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世界的85项科技发明,积弱宋朝最辉煌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经过近一年半的集体调研,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
当然,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不只这85项。比如,仅在机械与仪器方面,就有琢玉轮、犁镜、走马灯、记里鼓车、磨车、秤漏等,以及技术特色鲜明的赤道浑仪、立轴式大风车等。
研究组认为,纵观历史,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时间分布并不均衡。通常认为的盛唐时代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人们认为是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涌现出辉煌的创造发明。在元帝国拖曳着的最后一抹科技创新的斜阳走下历史舞台之后,明清时期500多年鲜有重大发明创造。
壹:科学发现与创造/年代
1、干支:商代有干支纪日,春秋以后有干支纪年,汉代以后有干支纪月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
2、阴阳合历:商代后期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兼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3、圭表:不晚于西周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
4、筹算:春秋时期
筹算是中国古代的计算方法之一,以刻有数字的算筹记数、运算,即用刻有数字的竹筹来计算数目。亦称“筹策”。约始于春秋,直至明代才被珠算代替。
5、小孔成像:公元前4世纪
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并在《墨子·经说下》中提到:“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6、杂种优势利用:不晚于东周
我国是利用杂种优势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584年就有利用动物杂种优势的记载,后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雌马和雄驴杂交产生骡的事实。1637年出版的《天工开物》中也记载了蚕的杂交事例。
7、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战国,成熟于西汉初期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8、盈不足术: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
盈不足术,中国古代解决盈亏类问题的一种算术方法。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专辟一章名为“盈不足”。
9、马王堆地图: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
1973年12月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古地图,被历史学家谭其骧命名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又称《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成图时间当在2100年之前,是现存最早标绘南海的地图。
10、本草学:东汉初期
本草学发展成为书籍形式是后汉以后(公元1世纪)。在梁代(公元六世纪)本草书籍迅速增多,其中有名的是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收入大约700种药物。明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完成了总共52卷的《本草纲目》,并于万历18年(1590)出版共记载了1892药物。
11、勾股容圆:不晚于东汉前期
金朝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通过勾股容圆图式的十五个勾股形和直径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的天元术,推导出692条关于勾股形的各边的公式,其中用到了多组勾股数作为例子。
12、方程术:不晚于东汉前期
与现今不同,线性方程组在古代称为方程,其解法称为方程术。首见于《九章算术》。
13、天象记录:汉代已较为系统
我国的天文学历史悠久,成就举世瞩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我国天象观测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无与伦比。我国古代大量的天象记录,年代连续,详细完备,准确性高,而且时间大都早于世界各国。
14、经脉学说:汉代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15、四诊法:汉代
四诊法,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闻、问、切。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16、方剂学:汉代
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
17、制图六体:不晚于公元3世纪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律管管口校正:公元3世纪
管乐器上存在管口校正,这个问题很早就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因此,我国古代对于管口校正的研究是很早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着“伶伦”用十二支竹管“造律”的事。
19、物不知数(中国剩余定理):不晚于公元4世纪
中国古代著名算题,原载《孙子算经》卷下第二十六题,也称作“中国剩余定理”,是中国古算中最有独创性的成就之一。
20、敦煌星图:公元8世纪初
敦煌星图于1900年出自敦煌藏经洞,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标示了几乎所有中国星座的星图,也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张用不同颜色的点来区别星表所列星的星图。
21、潮汐表:始见于公元8世纪后半叶
中国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提出了根据月相推算高潮时刻的图表法,这是保存下来的介绍潮汐预报方法的最早的文献,大约比英国的《伦敦桥潮候表》早400年。
22、法医学体系:公元1247年
宋慈:南宋人,著有《洗冤集录》,为中国古代法医学的代表作,出版于1247年;该书是一部广泛总结尸体外表检验的书籍,对于尸体现象、窒息、损伤、中毒等各方面都有比较科学的记载,早于欧洲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的诞生。
23、正负开方术:公元1247年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除“大衍求一术”外,还创拟了正负开方术,即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也是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秦九韶所发明的此项成果比1819年英国人霍纳的同样解法早572年。
24、天元术:公元1248年
欧洲的数学家,到了十六世纪才完成的东西,在我国在十三世纪已经作出来了。1248年,金代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中,系统地介绍了天元术。天元术和现今代数方程的列法雷同,而在欧洲,只是在十六世纪才开始做到这一点。
25、垛积术:公元1261年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创“隙积术”。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和《算法通变本末》中,丰富和发展了沈括的隙积术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垛积公式。对这类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在杨辉之后一般称为“垛积术”。
26、四元术:公元1303年
是我国古代一种四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即近代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分离系数表示法。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数学家朱世杰撰成《四元玉鉴》一书,为传统四元术之代表著作,早于法国数学家别朱(Bezout)于1775年才系统提出的消元法近五百年,是我国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之一。
