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谈父亲:39个人参军,只有他一人活下来了,这就是智慧

谈到战争,古往今来都是刀剑相向,一旦上了战场,那就是死也要有命。不如说是普通的士兵,即使是将军,也有可能因为刀剑不见血,而死于战场。因此,战场是修罗场,没有必胜之战,没有刀枪不入之兵。那可能就是战场的残酷,如果可以的话,大概没人愿意发动战争,当然侵略者的雄心壮志除外。

现代战争中,由于战场上配备了先进、杀伤能力强的武器,战场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走在地狱里的拼杀战士,想要活命,成为战场上的幸存者。

这种事本来就很难做,可马不都说,他爹在战场上,虽然打仗冲锋总是慢半秒,可是参军三十九人,他只活了他爹一人,他说他爹是智兵。或许这就是当兵的谋略吧,毕竟打仗不仅要有勇猛,还要有智慧。

「英才」老爹马丹林

马未都的父亲名叫马丹林,据说马未都的祖籍并不富裕,至少在当时,马家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然而马丹林的爷爷,也就是马未都的曾祖父,是一个远见卓识、远见卓识的人,虽然家境并不很好,却还是选择送子读书。

古代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屋,读书的自古以来就是上流社会。而一旦考取功名,那就更是光宗耀祖了。

虽然马丹林生活的那个年代,大清都亡了,也就没有什么科考可以让文人发达。但当时人们对文人雅士的向往热情,却并未消退。

马未都的曾祖父几乎是倾尽家财送马丹林读书,在那个战乱年代,连饭菜都吃不饱的普通家庭里,可以想象,马未都的曾祖父对马丹林寄予了多么大的希望,因而不惜倾尽全家人的努力,也要送他读书。

马家也没有让马丹林失望,他学业有成,成为了当时家里的第一个读书人。随后,他找到了一份教书先生的工作,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男士。

马家的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算能吃饱了,再加上能当上教师,那就是有才干了。于是马丹林也成了乡下学识渊博的“才子”,倍受邻里敬重,马家也因此而成为书香门第。

一位悠闲的“英才”

假如是在和平年代,估计马丹林这位教士也会安然无恙地度过余生,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被战火包围,国无所成国,何以有家?那是中国人在觉醒和自救的年代,奋起反抗,以求从新时代中走出来。因此热血沸腾的人们纷纷涌向战场,其中就有马丹林这位“英才”先生。

据说秀才遇上兵士是有道理的,可当时连秀才都上了战场,可以想象当时中国的形势究竟危急到了什么程度。日本侵略者若不逃之夭夭,灭国灭种将不复存在。马丹林这样的文人出身,当然是无法和武人相比的勇猛无畏。

说到底文人是手握笔杆比枪杆熟练得多,自然也就多不了那份勇往直前的劲头。马未都说,马丹林在冲锋作战时,是比别人慢了半秒,也正是因为这半秒,也使马丹林始终成为了队伍中的一名稳扎稳打的英才。

或许对一般人来说,打仗的冲锋陷阵都比别人慢半拍,这个人不是贪生怕死,就是反应迟钝,好像不是一个合格的战士。可是当时的情形,若是贪生怕死,何必上战场,找个地方躲起来苟且偷生,总比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好。

或许马丹林这样的英才兵的确不够英勇,但爱国之心,与上战场为国浴血奋战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和马丹林一起参军的那39人,最后也只剩下他一个人活着回来了。也许正是他那慢半秒的动作,让他看起来有点胆怯,但最终却能在残酷的战场上活下来。

实践性证明智者无敌

马未都对父亲马丹林这样评价过,他说他的父亲是一名智兵。其实仔细想想也好理解,虽然打仗要用武力,要有勇猛和团队协作的作战能力,但是古代就有兵法不用的战争。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多少能将是靠着非凡的智慧,在一个个无法取胜的战场上,以少胜多,打出名堂。

看马丹林,他在战场上的速度慢了半秒,实际上是在观察敌人的行动,以及敌人有可能选择攻击的方向,比起撸起袖子向前冲,似乎胜利的确大得多,至少这样可以保证自己能够在战场上不被敌人轻易干掉。

这一时期,在中国战场上的不利条件下,能够消灭敌人是光荣而重要的,但是,如果活下来了,能够消灭更多的敌人,意义就更大了。

就是说,战场上,杀敌是任务,能够活到最后,杀敌更多,也是任务。假如他也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前进,他也许会成为烈士,但不一定能杀死更多的敌人,对于那场关系到中国存亡的战争来说,牺牲的确比杀敌更有意义。

因此,作战不能只靠匹夫之勇,而必须靠机智的谋略,这样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光荣归国。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当上了一名聪明的士兵,才能在有生之年打赢一场战争,赶走侵略者,最终赢得战争。

此后马丹林就是靠着这一份机智,从孟良崮战役到济南战役,再到后来的渡江战役,一路打到了战场上,还没伤及敌人。好像破了战场上的死亡魔咒,这可能就是所谓智者无敌吧。

马丹林在解放战争后加入空军,结束了他自己的枪林弹雨的戎马生涯,马未都就出生在那时。他说他父亲是在战场上,总比别人慢半秒,其实也就是说他父亲和别人不同,他父亲是一名智者,所以才能在战场上生存。

结论

虽然作战时讲究兵贵神速,但兵士的勇猛程度一定会决定整个战役的气势和胜负。但是,在战场上不求生存的士兵,不会成为一个好士兵,不会成为一个活着获胜的军队,不会成为一个常胜的军队。

所以,像马丹林这样的军人,他只不过是一个拥有胜利和生存无限渴望的人。经过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斗,他慢慢地变得聪明起来,经过对敌我形势的判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艰苦战斗,他终于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并继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似乎比在战场上糊里糊涂地死去对国家更有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