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成一锅粥”的珠江流域:生物入侵重灾区,鱼种相互竞争
前言
说起大江大河,大家脑海中出现的肯定是长江和黄河,而在南方地区的珠江却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起。
珠江源自云南省的马雄山,经过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个省份,是我国境内第四长的河流,因为地处南方,雨水充沛,因此珠江是全国水流量第二大的河流。
充足的水资源和四季如春的气候,让珠江流域的淡水鱼种一度十分繁盛,各种鲜美的河鲜都可以在珠江流域中找到,美味的河鲜一直以来都是沿岸人民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
我们知道在清朝,我们国家有过一段闭关锁国的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广州拥有唯一一个与海外通商的口岸,也就是著名的广州十三行。
这段历史让广东地区天然拥有与海外经商贸易的基因,所以在改革开放开始后,广东省一直都是外贸行业十分发达的城市。
与国外贸易为我国带来许多外贸储备和经济流通的好处,但同时也为广东带来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在外贸刚兴起的时候,国家还没有重视生物入侵的问题,而广东的气候和环境却基本适合所有生物的生存,因此外贸过程中许多外来物种成为了广东的入侵物种。
其中珠江流域更是被入侵的重灾区,更为可怕的是,珠江的多种入侵生物,已经战胜原有的淡水鱼生态,开始互相侵蚀和竞争,整个珠江流域暗流涌动“乱成一锅粥”。
珠江流域的鱼种入侵源头
很多人对于鱼虾蟹等水生产品,第一印象就是认为这些都是海鲜,淡水鱼似乎只有人工养殖的才能吃。
其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多少人会人工养殖水产品,因为只需要在河里面捕捞就已经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需要,在那个年代养鱼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珠江流域一直都是淡水鱼的主要产地。
仅仅是广州到珠江出海口的这段河流中,每年的淡水鱼产量就能轻松达到两万吨,这一切都得益于珠江流域庞大的水流量以及四季温暖的气候。
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发展,工厂开始到处兴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无暇同时顾及环境和发展,所以当时的河流基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环境的变化让河流中淡水鱼的产量直线下降,那些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们纷纷转行。聪明的渔民们终于意识到沿河打渔是一件靠天吃饭的行当,而淡水鱼养殖却是一件更为稳定地获得渔产的方式。
于是渔民纷纷开始换行养鱼,我们国家对于淡水鱼的人工养殖本身就有十分深厚的底蕴,比如四大家鱼,就是古人们用上千年的时间进行筛选改良后形成的本地养殖鱼类。
但是四大家鱼的养殖难度和产量都让人不甚满意,比如草鱼,特别容易生病,而且需要养殖两三年才能有在河中直接捕捞的那般大小。
结合当时广东地区的外贸实际,一些聪明人知道国外的物种环境与国内的不一样,于是想到从外国引进一些新的鱼种,他们想要找到一种结合新奇、好吃、产量高的鱼种,想要抢占原本四大家鱼的市场。
当然功夫不怕有心人,的确是让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罗非鱼。罗非鱼来自非洲,因为形状与我国本土的鲫鱼十分相似,所以罗非鱼也被称之为非洲鲫。
罗非鱼原产地非洲,那边的恶劣环境造就了罗非鱼强大的生存能力,凭借它的强大繁殖能力和超低的发病率,一段时间内广东地区一直都十分钟情于养殖罗非鱼。
与罗非鱼地位差不多的还有非洲鲶鱼,也被称之为塘鲺或者埃及塘鲺,都是凭借高产量好养活,以低廉的价格快速侵占当地的水产市场。
珠江流域的第一批入侵鱼类
但是好景不长,广东的水产养殖方式基本是小作坊式的鱼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主要是依靠着小河流,借助河水的流通,保证鱼塘的干净程度,提升产量和卖相。
所以每个小鱼塘基本都会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为了避免养殖的鱼苗逃脱,一般出入口都会被滤网分隔开来的。
但是意外总会来临,在广东沿河养殖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夏季台风和洪水,每次台风来袭必然会引发洪水,河流水位上涨就有一定的可能超出河堤,甚至漫入鱼塘。这就给了罗非鱼和非洲鲶鱼一个逃脱的机会。
时间长了,在珠江流域的各个河道中就都遍布着罗非鱼和非洲鲶鱼的身影。在河道中多出两个物种并不是简单的数量 2的问题,因为任何生态系统中,所有可以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生物对其进行吸收。
大部分水生生物主要的营养来源就是河水中的浮游生物,大一些的鱼会以小鱼小虾为食。淡水河中并不比海洋,像四大家鱼或者罗非鱼这种身长二三十厘米的鱼类,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了。
所以罗非鱼和非洲鲶鱼在珠江流域中属于出道即巅峰,凭借他们庞大的身形,成年之后基本不会被其他鱼类所威胁到。
