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之陈式太极拳

https://m.toutiao.com/is/dgCWgY1/?=逝去的武林之陈式太极拳

(一)我的启蒙老师

最新总回忆起我的武术启蒙老师老镖师刘大爷,和我的陈式太极拳的老师黄君纪老师,还有杨式老六路的老师李和生大师。他们都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高人,如果在日本的话,会被政府认定为人间国宝,享受国家的特殊照顾的存在。其目的是保证他们的传统艺术能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可惜,我自己才疏学浅,又因忙于工作学习,无法将老师们的功夫真正学到手,并传承下去,辜负了老师们的希望。也许是更多的是因为时代的客观因素,造成了很多中华武术的精华,随着岁月流逝,那些亲切的面孔,震撼的功夫,只存在我们的记忆和录像中。

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的启蒙老师刘大爷八十有三了,但看上去还是五六十岁的样子,眼不花耳不聋,牙齿一颗也没坏,全部原装。刘大爷在北京后海那一带,也是一个名人了,大家都知道他功夫深不可测,是个少见的外表及其平凡而有身上真本事的人。大爷本是河北沧州人士,自幼习武,精通八极拳和各种拳术,我都不知到底大爷会多少种。十八般兵器也似乎无不通晓,刀剑枪戟随便就是一套,耍的潇洒漂亮,让我们这几个学生羡慕不已,佩服的五体投地,终于相信金庸武侠小说的描写,还真不都是科学幻想、胡说八道。我当时才20铃铛岁,身体不好,无奈到处寻找教太极拳的老师,最后机缘巧合,找到了后海的刘大爷。大爷年事已高早就不再教拳了,只是有几个过去的学生经常过来练拳。自此,不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我基本上都是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骑着自行车,拿着太极剑,一路直奔后海的湖边。一番苦练下来,经过全身从头到脚的酸痛难忍,整个人都彻底变了。每天练几个小时,回家的路上,感到浑身是力,豪气冲天,一股大侠的气概油然而生。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大爷虽然没有正式收徒过,但有很多学生在海外教拳,所以他们归国时,也都来看往大爷,请教些问题。当时的香港的电视台也来过几次,拍了大爷的几套拳法剑法。我和刘大爷学拳,完全是毫无基础的素人,大爷虽然脾气好,但要不是至亲介绍的关系,也绝不会教我的。这就是运气,或者说是缘分吧。但我实在是没有基础,大爷只好一边教我太极拳,一边教我基本功。各种单练的式子配合着比较简单的套路,比如24式太极拳和八极拳。大爷的八极拳已经和沧州的老架完全不同了,几乎进化成了内家拳,需要深厚的内力做基础,才能打出气势。实际上,大爷不论是各种拳法也好,刀剑器械也好,都是带着深厚的内家功夫。传统武术如果练到了大成,实际上不论少林武当,拳种流派,无不都是内家功夫。大爷的内气特别雄厚,内功精湛,我们这些学生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大爷的手柔若无骨,但一根手指头捅过来,比钢锥都坚硬,势不可挡。大爷的身子骨头极重,胳膊一搭,好似被千钧重量压下。马步一沉,我们几个小伙子使出吃奶的力气,也不能推拉扯动他分毫。擒拿点穴更是神奇,往你胳膊上的穴位轻轻一按,便痛地跳起来无法忍耐。更神奇的是大爷的狮吼功,和打雷一般,几分钟源源不断,一直传到后海大湖的远方对岸。站在旁边,感到内脏都被他的声音隐隐地震荡,有点害怕。遗憾的是,因为要去日本留学,和大爷学了两年就分开了。虽然后来大学放暑假时也曾回来和大爷继续复习,但工作后没有时间了。一晃就是十年,最终失去了联系,不知大爷是否去瑞典投奔女儿了?时至今日,大爷教我的东西,差不多都还给大爷了。当年学的吴式太极,陈式太极一路二路,杨式剑,也都忘记了,只记着最简单的八极拳一套。当真惭愧!不过,遗憾虽然太多,但好在认识了大爷,开了眼界,见识了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真功夫,真的比电影里的李连杰吴京之类演员和体制内培养的运动员强太多了。而且大爷教的功夫的内功已经在身上深深扎下了根,功夫已经开始练到了身上,再也不会消失。记得当年我放暑假专程从日本回来找大爷学拳时,大爷看了我打了一遍八极拳,高兴地连声笑着说:“小×能练出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到大爷夸人,我喜不自禁,不敢相信。实际上,我想大爷不是夸我的功夫多好,是看出了我的进步,超过了他的想象,并感到我可以坚持下去,不会半途而废。我这样的从废材素人,走到这一步,练的方向对不对,人的悟性和勤奋如何等等,作为行家的刘大爷,心里早已有数。只可惜,我等无能,大爷的一身好武功,太多的宝贝,都和大爷一起去了。如果有天堂可以相见,我再也不去留学了,好好的在大爷身边习武。

