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淮安的一种方式——徐则臣眼里的文学故乡

        想象淮安的一种方式

        ——徐则臣眼里的文学故乡

                  唐 伟

去年七月中旬,曾经从淮安走出去的70后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先生再次回到故乡淮安。每次回到淮安,见到熟悉的朋友、听到久违的乡音,徐则臣先生总是很开心。他感慨淮安的城市发展太快,每次回来市容市貌都有变化。但是他又觉得一个城市发展太快,对文学的发展不一定是好事,文学是手工,文学是慢的事物。在社会转型期,一个城市在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丢掉这个城市的历史、人文、底蕴、沧桑等一系列重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极为痛心又必须接受的现实。久居京城的徐则臣先生,常常怀着矛盾的心情,遥想渐行渐远的文学故乡。

淮阴师院

如果说得极端一点,没有淮阴师院,就没有现在70后著名作家徐则臣,我想一点也不为过。1996年,他考取淮阴师院中文系,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喜悦。相反,他很郁闷,因为高中阶段他最喜欢律师这个职业,一心想报考法律系,高考的志愿从上到下,都报了法律专业,只有最后一个志愿填了淮阴师院中文专业,可命运还是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淮阴师院录取了。他常说淮阴师院和自己有命运联系,一想到命运,他笑笑,只能认命。客观地讲,当年的淮阴师院中文系的学术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周本淳、萧兵、闵抗生、魏家骏、李湛渠等很多德高望重的名师都在教学的第一线。然后,他的兴趣更多在创作上,自进入中文系以后,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拼命看书,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1998年,他考取了一个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插班接着念的机会,在南师大念完了大三大四,获得本科学位,2000年又回到淮阴师范学院教书。也是一种巧合,那时徐老师正好教我们美学和写作两门课程。他上课很特别,他从不带教材,只带一本小说,登上讲台,不急不缓,娓娓道来,讲人物,讲情节,讲结构的安排,当年我们已经感觉到他对小说分析很有见地,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常常是下课铃声响了,他的小说分析正进入高潮环节。课后,很少能见到他,他要么去图书馆看书,要么在宿舍写作,当时我们已经在一些省级文学刊物上读到他的小说了。

多年之后,他告我们,当初他决心当作家的想法,也是在师院。1997年的暑假,有一天中午,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回到空荡荡的校园,整个下午闷在宿舍看张炜的《家族》,看完了这本小说以后,他想找人说说话,他觉得很奇怪,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能够把一个读者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而且非常痛快淋漓。从那个下午开始,他觉得人生好像找到目标,他想做一名作家,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此,他想到淮安,首先想到的就是给予他当作家平台的淮阴师范学院。他对淮阴师范学院永远心存感激之情。

花街

每个小说家最终都会为自己寻找一块“精神的故乡”,这个故乡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贾平凹的商州、王安忆的弄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更多的是作家虚构的,如苏童的香椿树街、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无论是真实的故乡还是虚构的故乡,其实都是作家苦心营造的精神栖息地,在这样的文学故乡,或许会有作家生活的影子,或许只是作家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精神的落脚点,更是生命的第二次成长发育。熟悉徐则臣先生小说的人一定知道,他早期的小说一般都会有花街、运河、石码头等淮安元素。

先说说花街。他说自己在淮阴师院第一次听说花街这个词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觉得这个词饱含一种沧桑感,一定是一条有故事的街道。有一次,正巧一个同学介绍一份家教给他,地点就在花街,从那时开始,他才真正意义上接触到古老的花街。当年的花街,在城市没有改造之前,是一条长长的窄巷,光滑的青石铺成的路面,两侧是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青瓦,飞檐,流露出江南水乡的古典韵味。走在这样的巷子里,世俗的味道依然很浓,杂货店、铁匠铺、粮油店、理发店、五金铺子、小饭馆、澡堂……只要是一个稍有悟性的文人,站在这里都会想到这条巷子的前生今世。于是徐则臣先生的以花街为背景的一系列小说出来了。一发不可收,花街这个地名,仿佛成了他写作的根据地,就像打开自来水水龙头一样,花街的故事从他的笔下汩汩流出。如今,他仍然把花街当作小说的背景,只不过现在已经把这条街拉长100米、200米、1000米,到了最新作品《耶路撒冷》里面,这条街上已经出现了教堂、出现了肯德基、麦当劳等现代元素,这是一个小说家想象力的完美呈现。