再加上这两者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这两种非洲鱼类迅速在珠江流域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
前文也说到,这时刚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珠江流域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重金属含量开始大幅度上涨,适应了原本珠江中清澈河水的本土鱼类本来就数量锐减,而从非洲来的这两种入侵鱼类却像是回到家一样,快速繁殖和成长。
于是罗非鱼就成为珠江流域的主要鱼类之一,珠江本身的鱼类生态则是遭到一轮大清洗。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污染河水中成长的罗非鱼有一股十分强烈的土腥味,就算是广东人也都不喜欢吃它们。
此时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破坏和生物入侵的危害了,于是广东政府从2000年以后开始大力整治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并且将大量黑鲈鱼投入珠江中,因为黑鲈鱼是一种十分凶残的鱼类,科学家们希望能通过这种鱼将罗非鱼的数量压制住。
最重要的是,黑鲈鱼的肉质更好,即便是野生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土腥味,而且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本土鱼类,所以不用太担心它的入侵问题。
但这次投放的结果是,黑鲈鱼虽然十分强悍,但是繁殖能力远远不如罗非鱼,最终依旧无法压制罗非鱼的数量。
直到今天,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其中生存的罗非鱼也渐渐变得能吃,所以罗非鱼的入侵问题反而没那么严重了。
意料之外的入侵物种——清道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非鱼已经渐渐被当地人民和生态环境所接纳。它虽然依旧是入侵物种,但是它能吃,而且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没有什么本土鱼类因为罗非鱼和非洲鲶鱼的存在而灭绝。
珠江流域沿岸的人也渐渐将罗非鱼的存在当成理所应当,所以总的来说罗非鱼的入侵问题并不算很大。但是在意料之外的,一种新的入侵生物再次入侵了珠江流域,那就是——清道夫。
清道夫同样是来自非洲,可以说非洲的鱼类生物简直就是将入侵技能升到满级了。一开始清道夫是作为观赏鱼类被引进的,因为这种鱼身上的花纹挺炫酷的,而且它的食谱中居然还包含着其他鱼类的粪便。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观赏鱼爱好者们甚至将清道夫视为珍宝,因为长得好看,还能清理鱼缸,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省心的观赏鱼了。
与罗非鱼入侵珠江的原因不同,罗非鱼是从鱼塘中大量出逃之后才能入侵的,因为数量太少的罗非鱼并不一定能在珠江中繁衍扩散。而清道夫,则是一些观赏鱼爱好者或者放生“善行家”将数量较少的倾倒鱼苗放生在河道中的。
所以一开始清道夫的数量简直是少得可怜,但即便如此,清道夫依旧是凭借其极其强悍的繁殖能力,在珠江流域中站稳跟脚。
而且罗非鱼拥有的强大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只是清道夫的基本技能,实际上它还有两个特别强大的生存技能:
①脱水复活,清道夫在非洲生存时,经常会遭遇干旱,它因此获得了脱水后休眠的能力,即便已经被晒成鱼干了,依旧可以在遇水后迅速复活。
②抢占生存空间,各位还记得清道夫当初被引进的原因之一吗?它可以清理鱼缸,试问一个粪便都能吃的物种,还有什么是不能吃的,所以在进入珠江流域后,清道夫几乎是遇见啥都能吃,而它们最喜欢吃的就是其他鱼类产出的鱼籽。
吃了鱼籽,清道夫吃饱了,其他鱼类绝后了,于是清道夫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能力获得了双重提升。
最重要的是,清道夫是一种全方面都十分难吃的鱼类,首先它的鱼骨十分多,出肉量很少,其次它的肉腥味远远超过罗非鱼,这是一种即便是广东人都十分嫌弃的肉,可想而知有多难吃。
结语:我们该如何应对
清道夫的出现才是真正威胁了珠江流域本土鱼类的生存。生存能力强,破坏其他物种的正常繁殖,还十分之不好吃,这种鱼的存在意义简直就是为了破坏整个淡水领域的生态环境。
可以说在珠江流域这场入侵生物大战中,清道夫已经获得了全盘胜利,但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应对清道夫入侵的措施,如果我们对清道夫的限制,后果将会是十分严重的。
现在珠江流域中,撒一网下去,有一半的鱼都是清道夫,但只靠人力清除清道夫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更为可怕的是,现在清道夫已经沿着串流的河道,往长江流域入侵而去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中华大地的河道中只有清道夫这么一种不好吃又难看的鱼。
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处理,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转基因的清道夫,被修改基因的生物将会不孕不育,科学家们期望将这种基因传播到清道夫种群之中,让其数量锐减,以达到治理入侵生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