(二)陈式太极拳的故事

和黄君纪老师的相识,也是一个缘分。进入新世纪后,我虽然才四十多岁,但已经工作了三十多年,身心俱疲,于是就自己给自己退休了。每天早晨去龙潭湖公园里打拳,下午去那里散步,就和老头老太太们一样,并和他们混在一起,每天打那些竞赛套路的太极操。但我明白这些并非真正的太极拳,还是在到处找好的太极拳老师。一天,晨练完回家的路上,发现公园里新来了一个老师,在教一个学生陈式太极拳。虽然我的水平很渣,但眼光还是有点的,马上发现老师的水平很好。于是我就上前询问,得知老师刚搬到附近,正准备开办教拳。于是我就成为黄老师的第一批的学生。黄老师打拳教拳都很认真,不好好学,马上就会被赶走,不会在乎学费啥的。后来我了解到,黄老师原来是田秋田老师的弟子,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理事。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原本是陈发科的关门弟子冯志强会长创办的,田秋田老师是研究会的秘书长。说到这里,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知的有关陈发科的弟子,以及他们的特长的一些情况。陈发科祖师年幼时体弱多病,被家人禁止习武,只能学问。但这反而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见识,少了习武之人的凶狠、偏执和狭隘。后陈发科刻苦自己偷偷习武,渐渐功力大增,超过了族中其他人,并因此被推荐移居到了北京。后50余年,陈发科再没有回过陈家沟,死后葬在北京,只是近年才被陈家沟的人将墓地迁回陈家沟。

陈发科的武学成就很高,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他的弟子也基本都是武林高手,带艺投师。这里面成就最高的有这三个人,我想提一下。一个就是济南的洪均生,他特别善于技击,因拜师早,得到了师傅的全面的擒拿技击之法。洪的拳架动作幅度较小,处处以实战技击为目的。洪均生授徒很多,传承较好,主要流传在济南山东一带。第二个就是田秀臣。他也是最早跟随陈发科的弟子之一。田的身材拳架最像师傅,功力很好,打起来大气磅礴,内力深厚,让人看的赏心悦目。当年冯志强也是看了田秀臣的拳后佩服,想拜其为师,但田认为冯已有很好的功夫,还是推荐给老师吧。于是,冯成为陈发科的关门弟子,田秀臣代师授艺。所以,冯田两家因此关系密切。但后来冯志强逐渐有了自己的领悟,并另创心意混元太极,将陈式的拳架大幅修改,使之更加柔化,而田秀臣的传人,他的侄子田秋田等,因为本来的功夫传承与冯不同,却不认可这样的改变,这就出现了田传和冯传的不同。实际上,武术的传承,都是因各人所学不同,体悟不同,会不断出现变化。冯志强原来已经是通臂拳等的大家,将其融入陈拳也是水到渠成,只是这样一来,基本就和陈拳无关了。第三个陈发科的重要弟子,就是李经梧。李经梧本是吴式太极拳的传人,功夫已近大成。后对陈发科的推手技艺十分佩服,拜其为师。李经梧的陈式拳架,接近于田秀臣的拳架,都是陈发科晚年的新架,所以两家关系较好,过去也经常北京北戴河互相走动,进行交流。李经梧也是和冯志强一样,将自己的所学的吴式太极拳的内功,融入了陈拳,使陈拳有了新意和最像太极拳的一派。说到底,陈拳也好,杨式吴式赵堡等也好,拳架流派不重要,根本还是在内功心法。和田传现在的人才凋零完全不同,李经梧的传人很多,也非常优秀和成功。比较有名的是闫芳和她的师姐边稚琴,还有极为她们的师兄,都是功夫高深,但为人极为低调。李经梧一派的拳架虽然是陈式,但内功心法完全是吴式杨式的太极拳的本流正宗的心法,所以才是陈发科的弟子中,唯一一个真正兼备陈拳拳架和太极拳本流的大师。如果你是练杨式吴式的,那练出太极拳纯正内功不奇怪,但你是练陈式的,那就难了。毫不夸张地说,这之间的距离,就像天堑一般,遥不可及。因为这两者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都相差甚远。杨式吴式是陈拳的彻底的升华突变版本,两者的对话基础都几乎不存在。所以,你今天让练杨式的和练陈式的对话,很多时候也是鸡同鸭讲,无法沟通。