运河

最后说说运河。在明清时代,运河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漕运任务,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到1901年,清政府才废除漕运,改为海运。漕运时代,凡是运河两岸的城市,都是富庶繁荣的城市,如杭州、扬州、淮安、沧州等。运河曾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可如今,运河成了一个符号,成了一种审美,它已经融化到淮安人的血脉中,从一个更为广阔的意义上来说,运河不仅属于淮安,更属于中国,甚至属于世界。可是对于一个小说家而言,徐则臣先生对运河的了解,或许没有专家学者多,但是只要运河在那里就可以了,它不一定是固定的建筑,只要是一个场景一个意象就可以了,小说家的任务是运用想象、联想,尽情的把人物和故事拉进作家自己营造的文学场景中,不断丰富它、生发它,这样人物就活了,成功了。也可以这样理解,通过描写运河,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就会走向远方,到世界去。

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这件事给徐则臣先生带来了新的写作契机。当时北京市委宣传部找到他,因为他的小说中常有“运河”出现,就想请他写一本关于运河的书,可以是纪实文字,力求图文并茂。经过深思熟虑,他答应了,他想写一写熟悉的运河。因此这个暑假,他有了这次淮安之旅。其实多年前,他就想找一个适合的机会,集中一段时间,做足资料,深入考察一下运河,沿着运河路线走一遍,把以前作为小说背景的运河,转变为如今的写作主体,如今这一愿望最终得以成行。

我们期待徐则臣先生的这部作品,相信一个小说家写出的纪实作品一定是一部独特而又厚重的作品。

本文作者(右)与徐则臣先生合影

(0)

相关推荐

  • 海宁说:东大街的记忆

    每周二 海宁说 花漾淮安出品 适合等红灯时.做饭时.催眠时收听 东大街,又叫东门大街,东接里运河大闸口旁的轮埠路,西连淮海南路. 1937年1月出版的张煦侯撰写的<淮阴风土记>对东(门)大 ...

  • 海宁说 | 李倩,我最尊敬的一位淮安女性

    (最近感冒,改说为写) 知行微课堂 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淮安运河遗产 主讲嘉宾:淮安市文广新局  李倩 时间:12月29日(星期五)晚7点 地点:花漾城四楼知行空间 淮安有两位老大姐是我特别尊敬 ...

  • 一切美好从此发生 ——当知行空间遇上徐则臣与《北上》

    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徐则臣<北上>荣获"2018年度中国好书" 我在想:如果没有徐则臣,也许就不会有知行空间. 淮安是运河边的一座小城,据说曾与扬州.苏州. ...

  • 淮安掠行

    2021.7.13 六点多在路边等李开车来接,共赴东站往淮安政审陈老师.高铁只一个小时有余,经停宿迁,泗阳至淮安.出站下行往公交站,公交快3从高架上疾行了一多半的路,又在市区街道上行了老会,历时一个小 ...

  • 致青春:最忆高考那些事

    40年前,也就是1977年.中国恢复中断了整整十年的高考.整整十年啊,你想想,该有多少知识分子挤破了头颅也要挤上这座独木桥.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地头,从军营--摩肩接踵地挤 ...

  • 走过花街的今昔

    徐则臣和他的朋友们,背景为花街 作家有两个故乡,一个在地上,一个在纸上.前者与生俱来,是切切实实地生长养育你的地方,甩不掉也抛不开,人物和细节看得见摸得着,它是确定的:后者则是后天通过回忆和想像用语言 ...

  • 淮师60年 | 回忆父亲周本淳(三):父亲的性格

    周本淳先生.钱煦老师结婚照 对父亲的性格,我觉得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词汇加以概括,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具象的词汇都不足以传达出父亲的性格在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的学问和才华当然令我高山仰止,但他的性格 ...

  • 钱仓水 | 忆于北山先生

    我先前钻研文体分类,便要搜集相关著述.上世纪60年代初,从报屁股的书讯得知,于北山和罗根泽先生校点的<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已由人民文学社出版,眼睛为之一亮,因为早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里 ...

  • 为何守江必守淮,淮安对南京意味着什么?

    守江必守淮,这句话是经过实践检验,有大量历史证明的,但凡割据江南的势力无不重视淮河防线.淮河与长江为唇齿关系,单靠长江防线是防不住北方势力南下的,如果没有淮河防线,江南的都城南京(或杭州)被攻破只是时 ...

  • 【艺文淮安】读懂故乡,读懂淮安

    年岁愈长,愈体会到"懂"的可贵,和"懂得"的不易.读懂,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对家乡淮安,我一直心怀忐忑,因为"不懂".18岁,便去外地上学 ...

  • 我们都是普通人||吴波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或者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觉得,教师是"不一般"不普通的人.虽然说我们不能也不会把教师完全归到"2班"中去,但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总要说 ...

  • 回忆父亲周本淳(一):慈爱的父亲

    周本淳先生和夫人钱煦老师 2002年7月29日是我永世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的19时54分,我无限敬仰和挚爱的父亲与我们永别了. 7月19日突接妹妹先林电邮,晴天霹雳一般,说父亲患病,虽尚未确诊,但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