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五十七)——壮美广西(一)
我们的生命已经被时间磨损得残缺不全,所有的零部件有些已经不是原装,但我们仍需抓紧赶路。因为来日并不方长。
忘记年龄,放下忧愁,调好心态,用点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偶遇,为我们日渐刻板疲惫的生活注入新鲜的活力。
偶遇(五十七)——壮美广西(一)
广西前后去过三次,都是去别的地方时路过。
▼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大部分地区属于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而简称桂,首府南宁市,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2006年10月,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夕阳红”专列桂林海南双卧十日游。日子真快,现在已经是2020年的11月了。
(以下照片均为早期数码相机拍摄)
▼ 桂林
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船游漓江
▼ 漓江
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
漓江又名桂水、桂江、癸水、东江,以流域孕育的独特绝世、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观而享誉世界。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
▼ 凤尾竹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泛舟江上,满眼皆是诗情画意。
▼ 九马画山
画卷随着游船顺流而下逐渐展开,到达阳朔碧莲峰时为佳胜顶点。
▼ 银子岩
景区位于桂林市荔浦县马岭镇,321国道旁,距桂林市中心85公里,离阳朔县城18公里。
第一次看到溶洞,兴奋之余,皆为惊叹。
银子岩洞内的每一处都独立成景,莫不令人浮想联翩。
越是深入洞中,越是奇石遍布,越是高大雄伟,越是形色壮美。
面对眼前这些变幻多姿的岩溶结构,相信世界上顶级的建筑设计师们到此也会赞叹不已。
▼ 世外桃源
位于阳朔县的白沙镇附近,国家4A级景区。
乘船前行,穿过一个全黑的山洞,眼前豁然开朗。
岸上出现的是原始部落的欢迎仪式。
清波荡漾的燕子湖镶嵌在大片的绿野平畴之中,湖边青翠依依。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此情此景,虽然不是陶渊明老先生笔下的地方,却丝毫不少陶老先生笔下的意境。
巨大的仿古水车,吱吱呀呀地转着。
游客们在绣楼下抢绣球。
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场景展示。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里所体现出的那种闲适,那种宁静,那种安逸,令人难以忘怀。
桂林山水游览胜地繁多,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具有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 芦笛岩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 5 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
据说洞口附近生长的芦荻草,可以做成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芦笛岩洞深 240 米,游程 500 米。是一处景致高度集中、景物极尽造化的神奇游览佳境。
整个岩洞犹如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被称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芦笛岩号称“国宾洞”。
芦笛岩曾先后接待过邓小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等8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曾前来参观游览过。
▼ 象鼻山
桂林的城徽。
原名漓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
江边上招徕游客摄影留念的渔家女。
▼ 伏波山
位于漓江之滨,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汉代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曾在此驻过。
登山四望,雾气弥漫,看不清多少眉眼。
▼ 七星公园
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园内景点众多。
▼ 花桥
历史悠久,宋代已有此桥。
▼ 天柱石
在花桥东。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
▼ 华夏之光广场
广场内有两件大型艺术品。
一 华夏之光石雕壁画
全长106米,高5米,由100多个石雕组合而成,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科学技术等先进成果为一图,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精华。
二 世纪宝鼎
高4.6米,四足举鼎,立于圆形的花岗岩台座内,象征国泰民安。大鼎重达24吨,是用整块曲石雕刻而成。
▼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洞内空气清新。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
▼ 骆驼山
又称作壶山或酒壶山。“驼峰赤霞”为桂林十大景之一。
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山旁的草坪上,发表过演说。
附:《偶遇》系列近10期目录及原文链接
47. 偶遇(四十七)——天佑四川(九)
48. 偶遇(四十八)——天佑四川(十)
49. 偶遇(四十九)——天佑四川(十一)
50. 偶遇(五十)——滔滔黄河
51. 偶遇(五十一)——《偶遇》系列1-50期目录及原文链接
52. 偶遇(五十二)——《偶遇》系列1-50期引言集
53. 偶遇(五十三)——七彩云南(一)
54. 偶遇(五十四)——七彩云南(二)
55. 偶遇(五十五)——七彩云南(三)
56. 偶遇(五十六)——七彩云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