27、等程律(十二平均律):公元1581年
据杨荫浏先生考证,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在音乐实践中开始应用平均律,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但平均律理论的出现,则是1584年明代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之时。
28、《本草纲目》分类体系:公元1578年
《本草纲目》建立了16部60类分类法,将l892种药物,归入16部之60类中,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在分类学上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创举,它是对前人药物分类思想的巨大突破。
29、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公元1613—1639年
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喀斯特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喀斯特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晚于徐霞客。
贰:技术发明/年代
30、水稻栽培:距今不少于10000年
野生稻被驯化成为栽培稻由来已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桐乡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遗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这些遗址的先民都已营相对定居的农耕生活,由此推溯以迁徙为主的种稻业的产生当为时更早。
31、猪的驯化:距今约8500年
一项最新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今天在中国饲养的家猪是古代猪类的直系后代,而这些古代猪类是早在1万年前第一批被人类驯养的动物。
32、粟的栽培:距今约8000年
中国北方是粟的起源中心,其野生种狗尾草在中国广泛分布。黄河流域从西起甘肃玉门,东至山东龙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炭化粟出土的近20处,其中最早的是距今约7000多年的河南裴李岗和河北磁山遗址,表明黄河流域粟的驯化栽培历史悠久。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也可说是旱农耕作的粟、黍文化。
33、含酒精饮料的酿造:距今约9000年
中国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贾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证据,更将中国造酒历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近9000年。
34、髹漆:距今约8000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现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省的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朱漆碗。我国漆工艺几千年的发展和成就,对全世界的漆器工艺都产生了影响,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及北美。可以说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物质摹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受中国漆器的影响。中国传统漆工艺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5、养蚕:距今5000多年
养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
36、缫丝:距今5000多年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技术。这方面的发明,应归功于汉族的妇女。距今约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纺轮,用来纺丝和麻。汉代发明纺车,初为缫丝卷线,后来用于纺棉,13世纪传入欧洲。
37、大豆栽培:距今约4000~5000年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中国普遍种植。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
38、块范法:约公元前17世纪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其方法步骤为制模、制范、浇铸和修整。
39、竹子栽培:不晚于商代
竹子的确切记载源于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中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
40、茶树栽培:周代
中国关于茶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的《茶经》中说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根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商末时候,巴国已把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在《华阳国志》一书中,介绍了巴蜀地区人工栽培的茶园。
41、柑橘栽培:不晚于东周
柑橘原产于我国,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古籍《禹贡》记载4000年前的夏朝,我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产的柑橘,已列贡品之物。
42、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春秋早期
经中国考古界的发掘和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技术甄别发现,中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发明了冶炼和铸造生铁的技术,而欧洲工业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才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比中国晚了两千多年。
43、分行栽培(垄作法):春秋时期
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如果地势较高且比较干旱的田地,就将庄稼种在沟底;地势较低且比较潮湿的田地,就将庄稼种在垄上。来年从新开沟起垄,沟垄互相调换位置,并实现粟麦轮作。西欧直到17世纪在英国才出现此做法,比中国要晚两千多年。
44、青铜弩机:不晚于战国初期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1100年才传入欧洲。
45、叠铸法: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创造出的一种金属铸造技术,将多件铸范(即铸型)叠合成型,共用一个浇口浇注,一次可得到多个铸件的古老铸造工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利用铜范盒翻制叠铸范片的工艺。“齐法化”刀币就是用叠铸法铸造的。
46、多熟种植:战国晚期
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7、造纸术:西汉初期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8、胸带式系驾法:西汉时期
汉代中国已使用双辕车,采用“胸带式系驾法”。胸带绕于马胸,避开了马的气管,使马力得以更充分地发挥。这种系驾法在西方的出现,则不早于公元8世纪。
49、温室栽培: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盐铁论·散不足》上说: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富人生活奢侈,享受有“冬葵温韭”。所谓“冬葵温韭”,就是靠温室栽培出来的蔬菜。
50、提花机: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东汉王逸《机妇赋》中,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来形容织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纵提花机的场面。
