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收藏家一生追求

拍不过亿都不好意思见人

天下宋瓷,汝窑为魁:汝窑瓷器作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一直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

李苦禅先生就曾写过:天下博物馆, 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也充分印证了汝窑在辉煌绚烂的制瓷史中独领风骚的地位。

汝窑到底珍贵在哪里,仅就拍卖市场上的表现,就不言自明了。随着文物界对汝窑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他们对汝窑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过,甚至愈演愈烈。

汝窑瓷器凭啥这么贵?首先因为少。

汝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传世品不足百件,稀缺程度在各类瓷器中数一数二。

汝窑因稀而贵,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进步,仿者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汝窑的鉴定如能用科技检测方法,对其胎釉进行无损检测,通过结构分析,先断其年代后,再通过上述文中的传统鉴定方法,确定其是否为精品,鉴定结论会更加完美。价格一件汝窑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不等。

汝瓷产品以天青色为基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为主。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因为加入了玛瑙粉末,故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

天蓝釉色似'雨过天晴云破处',形体端庄大方,有一种青蓝相应的光泽,釉汁莹润,美不胜收。月白釉汁温润如玉,拂之如脂,独具风格。五大窑口的瓷器无论在那个时代都受到世人的追捧,汝窑自然不例外。

汝窑的珍贵,与它的存世量不无关系。

现今已知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余件。

由此如果汝瓷除去各大博物馆的珍藏,能在市面上的流通量可能与鸡缸杯相似。不过对于我等常人而言,花上几百元的门票钱,就能在各大博物馆观赏到,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这是明代画家徐渭在其《墨芍药》画中的题诗。可见论起芍药,扬州是天下第一,而谈起瓷器,最好的必然要用汝窑了。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北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瓷器是青瓷的一种,可是在汝窑诞生前的3000年里,你根本无法在各种所谓的“青瓷”上看到纯正的青色:

青瓷罐,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青瓷九管瓶,东汉,浙江省博物馆藏

有些好歹发绿——青青河边草嘛,绿色也算青色的一种吧:

青瓷碗,北宋,北京故宫藏

可是,像“青天”那样的青色,确实从来没有出现过——直到北宋末年汝窑诞生:

所以,汝瓷的釉色常常被亲切地称为:天青釉。

之所以很难呈现青天的颜色,是因为瓷釉中的铁元素“太善变”。

无论釉色发灰发黄,还是发绿发蓝,我们都统称“青瓷”,因为这些瓷器的呈色原理类似,都依靠瓷釉中的微量铁元素。

但铁元素非常善变,窑内氧气充足时显黄色,氧气不足时变蓝绿色,釉层厚了发黑,温度太高又发紫。

最麻烦的是,汝瓷刚刚烧成时往往偏绿,只有冷却速度得当才会慢慢变蓝,可见烧出纯正的天青釉非常不易。

汝窑瓷器的第二美在于“裂纹”。

还是这件汝窑三足樽,咱们走近一步,看个清楚:

天哪,裂成这样还能用吗?

别担心,开裂的不是瓷器本身,而是瓷器的釉面。

瓷器由“胎”和“釉”两部分组成,釉在胎的外面,就像一层漂亮的衣服。烧瓷的最后阶段需要冷却,胎和釉会同时收缩。

如果降温太快,釉面的收缩速度超过瓷胎,就会开裂——这不就是瑕疵吗?对,瓷釉开裂原本就是瑕疵,很早就出现了:

青瓷壶,南北朝,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可宋朝人不这么想!

