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八十五首《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赋得暮雨送李曹

     【中唐·韦应物·五言律诗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拼音版:

chǔ jiāng wēi yǔ lǐ,jiàn yè mù zhōng shí。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mò mò fān lái zhòng,míng míng niǎo qù chí。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hǎi mén shēn bú jiàn,pǔ shù yuǎn hán zī。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xiāng sòng qíng wú xiàn,zhān jīn bǐ sàn sī。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作品介绍]

《赋得暮雨送李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注释]

⑴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⑵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
⑶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⑷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
⑸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⑹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⑺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⑻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晋张协《杂诗》:“密雨如散丝。”

  [译文]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语言简淡,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赏析

壹/

文学赏析

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正是远去行人的写照。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名家评价

《艇斋诗话》:唐人诗用“迟”字皆得意。……韦苏州《细雨》诗:“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亦佳句。

《韦孟全集》:起甚佳,余复称是。

《瀛奎律髓》:三四绝妙,天下诵之。

《四溟诗话》:梁简文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虽有所祖,然青愈于蓝矣。

《唐诗笺要》:通首无一语松放“暮雨”,此又以细切见精神者,韦苏州之不可方物如此。

《唐诗观澜集》:冲淡夷犹,读之令人神往。

《网师园唐诗笺》:双起点题(首二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三四与老杜“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各尽其妙。纪昀:净细。

佚名

赏析

贰/

韦应物是中唐一位知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是他的一首五言送友佳作。他运用自己娴熟的抒写山水田园的笔法,来写送别诗,含蓄蕴藉,自然流丽。
        从诗题可知,在一个阴雨绵绵山重水绿的傍晚,诗人送别朋友李曹 (一作李胄,或李渭,生平似不可考) 来到了江边,情动于中而形于辞。
        首联点明送李曹的地点、时间和气候。“楚江”,长江至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今安徽省境内) ,古代属于楚地,故名。“建业”,今南京市,汉代以前叫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故称“晨钟暮鼓”。这联是说,楚江、建业一带,微微细雨之中,暮钟声声之时,我送朋友来到了江边; 老天也好像是专为我和朋友的离情别绪设景呵。这两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浅淡的水彩画,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淡灰色的调子。
        紧承上文诗人给我们推出了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个特写镜头:缓缓沉重的帆船来了,又载着朋友走了; 冥冥高空中的鸟儿,似乎也不愿离去呵。这是雨中帆真重吗?这是高空鸟儿真迟飞吗?是的,雨中会的; 但那更是朋友难分难舍的情重,所以眼中之景,哪会轻松?哪会疾驰?这是诗人借景抒情,借景传意,深沉含蓄,情深意切。真所谓“情衰则景衰” (吴乔《围炉诗话》 )。可见作者的匠心所在。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进一步写出送友的离情别绪。“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而南京面临长江而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哪能望得见呢?此句暗含朋友李曹已东去远走,只剩下波涛奔流,难再觅踪迹,只见江岸远处的树木水雾缭绕,一片郁郁沉湿,正与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同一神理。这“深不见” 、“远含滋”仅仅是实景吗?不,那也是诗人和朋友分别的怅惘凄恻情感的移植,目中物,眼中景,随心境而迁动,而深沉。
        诗人以微雨、暮钟、帆重、鸟迟、海门、浦树等景物已深切地强烈地渲染出压抑的难离之情,还嫌不够,比这更深沉的是尾音: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其情,送别友人之情深沉无限,我撒在襟上的泪可和雨丝比多少。“散丝”,晋张协《杂诗》 : “密雨如散丝”,可能即此句所本而翻出新意。这“散丝”和开头的“微雨”又前呼后应,将全诗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这首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含蓄而蕴藉,高雅而闲淡,是韦集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佚名

赏析

叁/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曰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着墨,寄情于景,使暮雨之景与送别之情水乳交融,互为生发。

首联不只是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特征,而且渲染了浓重的别离气氛。“微雨” 和 “暮钟”对举,给全诗铺染了深沉、灰暗的基调。烟雨霏霏,薄暮冥冥,使人顿生沉郁、压抑之情; 而纷飞的雨丝,撞击人心的佛寺晚钟,又给人以动荡和不安之感。这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氛围,也正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怅惘、凄戚心境的外化。这两句虽不言情,却有深情隐含其中。随着景物的层层铺写,诗人含蓄的情感便渐次吐露了。