51、指南车:西汉时期
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作为帝王的仪仗车辆。从现有资料判断,知指南车的内部结构有两种可能性:利用机械系统之定向性或磁铁的指极性。若以考古资料为据可知,中国齿轮出现的时间,在战国到西汉之间。
52、水碓:西汉时期
西汉末年出现了水碓,它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拨板是用来拨动碓杆的。
53、针灸:石器时代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石器时代。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54、新莽铜卡尺:公元9年
东汉原始铜卡尺的出土,纠正了世人过去认为游标卡尺乃是欧美科学家发明的观念。英国在1973年出版的《英国百科全书》,记述游标卡尺是法国数学家维尼尔·皮尔在1631年发明的。其实,我国早在公元一世纪初的新莽时期就己发明游标卡尺并在生产中开始应用了,从而将游标卡尺的历史上溯了一千六百多年。东汉原始铜卡尺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数学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实例,弥足珍贵。
55、风扇车:不晚于公元1世纪
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用于清选粮食。其发明年代至迟不会晚于西汉时期。汉代史游《急就篇》有“碓石岂扇颓舂簸扬”说。此处之“扇”便是“扇车”。
56、地动仪:公元132年
地动仪是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创造的一传世杰作,由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发明。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57、翻车(龙骨车):公元2世纪
汉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机械提水工具。最早见于《后汉书·张让传》的记载:汉献帝时,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多认为是三国马钧改良。
58、水排:东汉时期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在公元31年由杜诗创制,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
59、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
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
60、马镫:不晚于4世纪初
马镫的出现解放了骑兵的双手,使骑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61、雕版印刷术:公元7世纪
雕版印刷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62、转轴舵:不晚于公元8世纪
转轴,顾名思义即是链接产品零部主件必须用到的、用于转动工作中既承受弯矩又承受扭矩的轴。
63、水密舱壁:不晚于唐代
水密舱壁是一种在规定水压下不渗透水的舱壁,将船体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干个水密舱室。水密舱壁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造船技术的一大突破。水密舱壁的出现,才产生了水密隔舱,使船舶在破损时具有足够浮力和稳性。
64、火药:约公元9世纪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65、罗盘(指南针):不晚于公元10世纪
指南针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中国船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
66、顿钻(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不晚于公元11世纪
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使用的“冲击式顿钻法”,更是开创人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这一深井钻凿技术,后来传到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凿井技术的发展。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深井钻凿技术,被誉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67、活字印刷术:公元11世纪
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68、水运仪象台:建成于1092年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汉族天文学家发明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69、活塞式风箱:公元前5世纪
双动活塞风箱是一种为火炉提供吹风的木制装置,作用是驱使火炉烧的更旺。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其提供连续鼓风的能力是我国得以在冶金术占优势达数百年之久的决定性因素。
70、火箭:不晚于南宋时期
火箭,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据史书记载,唐末起义军在大风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死者约三百人。
71、火铳(管形火器):不晚于公元13世纪末
火铳成型于宋元时期,嘉靖年间出现的三眼火铳大规模装备了明军的精锐——关宁铁骑。
72、人痘接种术:不晚于公元16世纪
我国在16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天花病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国古代人民在同这种猖獗的传染病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
叁:工程成就/建造年代
73、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74、都江堰:公元前256—前251年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75、长城:始建于战国后期,秦代形成“万里长城”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76、灵渠:公元前221年—前214年之间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77、秦陵铜车马:秦代
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
78、安济桥(敞肩式石拱桥):公元7世纪初期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桥。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
79、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于公元7世纪初贯通;京杭大运河于1293年贯通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80、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31年,重修于17世纪中叶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
81、苏州园林:四大名园之沧浪亭始建于公元910年前后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是指苏州城内,以私家园林为主的传统汉族建筑,可谓“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国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翘楚和骄傲。
82、沧州铁狮:公元953年
沧州铁狮高5.78米,长5.34米,宽3.17米,体重约50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83、应县木塔:公元1056年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84、紫禁城:建成于公元1420年
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
85、郑和航海:公元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