他们觉得裂纹的线条不受人为控制,有一种未经雕饰的“自然美”,便故意在瓷窑冷却时动手脚(比如放点冷风进来),制造各种裂纹,美其名曰“开片”:

宋代官窑瓷器上有黑线大开片

宋代哥窑瓷器上有黑线与金线交织的小开片

汝瓷开片的特点是层层叠叠、晶莹剔透,如同早春时节迅速开解的河冰,所以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冰裂纹”:

汝窑三足樽上的冰裂纹开片

汝窑瓷器的第三美在于造型,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复古简约”。

“复古”是说许多汝瓷的造型是从古代借鉴来的,体现了宋朝人的复古风尚。

还是那件汝窑三足樽,它的模样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青铜三足樽,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樽盖上的精美纹饰

出土的时候,这件青铜樽里面还有鸟骨头,估计是盛菜用的。

到了汉代,这样的器物又被用来盛酒:

汉代画像砖拓片里的三足樽

不过,虽然是复古,宋朝人并不全盘照抄古代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另一个特点:“简约”。

还记得战国青铜樽上的精美纹饰吧:

可是在汝窑三足樽上,这些复杂的花纹全被省掉了,只做了七条朴素的平行线,学名叫“弦纹”:

用弦纹做装饰的宋代瓷器有很多,但汝瓷的弦纹只是微微隆起,似有似无,有一种含蓄之美。

相比之下,其他宋瓷品种上的弦纹就有点突兀了: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北宋,北京故宫藏

汝窑三足樽的三个小足也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凹凸有致,小巧玲珑,好想把它捧在掌心里(恶趣味的预感):

纯净淡雅的天青釉色,宛若天成的冰裂纹开片,复古简约的脱俗造型,这三种“美”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汝窑瓷器,也造就了北京故宫最重要的汝瓷藏品: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我国国有单位收藏的1.08亿件/套文物中,只有195件因为太过珍贵,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三足樽是其中唯一的汝窑瓷器。

汝窑三足樽仅有两件传世,另一件收藏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但北京这件釉质更美。

根据最新统计(吕成龙、韩倩《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传世汝窑瓷器一览表》),已经公开资料的汝瓷传世品只有92件,分藏在全球20多个公私机构和一些私人手中。

北京故宫有幸收藏其中20件,收藏量位居全球第二。

除了三足樽,北京故宫的汝窑碗和汝窑承盘也是汝窑名品:

汝窑碗仅有两件传世,另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碗底有乾隆皇帝的诗作,足见皇上的喜爱

汝窑承盘仅有一件传世,弥足珍贵

汝窑承盘同样长着可爱的小足!

收藏最多的是台北故宫,藏有21件,比北京多一件。

最负盛名的当属汝窑水仙盆和莲花式温碗:

汝窑水仙盆有六件传世,四件在台北,另两件分藏吉林省博物院和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东洋陶瓷美术馆。

汝窑莲花式温碗属于温酒用具,仅有一件传世。

排在第三位的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有12件。

可惜基金会财务紧张,藏品已交由英国大英博物馆托管:

汝窑长颈瓶,北宋,大维德基金会藏

排名第四的是上海博物馆,共有九件。特别推荐一件貌不惊人的笔洗:

不要看它釉色不纯,这件笔洗对于汝窑考古的意义秒杀之前所有精品,姑且卖个关子。

排在第五的是大英博物馆,藏有五件:

这是用来承托茶碗的盏托,共有四件传世,其余三件分藏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和私人藏家。

除两岸故宫和上海博物馆,想在国内欣赏到汝窑瓷器,还可以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和观复博物馆。

此外,还有一个情况特殊的河南博物院。

只能在河南博物院见到的汝窑酒台子,用来盛放酒杯。

为什么说情况特殊?

其他博物馆的汝瓷都是“传世品”,也就是在世间流传、没有入过土的文物。

汝窑传世品确实不足百件,可是你知道吗,考古队从地里挖出的“考古发掘品”至少有50万件!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咱们稍后去河南博物院欣赏吧!

关于汝窑的传世数目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65件,且注明了出处。根据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统计,目前已知传世汝窑瓷器为77件。

另外,根据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2009年12月「传世汝窑青瓷一览」的统计,世界范围内收藏的传世汝窑共计74件(当然不包括未经统计的民间收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清宫旧藏「故字号」汝窑瓷器15件(另有两件为1935年郭葆昌捐献。尚有一件原清宫旧藏借拨给了国家博物馆,实际流传有序的汝窑瓷器故宫博物院现藏有17件),另外属资料性质的汝窑瓷器1件(孙瀛洲先生捐献,底刻「丙」字)。

本次介绍的八件传世故字号汝窑瓷器分别旧藏于如下地点:

「芥字号」—造办处、重华宫厨房存放两件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30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康熙三十二年开始设立作坊。康熙47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已废)北的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

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统称为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三进院,原为皇子所居。

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宫及花园,从而彻底改变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芥三七七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底刻“丙”字,铭乾隆御制诗文。诗文如下:“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材叹亦或如斯。”乾隆甲午春御题。由此看来这件洗上面的“丙”字的刻写要早于乾隆御题诗的刻写时间。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8.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籠字号」—南库四件与「劍字号」—乐寿堂、遂初堂一件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20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37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乾隆御笔匾额,典出晋孙绰之《遂初赋》。乾隆皇帝曰:「宣祖(康熙)临御61年,予不敢上同皇祖,是以践阼之初,苍天默祝,至60年即拟归政,冀得遂初心愿,如践阼之初所盟宿忱。」故命名为「遂初堂」。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6厘米底径9.2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籠一五八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4厘米底径9.2厘米高3.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5厘米底径9.1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9厘米底径9.1厘米高3.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9.3厘米底径12.6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劍一一三旧藏收贮地:乐寿堂、遂初堂 底刻“寿成殿皇后阁”铭

「成字号」—斋宫、诚肃殿一件

斋宫在紫禁城内廷乾清宫的东面,西六宫区的南面,与乾清宫西面的养心殿区域两相对应。此区域院落为清雍正朝修建,为皇帝大祀典礼之前在宫内斋居的处所。

斋宫区院落前为斋宫门外院落,斋宫门内为斋宫与其后殿诚肃殿,前后二殿以东西游廊连接。

皇帝宿于斋宫举行斋戒期间,斋宫丹陛前会设立斋戒牌和铜人,皇帝与陪祀大臣都佩戴斋戒牌,各殿宇门前也悬斋戒木牌与帘额。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8.5厘米底径12.5厘米高3.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成三三五旧藏收贮地:斋宫、诚肃殿

「夜字号」—颐和轩、重华宫厨房一件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

颐和轩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9厘米底径8.9厘米高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夜二二旧藏收贮地:颐和轩、重华宫厨房

  

底刻“乙”字

「鱗字号」—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一件

「號字号」—宁寿宫、体和殿、蹈和门内西北屋一件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28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37年(1772年)至41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后开门。东两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

  

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及局部

口径13厘米底径8.9厘米高3.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鱗四旧藏收贮地: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 底刻“乙”字

  

宋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碗及局部

口径17.1厘米底径7.7厘米高6.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

瓷一二二〇四號四旧藏收贮地:宁寿宫、体和殿、蹈和门内西北屋

乾隆御制诗文:“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底异匏樽。盂圆切已廑(《御制诗文集》中写作“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總字号」—外廷洪宪馆两件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

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9.6厘米底径13厘米高3.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總五四二旧藏收贮地:外廷洪宪馆 底刻“蔡”字

宋代能够收藏汝窑瓷器的蔡氏可能只有两人,一人为徽宗时宰相蔡京,他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获得皇帝赏赐的机会大大多于常人,从而得到汝窑瓷器的机会也会很多;另—人为蔡京的儿子蔡絛,他是宋徽宗的驸马,宋徽宗曾七次至其府第,赐予无数珍宝,其中很可能就有珍贵的汝窑器

  

宋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三足洗及局部

口径18.5厘米 底径16.9—17.1厘米 高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總五三八旧藏收贮地:外廷洪宪

乾隆御制诗文“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乾隆戊戌夏御题馆。

其他:

另有留字号(未参加南迁文物)一件,原藏古物陈列所。外借国家博物馆一件,旧藏地点不详。郭世五(郭葆昌)捐献2件。

综上所述,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17件汝窑器物分析、排比,以及对其传承过程的追考,结合当时清代乾隆皇帝对这些汝窑器物的褒奖和赞誉,可以明确得知,当时部分收藏到皇宫中的宋汝窑瓷器来源于进贡或是呈献。

