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顺宽:采蒲台的苇

“采蒲台”是雄安新区的一个淀中村。初次知道“采蒲台”这个小村,还是通过孙犁的小说《采蒲台的苇》。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小说里还有一段话深深地吸引着我:“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第一次来到采蒲台是在雄安新区成立以后。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就被这里的苇所吸引。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苇,主要的经济来源依然是织席、织苇箔等芦苇制品。这种流传几百年的老手艺也许会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而消失。

随后又去过几次采蒲台,也为专门记录一下这里的人和苇这种渊源不断的关系。

采蒲台位于白洋淀东南方,北接安新县,总面积0.6平方公里,全村3000多人,周围被芦苇荡包围。

前街的烈士祠,供奉着几十位为国捐躯的采蒲台籍民族英雄的铮铮铁骨。

芦苇的收割和成品,都是通过船路运到村里、村外的。

村民用苇锊(lüè)子锊掉劈开芦苇上面的苇皮。以前用两个竹片,现在多用铁片制成。

苇花和苇杆底部都要清理掉,只剩下苇杆,便于编织苇席、苇箔。

浸水,是加工苇席、苇箔的主要工序之一。

苇碡(zhóu),这是用来压芦苇篾(miè)片的工具,是用石头制成。直到把苇篾压的像皮子一样,这样编织出的苇席才结实耐用。

织苇席的人们。这种苇席现在用量不如从前,以前北方家家户户都有,铺炕、搭棚、苫粮草、扎牌楼等,均用苇席。现在基本都不用了。

邻居家的孩子正在看着老人织苇箔。长大后,他们也许在也见不到这个了。

织苇席、苇箔这些手工活,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干。

但老郝家的二女儿依然跟随老郝学会了织箔。

搬运加工好的苇箔。

堆在家门口等待出售的苇箔。

初步加工好的苇杆,杠回家准备进行苇箔的加工。

被清理掉的苇皮、苇花就用来烧火做饭。

船顶上放置的苇箔,有一定的挡风遮雨的功能。

村里以“郝”姓人士居多,老俩口都已经80多了,织了一辈子的苇席、苇箔。这也是为老俩口拍摄人生中第一个合影。

由于村子面积小、房屋多,孩子们只能在房前屋后的过道里玩耍。


汪顺宽:热爱摄影多年,利用业余和休假期间,进行摄影创作,相机是我很好的表达工具,图片表明了我是怎样观察这个世界的。相机也是我的“第三只眼”,用这“第三只眼”来看世界、拍摄世界、感悟世界,世界就会更美丽。

(0)

相关推荐

  • 又见芦花漫天飞

    那日出城,路上看见了好几片不大的芦苇丛,一株株金黄色的芦花在冬日午后的阳光里摇曳着. 看着这芦苇荡,我不由地想起了记忆深处那个采芦花的少年,还有用芦花来编织芦花鞋卖钱维持生计的那一家人.在那个举步维艰 ...

  • 织席子

    织席子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 ...

  • 故乡芦苇园 / 贺养初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74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故乡芦苇园 ...

  • 冬来踏秋去(一)

    今年秋天,我因为种种原因,甚至没有一场哪怕是近郊的远足.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秋天怀有莫名执着的人,几乎是一种灾难.不知多少次,我在梦中将自己置身某个"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地方,看 ...

  • 会思考的芦苇

    法国著名的科学家  思想家兼哲学家帕斯卡 有一本著名的哲理散文书 <人 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他在书中说道 人 就像是一根芦苇一样 脆弱不堪 然而 之所以我们还不认为自己脆弱 甚至大部分的 ...

  • 编炕蓆

    编炕蓆---逐渐消逝的老行当班班影像 班建勇 过去北方普遍睡火炕.火炕的是由土坯或砖块搭成,炕面多由沙土抹成.为了清洁,炕面上要铺上一层席子"炕席". 北方人家用来铺炕的席子.炕席 ...

  • 荡漾在心中的芦苇

    我的家乡在黄河南岸,那里盛产芦苇.每到秋天,整个村庄淹没在芦苇的海洋中,一片片的芦苇随着秋风摇曳生姿,哗拉拉的摆动很是壮观.芦花飘飘的季节是我们老家最美的时候.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钻到芦苇地里 ...

  • 【西散原创】马秀芳作品 | 那一片芦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对芦苇的念念不忘,源于什么时候,说不清 ...

  • 在灵璧县北老家的往事

    灵璧故事 由打苇萡所想到的   文 /  邱德龙 说到打苇萡,对于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知之甚少.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到冬闲季节那可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无闲人,一派繁忙景像. 萡(bo),音同 ...

  • 民国的盘锦产最好的苇席,可是关键的踩碌碡技术,却无法继续传承

    民国时期,盘锦编制苇席的手工艺人在编席子时,需要一个特别关键的步骤,名字叫作踩碌碡,可如今该工艺已经失传.踩碌碡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