(三)黄君纪老师的故事

回到我的老师黄君纪女士的话题。黄老师是最喜欢和我聊拳的了,原因只有一个,按她的说法,她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得懂。不是因为她说的是外语,而是因为曲高和寡,水平的不同,其他人很少能听懂她说什么。所以她很愿意和我聊陈式太极拳的人和事,永远也说不完。其实这也不是孤立的事情,三观不和,不在一个维度的人,是难以沟通的。黄老师的祖上,曾是清末时住广州的最高武官,历代都是读书人,所以大概有些遗传细胞,不仅聪明绝顶,而且武学天分高的可怕。她是老三届内蒙插队的知青出身,返程后在北京一家冷库工作,得了关节炎心脏病这些职业病,严重的无法走路,不得不40岁就退休了。后为了治病开始跟着田秋田老师学拳,一路突飞猛进,功夫大涨,在业内也被广泛认可。

黄老师最遗憾的是,因为是女的,没能真正继承田老师的推手功夫。田秋田老师的陈式推手,可以说是北京第一流的,和推手全国冠军的冯志强老师是半斤八两,不分仲伯。实际上,黄老师虽然没有全部学会田老师的推手,但她的推手也是很厉害,未尝败绩。因为她的内力充足,一般的男的推手高手,也难以胜她,可谓巾帼不逊须眉。我的主页里有她的拳和剑视频,相信大家看后不会有什么怀疑。黄老师的眼光毒辣,你的任何错误动作,她都能一看看出,并模仿得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让你自己看到错误之处。这样的老师,也真的可以上模仿秀了。不仅是外在的动作,就是你的意念不对,也是难逃她的法眼。比如你的哪里僵硬了,内劲不对了,意念过重了,一边顺了等等,都是立刻指出。黄老师随着研究会成员去了一趟北戴河和李经梧老师的弟子们交流,看对方打了一遍拳,回来就偷学了很多东西,内劲涨了一大截,非常高兴。其实,这就是李经梧一派的吴式内家功夫的一部分,这是其他陈拳流派欠缺的。但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我和黄老师还是有些分歧的。和黄老师根红苗正的纯陈拳不同,我从启蒙老师刘大爷那里学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更倾向于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这点,我心里一直这样想着,但和黄老师只是提过几次,没有深入探讨过,因为我不想让她改变想法,人的阅历不同,我之灵丹,可能是他人之毒药。黄老师不在后,我开始学习李和生老师的杨式老六路,深感受益匪浅。李老师是一代太极大师,但不是陈式的,这里就不说了。武学原来本是相同的,只是到达目标的途径不同,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需要寻找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就像太极拳没有标准的套路动作,所谓的动作标准的,都是错误的,因为你外形标准了,内里就不合适了。人的外形动作,必须随着内里内气的增长而变化,越来越柔和松长,你外形永远标准不变,那么要么没有内劲,要么内劲有问题,会出现内气的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内家拳,特别是太极拳,内外必须相辅相合。