清代对宋汝窑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解释,以及对汝窑瓷器的欣赏。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性,通过这次解读可还原当时人对汝窑的认知,也是对现代人通过科学手段对汝窑调查、发掘、整理的肯定—正是诸多现代陶瓷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使我们能够看到如今汝窑的历史全貌。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及局部

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高12.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留字号(未参加南迁文物)

口径13.7厘米底径9.3厘米高3.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拨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6.9厘米足径9厘米高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1935年郭葆昌捐献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7.1厘米足径9.1厘米高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1935年郭葆昌捐献

(0)

相关推荐

  • 谈谈汝窑——寥若晨星,梦韵天青,引历代英雄竞折腰

    2017香港苏富比秋拍现场 2017年10月3日,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仇国仕展示拍品"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竞标争持约20分钟,经过近30口叫价后,最终由一名亚洲私人藏家以2.943亿 ...

  • 国内其他博物馆藏北宋汝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所藏9件汝窑瓷器分别为盘和洗,四件盘和五件洗. 四件盘 盘为汝窑瓷器中最为典型的造型,撇口,浅腹,圈足外撤.四件盘的尺寸基本相同,高2.9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9.1厘米,尺寸 ...

  • 故宫博物院汝窑分析

    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清宫旧藏「故字号」汝窑瓷器十五件(另有两件为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献.尚有一件原清宫旧藏借拨给了国家博物馆,实际流传有序的汝窑瓷器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十七件),另外属资料性质的汝窑瓷器一件( ...

  • 50图中国青瓷,龙泉青瓷遍天下,汝瓷存世不足百件?

    宋代窑业大兴,百窑争鸣,无论是率先开启瓷器篇章的青瓷,还是突破"南青"独揽天下的白瓷,或是独树一帜的黑釉瓷,皆在中国陶瓷史上皆留下绚丽篇章. 同为青瓷,为什么龙泉青瓷走向全世界,而 ...

  • 真品看多了,自然也懂了:故宫汝窑瓷器展全集(慢慢看)

    宋徽宗笃信道教,以"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含蓄.清淡质朴的审美观.汝窑瓷器薄如纸.明如镜.青如天.面如玉,天青色釉的幽玄静谧, 正适宜这种审美情趣.'五大名窑,汝窑为魁',汝窑是中国 ...

  • 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精华)

    汝窑之所以被后世推为「五大名窑」之首,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产品所施淡天青色釉清淡含蓄.不温不火,满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汝窑青瓷选料精心.做工考究.胎体较薄,绝大多数都光素无纹饰,个别采用刻.印花 ...

  • 浅谈名窑之首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 "雨过天晴云破处&q ...

  • 汝窑的误判:那些不为人识的汝窑瓷器

    2019-02-20 06:37 汝窑青瓷洗 大英博物馆 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所谓"群窑之冠",汝窑瓷器自北宋诞生以来,九百余年,独步天下,冠绝古今,无数人慕情与此. 随着时间的发展 ...

  • 台北故宫21件汝窑瓷器高清图、底图、传记鉴赏

    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被视为青瓷之冠.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其中21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组台北故宫收藏的21件汝窑照片和文字说明,摘录自台北故宫2006年出版 ...

  • 栖身国外博物馆的汝窑瓷器,你见过几件?(高清资料带你探寻)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12件汝瓷中,完好器物有10件,烧毁.烧坏各1件.有1件三足樽.1件碗.1件瓶.1件盏托.4件盘.4件洗. -01- 品名 | 北宋汝窑刻乾隆御题诗汝窑碗 尺寸 ...

  • 汝窑的误判:那些不为人知的汝窑瓷器

    青瓷洗 大英博物馆 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所谓"群窑之冠",汝窑瓷器自北宋诞生以来,九百余年,独步天下,冠绝古今,无数人慕情与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学界及藏界对清凉寺汝窑面貌的认知经历了 ...

  • 宋汝窑瓷器的特征和辨识方法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 ...

  • 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全记录

    宋徽宗笃信道教,以"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含蓄.清淡质朴的审美观.汝窑瓷器薄如纸.明如镜.青如天.面如玉,天青色釉的幽玄静谧, 正适宜这种审美情趣.'五大名窑,汝窑为魁',汝窑是中国 ...