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揭密 011(五) 2019年第86期(总441期)
揭密011(五)
童鹤龄
1
八、011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011基地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5年初到1965年11月。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采取老厂对口搬迁建成了128厂和315厂,改扩建成了185厂和新建了黔江机电安装公司。这个阶段的建设特点,是上马要求急,准备时间短,要求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搬迁、当年投产、当年出产品,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较好。经过努力,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既定任务,主要生产建设工程按计划全面实现。
第二阶段,是从1965年的下半年到1969年底。这近五年的时间是基地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建成了三十四个工厂和二个辅助项目。这个阶段的建设特点是对口包建,全面铺开,“打一、备一、看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可以说,这是011基地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年,大上的年。
第三阶段,是从1970年到1974年。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口支援,又增建了十一个辅机工厂,因而形成了011基地的第二个建设高潮,第二次基建大上的时期。
第四阶段,是1974年以后进入重点调整建设时期。但基地的建设主要在前十年,即在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起来的。
创业者们在居住的村寨露天吃饭
一、三厂建设。011基地的建设序幕是从1965年128厂、315厂的对口迁建和185厂的改扩建拉开的。这三个厂是三机部“三五”期间第一批在贵州地区建成的工厂,011基地建设第一阶段上马的项目,也是基地最早建成的项目。因此,这三个厂可谓011基地的“老厂”。其中,128厂、315厂是分别由上海118厂、天津105厂负责对口分搬建设的;185厂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扩建的。185厂原为地方国营贵阳电机厂,始建于1958年,1962年10月划归三机部第四工业管理局(航空工业局),转为国防军工厂。
这三个厂,从1964年末开始筹建,1965年,根据三机部下达的基本建设计划,要求当年建成投产。因此,任务紧迫,且又是第一批在内陆建设的工厂,对于山区建设,还没有经验。为了如期保质地完成建设任务,三厂在组织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动全体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贯彻集中力量打基建歼灭战的方针;同时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建设工厂。贵州省委等领导机关对三厂建设极为重视,在物资、劳力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三厂建设从4月初开始到11月末建成,基本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搬迁、当年投产、当年出产品的目标,不但建设速度快,而且工程质量较好,为011基地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二、1966年的基建歼灭战。如果把011基地建设比作一台蔚为壮阔的大戏,那么三厂的建设只不过是大戏的一个小小的序幕,而这台戏的高潮还在后头,这就是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基建歼灭战。
鉴于国际形势和国内战备的需要,011基地的建设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力争以二年的时间,完成原定的三年的主要任务”的口号,一切工作都要围绕1968年出飞机这一总目标来安排。为此,011工程指挥部制订了总体战略部署和1966年歼灭战役规划,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分期分批地打歼灭战,开始了五大战役。
四、建设高潮再起。1969年2月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调工程兵52师118团加强贵州歼击机生产基地的施工力量”的电令。为了尽快实现毛主席关于加快三线建设的指示,贵州省革委生产领导小组和三机部军管会分别召开了力争“八一”,确保“十一”把歼-7型飞机送上天的会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011基地建设又有了新的转机,逐步形成和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建设速度有所加快,有十八个工厂开始部分动用投产。
从1965年到1969年底,011基地的建设从踏勘布点、选址定点,到部分建成动用投产。五年中,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基地建设几乎一开始就处于困境,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由于广大干部、职工、三线建设者们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五年来,作为一个建设阶段,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首先,为初步改变航空工业的布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69年底,航空工业三线地区的规模和能力在整个航空工业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其次,为进一步加强航空产品的配套能力,特别是三线地区的配套能力做出了贡献,已有十八个工厂部分动用投产,为航空工业的后方基地实现主辅机配套打下了初步基础。第三,锻炼和建立了一支扎根三线建设的职工队伍。
70年代,贵州航空工业云马厂的生产报捷
1
“干打垒”,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特色建筑。它所体现的是勤俭建国精神在建筑标准上的一个局部的非常时期的具体实践。今天看来,这是不可取的。但在中国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环境条件下,是有其进步和积极意义的。但是,把它作为带有普通意义的东西而长时间地加以强制推行,那就必然要适得其反,走向事物和历史的反面,以致发展到弊多利少,甚至带来很大的贻害。