现在,陈发科宗师和他的弟子们,都已经不在了。和杨家杨露禅对子女极为严格的教育不同,陈发科的子女继承得较少,功夫主要是传给了他的弟子们。而因为陈发科性格温和谦逊,虽然传授子女们习武,但并不太过分强迫他们练习。大儿子陈照旭很早就被他派回陈家沟教已经失传的族人们学习陈拳,可惜未有几年因故离世。小儿子陈照奎学的更多些,但比起洪均生、田秀臣、李经梧等陈发科的弟子们,基础和天资都有所不如,但也还是和陈发科和他的弟子们朝夕相处,比仍在寒乡僻壤的陈家沟的那些人,条件和成就强太多了。后陈照奎遵照父亲遗嘱,终于回到陈家沟时,他发现陈家沟年轻人学的拳,有太多的问题。他竭尽全力想纠正,但限于时间有限,效果很小。其后果就是,现在的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陈家沟的陈拳,问题多多。比起北京陈发科的弟子传承的陈拳,相差太多,甚至比陈照奎之子陈瑜的拳也相差极大。

陈家沟的陈拳的问题,其实就是两个。第一,没有受到近代的北京引领的的内家拳的风潮,陈发科走后,越发的外家拳化。第二,四大金刚被选送到河南武术队后,为了生计只能习练竞赛套路,去拿金牌。而竞赛套路是阉割了内功心法的只有外形的套路,其理论基础是西方的体操舞蹈,和中华传统武术毫无关系。俗话说得好,学拳容易改拳难。一个人如果进入业余体校、体育大学、武术队学习武术,基本就废了。因为传统武术是科学的,是内外兼修的,外形动作是和内劲相辅相成的,所以需要内功心法。而竞赛套路的编排和训练,为了速成阉割内功,就形成了所谓长拳劲的习惯。就是只习惯于使用筋骨肌肉的外力,内劲没有得到养成和积蓄。这样的人,可以蹦得很高,做好几个空翻旋转,但很伤身体,加速生命先天精华的燃烧,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老了肌肉衰弱,便被这些透支的身体所反噬。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内功未得到真传,没有积累,就可能会像李小龙李连杰和香港的洪金宝,以及现在的陈家沟的四大金刚那样,出现身体透支、老态龙钟。而习惯了太极操长拳劲的人,很难将僵硬的身体放松,正确地使用内力。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逆的破坏身体的正常的内外协调,难以再练出真正纯正的太极拳的内功,只能是外力为主的炮锤和太极拳。社会上常见的那些胡发力乱颤抖瞎哆嗦的刚猛的外家拳,这就是现在竞赛套路和陈家沟拳架的特点。

(四)结束语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我们所有人都终将老去,离开这个世界的舞台,回归尘土。我现在也开始步入老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大爷,田老师,黄老师,我的老师们也都早已不在了。但我很怀念他们,感谢他们,是他们给我留下了无价之宝,真正的太极拳的传承。我也希望我学到的东西,也能够被下一代继承下去,但现在看很困难。我教过的学生,离我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就像我和我的老师那样,这很无奈。难道传武的传承,就真的没有希望吗?我们知道,太极拳要想大成,最少要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练习和感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积累内力。现代的人,忙忙碌碌,为生活疲于奔命,又有多少时间精力去好好琢磨练习传统武术?特别是教陈式太极拳的老师们,你们自己到底教的对不对?是不是把外家拳,当成了太极拳?我看到的现实就是,走捷径吹牛皮,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大师不少,踏踏实实钻研拳理的人不多,特别是像陈发科大师和他的学生那样的纯心爱武的人,不多了。多的是不求甚解,吸引眼球的那些胡发力乱颤抖瞎哆嗦,和舞蹈体操一般的花拳绣腿,到处都是,充斥网上。我感觉,虽然陈式太极拳从50年代不顾业界的反对,正式被纳入太极拳的行列之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老一辈大师们的离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多的练陈拳的人,喜欢在自己的网名前挂上太极两个字,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学习陈式太极拳。但你们想过没有,现在的陈式太极拳,还是原汁原味的,陈发科时代的陈式太极拳吗?说到底,还是太极拳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