高峰处,各个分支文明的文化先贤都用道、梵、逻辑、理念等这样单一概念在整体性地表述哲学这个命题,只不过受逻辑学发展局限,在当时无法全面清晰地透彻表述而已。

在那以后,其实全人类的专家学者都在坐井观天中等待逻辑学的发展,只不过西方哲学相对坐井观天色彩更明显些而已。按照矛盾、阴阳关系的两面性,优点的极处一定直接等于缺点,缺点的极处一定直接等于优点,所以逻辑学在科学的助力下,在西方文明率先得到了精细化,因而让西方文明在近现代获得了绝对的文明比较优势,这些与野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民主化一起构成哲学常识化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唯物辩证法便是常识化解读哲学与道的最佳逻辑工具,我的哲学常识化和普及化理念也在唯物辩证法与《道德经》中的朴素辩证法的帮助下日渐清晰,如今在反复思考哲学的整体性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感觉到用道表述哲学的整体性明显更具象化。

因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最初的本体论研究者都把水与火等可见物当作本体,可在科技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就用雄辩的逻辑证明了一切所见皆虚幻。更神奇的是,用现代不断前沿发展的微观物理学中波粒二象性和暗物质等维度的理论观人所谓的现实世界,还真如佛教所言——一切皆属眼睛这个器官所见的幻象而已。

到底什么才是本体意义上的实在?仍需要科学进一步证明。物理学一直在颠覆人类的时空观,从表面上看,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但没证实,反而是在把曾经以为的实证成了虚,但我还是辩证地认为,这是在用证实的手段证虚,同时也是在证虚中求实。总之,人类一直用逻辑指导的实践活在证的过程中,这个证的过程性的实就等于“我思故我在”的在。

之前我说过,时间不过是空间位移的过程性,现在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空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客观性存在,相对于人来说,作为时间本质的空间位移的过程性就是主观性存在。前面我又说过,是宇宙文明诞生了主观性的人类文明,如果我们承认宇宙文明的主体性,那么宇宙文明“主观”地诞生了人类文明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能正确理解宇宙文明与人类文明的主客观关系必然导致狭隘的唯心主义),同时,空间位移的过程性也就在宇宙文明这个更大的维度内有了客观性。

由此可见,时间在宇宙文明中有空间位移的客观性,却因为人类文明附属于宇宙文明而在一个狭隘的视角内具有了主观性,因而必然地造成了不懂宇宙文明的所有人的整体错觉,所以缺乏哲学整体性的理很难讲,所以我又认为,辩证地认识时间在位移上的过程性的客观性至关重要,或许会对本体的终极发现有关。

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于道,因为当时的科学水平无助于人客观认识宇宙文明,所以《道德经》在大道所代表的宇宙文明与人类文明之道在区分上多有语焉不详的模糊性,所以高屋建瓴的道文化只能靠思辨力极强的修行者在持之以恒的修行中偶然悟得,却依然无法清晰转述,因而其他人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不得不把既不唯物又不唯心的道唯心地玄化,道教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西方文明由科学促进的哲学进步,参照西方科学与哲学重新解读中华传统道文化,我们会发现,这个概念对比西方哲学来说,既有本体论意味,又有方法论内容,既可以是人生观,又可以是世界观,更内涵价值观,所以道这个概念在解读人类文明和宇宙文明方面很有优势。

道的上述优势最终集中体现在一言以蔽之的概括性上,这种概括性就是我一直说不清楚的整体性。我认为,用这样一个道的概念取代和替代哲学这个令人费解的名词,在解读文明时相对比较具象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厘清哲学这个名称与其它学科的边界,因为其他学科在名称上的共性中就有强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味,而哲学的本体论意味只有造道、梵、逻辑、理念这类名词才能概括进去,可以极大降低学习和思考哲学问题时诸多不必要的错觉。

道相对于旧哲学这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均优势明显,经过重新解读,远比继续运用哲学这个易与其他学科相冲突的概念更便于普及,更于文明的主动积极进步有利。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道就是哲学遍寻不着的整体性,那么换不换这个名称当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