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口窍按摩法
口窍包括唇、舌、齿、咽喉在内。
口为脾之窍,故有 “脾开窍于口” 和“其华在唇”之说。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在对饮食的受纳与运化方面,口与脾的功能是协调一致的。正如《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即指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脾气才能通于口,表现食欲正常。相反,脾气不和则饮食不化,而不思纳食。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说明脾的精华之气能反映于唇。
这与脾主肌肉、脾气通于口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口唇的变化与脾直接相关,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 反之,则口唇淡白不泽; 脾胃湿热,则口疮口臭等。
舌为心之窍,故有“心开窍于舌”之说。心虽位于胸中,但心的别络上行于舌,舌上的变化与心直接相关,即指心若有了病变,易从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体淡白; 心火上炎,则舌尖发红或舌体糜烂; 心血瘀阻,则舌体紫暗或现瘀斑、瘀点;热入心室或痰迷心窍,则见舌强言蹇 (jiǎn,音减,指说话不利、不清)。由于心的生理与病理均能反映于舌,故又有 “舌为心之苗”之说。
齿为骨之余,骨乃肾所主。肾主藏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赖髓养,同样齿亦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光泽坚固; 肾精不足,则牙齿枯槁、松动易脱。
咽喉是呼吸气出入的门户,也是发音的主要器官,又是手太阴肺经的必经之地,故咽喉的通气与发音,直接受到肺气的影响。一旦肺经受邪产生病变,往往会引起声音嘶哑,甚至出现咽喉肿胀、呼吸困难等危重病症。
从上可见,口窍与脾、心、肾、肺四脏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口窍布有很多窍穴 (承浆、地仓、人迎、兑端、廉泉) 和奇穴 (燕口、舌柱、唇里、外金津玉液、蛾根、洪音)。
按摩口窍,具有通调任督,苏醒厥逆,生津健脾,帮助消化,益肾固齿,清咽利肺,清心泻火等多种作用。坚持按摩者,食欲正常,牙齿坚固光泽,不仅能防治舌、齿、咽喉部的疾病,而且对昏迷不醒、中风偏瘫、舌强不语等危重病症,具有一定的救治作用。
图3—110 推下颌
操作方法:
①揉舌柱 先将舌体向上翘起,以暴露舌柱穴,再用一手拇、食两指指端,伸入口内捏住舌柱穴作轻轻揉动,片刻即止。具有疏通心络,清热生津的作用。若用力掐此穴,有苏厥逆的作用。
②掐兑端 用一手拇指或中指指甲轻掐上唇正中兑端穴3~5下,掐后加揉10~20次。具有疏通督脉之作用。
③按承浆 用一手拇指或食指指端,由轻渐重地按压承浆穴3~5下。其作用详见“穴位按摩法”一节中 “揉推承浆”。
④按颊车 用两手拇指或中指指腹,按于颊车穴上,由轻渐重地按压该穴1分钟左右,按后还可加揉。
⑤推下颌 两手拇、食指同时分开,从大拇指及虎口部托住整个下巴,其余四指自然放于面颊两侧,呈棒头状,再用两手拇指指面,自下颌正中向两旁分推20~30次。具有疏通经络、生津固齿的作用。
⑥揉人迎 用一手拇、食指指端,分别按于两侧人迎穴上,同时揉动20~30次。具有清咽利肺的作用。
⑦捏津液 用一手拇、食指指甲,分别置于外金津玉液上,两指相对用力,捏拿住此两穴,并往上提拿,至局部有酸痛感为度。
具有疏通任脉,生津益肾之功。若捏后口中生有津液应分次咽下,不可吐出。
⑧拿洪音 用一手拇、食指分开,对拿住两侧洪音穴,对拿时不断作有节律的吞咽动作5~10次。具有生津健脾,清热利咽的作用。
⑨顶蛾根 用两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分别置于两侧蛾根穴上,向上用力顶住该奇穴1分钟左右。具有固齿防蛀的作用。
⑩锁口 用一手拇、食指端分开,食指按于鼻中沟的人中穴上,食指按于下嘴唇下端正中的承浆穴上,两手指同时用力,将上下嘴唇并拢捏起,并重按此两穴,至有胀痛感为度。具有上通督脉、下通任脉,沟通阴阳的作用。
(11)叩齿。
(12)搅海 接着叩齿后,将舌尖抵于上唇内、门牙外,沿着牙齿外侧之牙床,从左到右、从上至下地搅转一圈为1遍,共搅7~9遍 (以后可逐步增加到几十遍),再向相反的方向搅转,次数相等; 然后作吸腮动作10余次,以促进唾液分泌,并将唾液积于口中鼓漱20~30次,漱毕分3口咽下,咽时最好能意想咽至脐下。具有生津补肾、健脾助运、洁齿利咽的作用。
晨起作口窍按摩应在刷牙、清洁口腔后进行。但叩齿与搅海两节可随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