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黏液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牙源性黏液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简介】

牙源性黏液瘤(odontogenic myxoma)是一种良性的外间质牙源性肿瘤,其特征是星形或梭形细胞分布于丰富的黏液样细胞外基质。如肿瘤中富含胶原组织,则可称为牙源性黏液纤维瘤(odontogenic myxofibroma)。其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牙源性黏液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但有较强的局部浸润性。临床可出现牙齿移位疼痛、颌骨肿大等症状。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易复发。

【病理基础】

1、大体检查:大部分肿瘤界限不清,呈分叶状,切面呈透明黏液样外观,质嫩、脆,含有较多纤维组织时质地较韧实。
2、镜下表现:肿瘤无包膜,可累及周边骨小梁组织。典型表现为黏液样基质中见散在的星形、梭形和圆形细胞(图1A),少数病例中可见小团状无活性的牙源性上皮(图1B)。多数病例中仅含少量胶原纤维,当胶原纤维含量较多时称牙源性纤维黏液瘤,胶原成分为主时则称为黏液纤维瘤。肿瘤间质内血管较少。
图1 牙源性黏液瘤病理表现
A.肿瘤表现为黏液样背景中散在稀疏的细胞(HE,x10);B.可见小巢牙源性上皮(HE,x40)。

【影像学表现】

牙源性黏液瘤多见于下颌骨后部,尤其是磨牙区。其可呈单囊或多囊状,以多囊者多见肿瘤边界清晰,很少有骨密质线围绕。
X线和CBCT:病变呈低密度。多囊者类似于“皂泡状”或“蜂房状”,其囊隔常为细直线状,与下颌骨下缘呈垂直走行,并可能表现为“网拍状”或“火焰状”。
CT:病变为软组织和液性密度相混合。
MRI:肿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表现。
增强CT和MRI:病变内的实性成分可呈渐进性强化。瘤内可有牙根吸收,少数可含牙组织。邻牙可被推移。部分牙源性黏液瘤可穿透骨皮质,并向周围软组织侵犯。

【典型病例】

患者,女,23岁。无意间发现右下颌骨肿胀,增长速度不明显。
专科检查:面部不对称,右下颌骨体部、升支角部可及骨质膨隆,范围较广,质硬,无压痛,无下唇麻木。诊断为下颌骨牙源性黏液瘤,全景片和CT表现见图2。

图2 下颌骨牙源性黏液瘤

A.全景片示右下颌骨体、升支有多囊状病变,其内囊隔多呈直线状,排列紊乱,似“火焰状”,病变内牙根有吸收;B. CT矢状位骨窗示右下颌骨低密度骨质膨胀,其内囊隔纤细、呈直线状且与下颌骨下缘垂直走行。

【诊断思路及诊断要点】

牙源性黏液瘤在颌骨肿瘤中并不少见,其发生率仅次于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X线检查是显示和诊断牙源性黏液瘤的基本影像学方法,CT和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尤其适宜于判断病变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可完整显示病变内部的细微结构。多囊状牙源性黏液瘤需与AB、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鉴别,前者沿颌骨长轴生长,颌骨轻微膨胀,呈“网拍状”“皂泡状”“蜂房状”或“火焰状”表现,囊隔呈纤细直线状,可与下颌骨下缘垂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