“干打垒”建厂房。所谓“干打垒”是指用不规则的石块和灰浆砌成的建筑物
可以说,从011基地建设一开始,贯彻“干打垒”,精神就提出来了。当时,一些工厂已经批准建设的标准住房都改成了“干打垒”,刚完工的医院病房水磨石地坪强行要求改成水泥地坪。修建“干打垒”的造价控制在40元/平方米以下。
1966年3月,在011工程党委扩大会议上,“干打垒”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提出来。“干打垒”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是一场阶级斗争。“干打垒”成为011基地生活性设施标准的政治建筑物,以致上纲上线为“是在内陆建设上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问题”。
“干打垒”精神在011基地的前期建设中,不仅得到了不折不扣、淋漓尽致的贯彻执行,而且有所发展,各单位修建的“干打垒”建筑物就有六十至七十平方米,住宅建筑80%以上都是“干打垒”。由于建筑标准过低,质量太差,无法使用,若经大修使用,也是得不偿失。仅1978-1981年的四年中,就报废“干打垒”建筑67538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到1981年止,报废和无法利用的“干打垒”建筑就达六百栋以上。可见“干打垒”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是何其大哟。
作为011基地建设的教训,我们在这里提及,是因为它的后果太令人难忘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矣。
贵航云马厂二区建厂时的职工干打垒住房
1
十、011的调整、改建与第二个建设高潮
从1970年开始011基地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建设时期,这个时期的建设特点,是以调整改建为中心的同时,又增建了十一个辅机工厂,因而形成了011基地基本建设的第二次大上,第二个建设高潮。
一、大调整、大改建
1969年底,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与三机部军队管会主任周洪波等一行到贵州视察011系统各工厂。在听取各工厂关于原定布局不够合理,给生产协作和运输等带来很多问题,不利于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等情况的汇报后,作出了对几个主机厂和专业化厂进行调整的决定。由此,011基地便开始了以调整、改建为中心的建设时期,开始了大调整、大改建的工作。
这次调整,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要尽可能纠正过去工厂布点过于分散和专业分工过细的弊端;在工作方针上,坚持了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力求通过调整逐步完善生产条件。实践表明,这次调整主流是好的,是成功的:(1)调整了部分工厂(重点是飞机、发动机工厂)的布局;(2)加强了锻、铸能力;(3)加强了设计力量,将011办事处第一、第二设计室升格为011基地第一、第二设计所建制,并增加了部分技术力量和试验条件,基本上具备了产品改进改型的设计能力;(4)补充了技术后方条件,增加了水、电、风、气能力;(5)改善了生活福利和后勤服务条件,增加了生活配套工程,增建了三个医院等。
1971年3月,贵州航空工业302医院配置的第一辆救护车正在运送病人
然而这次调整也不一帆风顺。特别是调整之际,正是林彪、“四人帮”猖狂之时,给当时的调整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这次调整,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基地“大分散,小也分散”的局面和建筑标准过低的问题。
二、第二个建设高潮
到1969年底,011基地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整个基地尚无一个工厂能够全面投产。1970年伊始,周恩来总理就发出了“贵州歼击机基地1970年一定要建成”的命令。面临这一紧迫的任务,1970年基地组织和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以调整、改建为中心,以当年试制成功歼-6型飞机为目标,组织开展了三次基建大会战,又一次掀起了基本建设的高潮。为争取时间,加速三线建设,经国家计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批准,三机部决定1970年下半年在贵州地区再增建144、126、3508、222、335、166等六个新厂。
1970-1973年的四年,是011基地调整建设的高潮时期,也是基地建设的第二次大上时期。这四年,除完成大量的调整、改建项目外,还新上了一批项目。至此,011基地经过九年的建设,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航空工业基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它标志着011基地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日趋结束,建设高峰时期即将过去。(完)
· 作者简介
童鹤龄:男 ,1947年5月生安徽人,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航空工业三0二医院文化顾问,曾任三0二医院院长助理、工会主席。长期在贵州地区三线航空企业单位工作,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作。有50多年的写作经历,发表各类作品3000余篇计300多万字。创作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散文、杂文、随笔及科普作品见长,还有大量的新闻稿件和几十部舞台剧、电视专题片及小说、歌词作品、摄影作品。曾经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8集系列论证片《龙腾东方》撰写三线建设集《三线巡航》。个人出有文学专著《还我国酒》《超限飞行》《屹立高原蓝天间》3部;主编、参与编写航空工业、贵航集团、贵州省、安顺市、医院内刊等书刊30多部及文化画册20余册;有10多篇重要作品在《南风窗》杂志上发表,有500余篇作品在国务院主办刊物、卫生部主办刊物及国内外报刊杂志上转载。20多年来,创作相对集中在中国三线建设及特色人物上,尤其是退休以来,创作小有成果,数十篇作品获省部级及贵航集团、安顺市创作奖;2017年4月荣获安顺市十佳读书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