颔联集中笔墨写江上景色。“漠漠”、“冥冥”分别形容帆影、鸟影在暮雨中朦胧不清,“重”、“迟”既是帆席、鸟羽被雨浸透、沾湿的实写,又是诗人惜别的沉重感情的象征。这来帆、去鸟不止是暮雨中景,而且是离人眼中景、心中景。由结句“沾襟比散丝”可知,诗人伫立江畔,早已泪水盈眶。泪眼中的船帆,岂不“漠漠”? 泪眼中的飞鸟,更觉“冥冥”。诗人眼见来帆,遥念离舟,“帆来重” 暗示着离舟驶行亦艰,也许那不是帆湿而重,而是友人留连难去吧? 宿鸟归飞也触动着诗人的愁怀,它飞得那么缓慢,仿佛不是雨水沾湿了鸟翅,而是鸟儿有所眷恋。诗人情不可止,神思飞驰,化为想象。颈联便是虚想之景。

“海门深”而不可见,“浦树远”而润湿葱绿。这种辽远、深邃的境界中,寄寓着更加浓烈的离情别绪。天涯尽头,江流奔涌入海处,正是友人的去所。一样是苍茫的暮色、凄迷的风雨,一叶扁舟漂泊在水云之际,怎不惹人魂牵意绕? 只有栖身雨幕之中的浦树,伴送着天涯游子。称江岸之树为 “浦树”,象征着离别。江淹《别赋》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后人常以“浦”代表离别地点。诗人寄愁心于浦树,他对友人的赤情,就象雨雾滋润的浦树一样深厚、浓郁。

至此,诗篇已描绘出富于立体感的、多层次的画面:背景是烟雨、暮色,占据画面中心的是重帆、迟鸟,空白处使人想起海门、浦树;依次创造出沉重和压抑、眷恋和怅惘、空寂和凄戚的艺术氛围。景物的展现,推动着情感的升华。音容宛在,人各天涯,诗人再也不能自制,情感的浪潮喷涌而出,化作飞洒的泪珠,和满天的雨丝交织、融汇,沾湿了诗人的衣襟,——漫天飞舞的,是雨耶?是泪耶?结句如浓墨泼洒,全诗便在情感的高潮中戛然终止,令人心潮犹动,回味无穷。

苏东坡评韦应物诗说:“寄至味于淡泊。”韦诗的淡,是浓后之淡;语似平淡,情意至浓。

佚名

赏析

肆/

这首诗是诗人经历了在南京的长江边送别好友李曹后所作的咏暮雨诗。诗歌真切描绘了烟雨朦胧的景物,烘托出凄清的境界,隐现黯然伤别的情绪。
        首联点题,“楚江微雨里” 点 “雨”,“建业暮钟时” 点 “暮”。交代送别的地点是南京城外的长江边,送别的时间是傍晚,送别的情景是烟雨朦胧之中。为下文铺垫了压抑的气氛和灰暗的色彩。“楚江”,即楚地长江。李太白诗集注: “大江自三峡以下直至濡须口,皆楚境,故称楚江。”
        颔联紧承上联压抑的气氛,写 “微雨” 给万物带来的沉重。水气迷茫中,船帆行驶迟缓、吃力; 雨天傍晚,雨雾蒙蒙,小鸟振翅、奋力难速飞。自然衬托上文: “帆来重”、“漠漠” 衬托“微雨”,“鸟去迟”、“冥冥” 衬托薄“暮”。“重” 与 “迟” 寓送别之人的心情,揭示主题,可谓诗眼。
        颈联仍紧承首联,隐含伤别。海门遥远,不能望见。海门,是李曹的去处,在今长江入海口北岸。长江两岸的树木饱含水气,似理解送别人的心情,也被感化了。因 “暮” 而“不见”,因 “雨” 而 “含滋”。诗人艺术感觉敏锐,通过细致的描写,给人暮雨如在眼前之感,又让人观赏了烟雨归舟的画卷。
        结联即景取材,直抒胸臆,喷涌而出离愁别绪。经过前六句诗文的铺写和渲染,诗人置身于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景物构织的画面中,这沉滞迷茫的自然景色与诗人黯然伤别的情绪相交织,诗人再也不能自已,禁不住潸然而泪下。“比” 字自然地将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别情的形象性,又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散丝” 又照应了文首的 “微雨”。
        这首诗选材独具匠心,总是选取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全诗联系紧密,照应自然,浑然一体。

佚名

赏析

伍/

此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咏暮雨的送别诗,重在写景。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诗人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泪水与雨丝同时落下,情与景也巧妙融合。全篇以疏淡有致的笔墨,绘出一幅动静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烟雨图,表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致的观察和精微的刻画。

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 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 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颔联写暮雨中航行江上,帆湿而重;鸟飞空中,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颈联写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深”和“远”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 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 中,无不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染上离愁别绪。李白有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而海门“不见”,也正暗示李胄的东去,诗人极目而视,神萦 魂牵。

末联写离愁无限,但随着情感迸发,一改含蓄之风而直抒胸臆。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这一字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 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 之《姜斋诗话》)。全诗以“微雨”起,用“散丝”结,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所选景物自然形象,语境朴实深远,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