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苗圃 ‖ 伍美仪:长城(散文)
【编辑絮语】“新苗圃”是《毛白菜》专为挖掘和扶持文学新人而设立的栏目,旨在为繁荣当代文学事业做些许贡献。本次推出的“新人”是伍美仪,一个爱行万里路、也喜读万卷书的14岁美姑娘。之前已经刊发了她的四篇北京游记散文,反响颇佳,这一篇《长城》又会如何呢?
长城
【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题记
在波澜壮阔的渤海,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尘土飞扬的古道。飞舞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这条不朽的巨龙,叫长城。
长城“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足足上下两干多年。犹记得幼时坐在爸爸身旁,听他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许是从那时开始,我就梦想着登上长城,企盼有朝一日可以体验古人的千古咏叹。
早闻长城不分淡旺,一大早等公交877前往长城的队伍已经排了近一公里。随着缓缓向前移动的人群,正月初三北平的艳阳逐渐升起。虽仍寒风呼啸,但是阳光的温暖一点一滴地流进全身,顿感神清气爽。
怀着这样阳光的心情,我们信心满满来到了翁城脚下。翁城是长城唯一的步行入口,也是毛主席亲自爬长城时走过的山脚。我也曾无数次在电视剧中看见威武雄壮的古代城墙,却从未看见如长城一般,建筑在地势险峻的山坡之上,墙身高达10米以上的庞大建筑物。一口气登上北一楼,我的体力已经耗掉一半。趴在垛口的望口上遥望前后两条长城,我发现两个烽火台之间最近相隔也有400米有余,再眺望北八楼好汉坡,最远距离达到800米。靠在长城古老的烽火台壁上,我瞥见望口的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我的眼前仿佛还闪过明代倭寇入侵时戚继光指挥明将士投掷火药的英勇身影,耳边好像还回荡着两军战士的厮杀吼叫,手边还能触摸到刀枪剑戟的冰凉血腥。那时的长城,绝非平常百姓能够踏入,而是军事重地,是保卫王朝抵御外敌的一道重要屏障。想到这方热土之上,曾有我们的祖先前辈在为我们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我就热血沸腾,长城精神带来的力量涌上心头。
翻过三座烽火台,大部队在北四楼拥堵起来。北四楼是长城开始变陡的地方,如一条盘旋蜿蜒的小金龙,长啸入云。在这一座烽火台上,台阶高度达到30-40厘米,宽度却只有10厘米左右。在众多密密麻麻数不清的游客中,我能看到耄耋之年的老奶奶,被家人搀扶着颤巍巍走上台阶,一步一步,步步高升。还有年仅两三岁的小朋友,伸出小手抓住爸爸妈妈的大手,手脚并用,脸上满满都是欣喜。长城的精神,在这一招一式间流露。
爬到最顶峰——北八楼,本想一探毛主席提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好汉坡究竟,却因为走错方向而不幸错过。也许毛主席留下这一句感慨,是给每一个勇敢攀登上长城英雄好汉们听的。长城精神,酝酿在这句词中,也酝酿在长城的每一处陡崖峭壁之上。
长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无论是唐代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是宋朝的“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亦或是近代毛主席慷慨题词“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都是长城坚韧、伟岸、守护精神的体现。许多外国人慕名而来,不畏漫长的等待和艰难的攀爬,只因这是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两千多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民为造福子孙后代不惜性命完成的伟业,是勇气与坚持的象征。
只愿每一个登过长城的好汉,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2018.02.18
【作者简介】伍美仪,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初二学生。年方十四,喜欢文学,酷爱诗词,尤好旅游,辟有“美姑娘游记”记录了近年一系列人文之旅。其中《绍兴游记》被《初中生》杂志刊用。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