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 + 多边主义真香定律!
本文刊发于《环球财经》2020年10月刊,原标题为《RCEP年内有望签署,“疫后选择”加速东亚经济一体化》
作者 | 周青
编辑 | 杜钬
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疫情影响,经贸合作逆势增长。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东盟取代欧盟历史性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515亿美元,同比下降0.7%,但对东盟投资达62.3亿美元,同比大增53.1%。这一贸易投资格局的变化反映出疫情下欧美市场需求释放依然存在一定阻遏,经济互联互通驱动东亚地区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协调,凸显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果。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东盟与中日韩(10+3)国家是近邻,有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从防控疫情角度讲,命运与共;从维护经济发展角度看,利益攸关。疫情发生以来,东盟与中国先后举行特别外长会(2月20日)和交通部长会(7月16日),中日韩三国先后举行特别外长会(3月20日)和卫生部长会(5月15日),东盟与中日韩先后举办领导人特别会议(4月14日)、经贸部长特别会议(6月4日)和高官会(7月20日)。上述各级别地区会议上,10+3国家在加强抗疫和经贸合作、共同应对战胜疫情、恢复地区经济活力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一方面,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加速复工复产合作。疫情的阴霾仍在全球蔓延,旅行禁令、入境管控、进出口限制措施可能变成一种“新常态”。在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背景下,东亚国家注重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如,中国同韩国、新加坡为重要和急需的商务、物流、生产和技术服务人员往来开辟“快捷通道”,为重要物资和原材料的运输便利设立“绿色通道”,中国与缅甸也已开通“快捷通道”,通过维持必要的人流物流,有效助力本地区经济重启和复苏。
得益于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今年上半年,中国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2268.1亿元,增长23.8%,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896.8亿元,增长29.1%,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拉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3.2个百分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东亚可能成为今年全球经济惟一保持正增长的地区,2020年GDP增长预计为1.3%,2021年预计为6.6%,东亚经济有望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另一方面,着眼“后疫情时代”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东盟与中日韩(10+3)国家重视拉紧贸易投资合作纽带,发挥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密切、产业结构完整、利益深度融合等优势,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并明确设定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
RCEP是惠及东亚地区贸易的条约性保障,疫情增加了RCEP成员力促年内签署协定的紧迫感。无论是今年的10+3领导人特别会议、经贸部长特别会议,还是第36届东盟峰会和RCEP第10次部长级会间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重申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尽最大努力于年内达成。目前针对极少量遗留问题,各方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磋商,有序推进法律文本审核,以备好供今年11月举行的东亚领导人峰会签署的最终文本。
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RCEP谈判进程
近年,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进程受阻,各国纷纷转向寻求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过去几十年间,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贸易和投资的持续扩大、区域生产网络的完善和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东亚区域一体化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迅速扩张,然而协议所包括的成员经济体交织重叠,不同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区域经济治理格局和统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致使国际经济协调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有学者用“意大利面条碗效应”(注1)表述在东亚存在的复杂多样而又相互交叉的各种合作安排与协定。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不同的经济合作机制间势必随之发生整合。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在“东盟10+6” (包括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六国)框架下逐步搭建成型的东亚区域自贸框架性协定,旨在整合区域内已有的双边自贸协定,削除关税、非关税等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经济合作以及商品和资本的流动。然而,由于领土和政治争端、不同博弈者特性、利益冲突等原因,RCEP谈判受到掣肘。
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全球贸易体系重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RCEP 成员各方达成谈判的意愿明显提升。2019年11月4日,在历时七年,先后举行三次领导人会议、19次部长级会议、28轮正式谈判后,RCEP15个成员国正式宣告结束全部文本谈判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这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RCEP成员国力推协定年内签署动因
RCEP谈判分为文本谈判和市场准入谈判,目前文本谈判已经全部结束,市场准入谈判已经实质性结束,只剩下很少的遗留问题。今年6月RCEP15个成员国部长级视频会议重申,将根据2019年11月RCEP会议指示,在今年签署RCEP。
首先,源于疫情“危机红利”的释放与外溢效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同遭遇、经济复苏的共同挑战,中国与东盟一如既往地相互支持,中日韩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往微妙关系的限制,产生新的互动,东亚国家间的抗疫合作和经济合作形成“共振”,与混乱无序的全球抗疫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各国之间探索建立通畅的联络机制,分享诊疗经验,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就医疗物资的生产、需求和供给保持协调,采取务实措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推动复工复产。东亚各国在抗疫中体现出的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共性”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或将为东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社会文化基础。
其次,源于外部市场萎缩激发内生性合作需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4.9%,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作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主要最终消费市场,美国今年1~5月进口下滑超过13%。对此,东亚各经济体亟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减小对欧美国家的依赖,包含更多新兴经济体的RCEP将为东亚地区提供一个区域内的统一大市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针对TPP、CPTPP及RCEP的研究显示,虽然相对 TPP 而言,RCEP 降低的贸易壁垒少,但其较大的体量将为成员带来2010亿美元的年收益。
再者,源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加剧区域间竞争。疫情暴露出全球化在危机面前具有相当大的脆弱性,国际范围内因此出现了“更注重安全而效率其次”的观点,以产业区域化、本土化来代替全球化。国内有学者提出,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已由“雁阵模式”转向“平轴模式”。东亚各经济体进行着多维的平行和垂直交叉的产业分工,依托各自的要素禀赋,通过闭合性内在流动而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推动RCEP早日签署生效形成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将有助于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不易受冲击的地区产业链。
中国参与和推动RCEP的策略选择
RCEP既是中国加快实行自贸区战略在区域层面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用以抵御国际制度压力、参与国际制度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应优化参与和推动RCEP的策略选择,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努力推动RCEP如期签署、早日生效。二是要积极发挥区域“公共产品提供者”作用。三是适时推进RCEP优化升级。
疫情会加剧世界的多极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一些超大型区域贸易安排,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日本-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美墨加三国协定》等的签署也会进一步强化北美、欧洲、亚洲三大板块的区域化属性。目前,这三个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已呈现出高标准、全方位、广覆盖以及强排他性等特征,大有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态势。
与它们相比,RCEP更强调遵循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制,侧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注重“灵活性”和“高标准”之间的权衡。因此,中国未来需要适时推进 RCEP 升级,扩大新一代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认定与实施,将在区域主义中践行新规则作为推动深层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工具。
注:
1.“意大利面条碗”现象是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下,各个协议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绞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